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90  2018-04-25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注释,初步疏通文言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2)体会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逐步养成“调查出结论、实践出真知”,切记遇事“主观臆断”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大意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

      2.体会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预习检查,读准下列白色字的字音

      纪昀(                ) 圮(    )棹(       ) 

      湮 (     )  啮(     )   河干(       ) 

      募金(    )曳(     )  铁钯(      ) 

      木杮(     )暴涨(       )  携(      )

      颠(        )   掷(     )坎穴(          )

      溯流(        )   臆(     )断  欤(       )

      (三)读

      1、学生自读,听出学生不会读的生字;

      2、教师读,纠正学生的读音障碍;

      3、播放朗读录音,注重思想感情;

      4、学生自读,消除读音障碍;

      5、学生在读,注意思想感情。

      (四)作者、作品介绍: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五)翻译

      原文(第一段):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钱财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终也没有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去了。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任何石兽的踪迹。

      第二课时

      (五)翻译

      原文(第二段):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翻译: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是非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原文(第三段):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展开全文阅读
      翻译: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倒在坑洞里。 像这样在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是非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是非吗?”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第三课时

      (六)古今异义

      (七)词类活用

      (八)句式讲解

      (九)一词多义

      (十)赏析

      1、总结寻找石兽的方法?究其原因?

      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寻找石兽的寻找的位置、方法和结果。

      3、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4、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四、小结 

      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里,居然逆流而上了,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 ,而且悟出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优佳学案的内容。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河中石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
下一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小专题《语言简明》例文及名师点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