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文言文阅读翻译
阅读:7384 2018-04-08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旁,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題不能为滂母哪?”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徙知密州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授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王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染 ,吾侪小人,当效命。”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司马光为相,欲复差役,轼曰:“免役之害,接致民财,十室九空,效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恋。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曰:“于君何如?”软曰:“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光不以为然。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制使。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顾不能为谤母邪 顾:难道
B.轼诣武卫营 旨:拜访
C.法相因则事易成 因:沿袭
D.未尝以岁课乞迁 课:考核
I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知密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B.徙知密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C.徙知密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D徙知密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幼聪慧,少有大志。十岁时听闻古今成败故事,就能说出其要害;听母亲读《范滂传》,立志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事母至孝,才识兼备。母亲去世,他守孝五年;服丧期满,才调任福昌主簿。后经致阳修推荐到秘阁任职。
C.苏轼心系百姓,以身作则。任职徐州期间,洪水围城,苏轼设法稳定人心,他的言行感动了禁军,最终战胜了洪灾。
D.苏轼不啡上级马首是晦。司马光担任宰相,想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轼条分缕析,晓之以害,但并未说服司马光。
13.把文中画贵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识。(10 分)
(1)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5 分)
(2)又以再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5分》
[参考答案]
10.C(3分)【解析】谐:在文中的确意为到.....后面的对象是“武卫营”的地点。“拜访”的对象应该是人。
I1.A (3分解析了注意把撕句的基本结构、虚词、前后的对關等几个方面。如“卒”上文“盗的”的对应。
12.B (3分【解好1B“尔孝五年”的说法错,从原文上下文看,“五年”应是指嘉佑6.年,而不是指守孝五年。
13.参考译文: (1) 黄河在曹村决口,《洪水》江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洪灾。
(2) 又因为对百姓不利的一此事不敢说。就写诗来讽谏,以求有益于国家(希望有助于国家)。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对于听闻的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出关键点。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展开全文阅读
苏轼因母亲去世在家服丧。嘉祐五年(1060),苏轼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认为苏轼才能学识都好,把他推荐到秘阁。调任密州知州,有盗贼案发生,安抚司派三班使臣率领强悍兵士前来搜捕,兵士凶暴放纵行事,甚至用藏有违禁物品来诬陷百姓,进入百姓家中争斗杀人,又畏罪惊慌溃散,将要作乱。百姓急忙跑去告诉苏轼,苏轼扔掉百姓的投诉书不看,说:“一定不会到这样的地步。”溃散的兵士听说此事后,稍稍安定,苏轼慢慢派人查出肇事的兵士杀了。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不时泄出,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富有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我和谁来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冲毁城墙。”驱使富民重新回到城里。苏轼到武卫营,呼喊士兵长官说:“河水即将冲毁城墙,事情危急,虽然你们是禁军,但也请你们为我尽一点力。”士兵长官说:“太守尚且不躲避路上的洪水,我辈小人,应当效命。”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调任湖州知州,苏轼上表感谢。又因为一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他写诗寄托讽喻,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司马光任宰相,打算恢复差役法,选派官吏和设置机构,苏轼被选中。苏轼说:“免役法的害处,在于聚敛民财,百姓十室九空。聚敛于上而下面却有钱荒之害。差役法的害处,在于百姓常在为官府服役,不能集中力量务农,而贪官污吏得以乘机敲榨勒索。这二者危害的轻重程度,大致相等。”司马光说:“你说怎么办呢?”苏轼说:“法令制度连续相承事情就容易成功,事情渐渐变化百姓就不会惊慌。您想立即废除免役法而实行差役法,正好像废除了长征健儿而恢复府兵,不容易吧。”司马光听了不以为然。徽宗即位当皇帝,苏轼迁移到廉州,改任舒州团练副使,又迁徙到永州。经过三次大赦,苏轼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为朝奉郎,苏轼从元祐以来,不曾因为每年的考课要求升官,所以他的官职停止在此。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苏轼,字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宋史•苏轼传》原文全文及译文(精校版)
下一篇:
2018年浙江省高中学考语文卷作文《空白》(教师下水作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