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02  2018-05-0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窦娥冤》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的】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人物殿堂里,有这样一些奇女子:“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感天动地”的冤窦娥、“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她们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抗争精神,在温存娇柔的背后闪耀着中国古代女子桀骜不驯的锋芒。《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顶峰之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 盛赞该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学习本文,要在了解元杂剧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戏剧的“本色”语言,了解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

      请同学自读全文,整体把握,概括剧情,重点分析第三折。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剧情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驾(皇帝)、孤(官员)、洁郎(和尚)等。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有散白、韵白,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2、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展开全文阅读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

      三、识记基本的知识。 

      出示投影(注意字词) 

      盗跖(zhí)     前合后偃(yǎn)  罪愆(qiān) 

      苌弘(chánɡ)  亢旱(kànɡ)     暄(xuān) 

      盗跖颜渊:跖,传说中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只留影子。形容孤独一人。 

      古陌荒歼:指荒凉的地方。阡、陌,田间小路。

      四、整体把握。

      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个场面标上小标题。 

      明确:共三个场面,即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可概括为:指斥天地(板书); 

      (二)“刽子云”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可概括为:诀别婆婆(板书); 

      (三)“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可概括为:三桩誓愿(板书)

      五、结合注释,朗读第三折,整体感知

      思考:

      1、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

      2、课文一开头的舞台说明对写窦娥“冤”有什么作用?

      3、作者写了窦娥临刑前的哪些场面来展现窦娥之“冤” ,试用七个字概括场面。思考从中可以看出窦娥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4、结合注释(1)中戏剧梗概介绍,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窦娥“冤”悲剧根源的一句话,体会其作用。

      明确:

      1、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2、课文一开头的舞台说明对写窦娥“冤”有什么作用?

      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

      锣鼓声缓慢沉闷,舞台氛围阴森紧张

      营造戏剧悲剧气氛

      戏剧节奏紧张急促

      凸显人物悲剧命运

      3、作者写了窦娥临刑前的哪些场面来展现窦娥之“冤” ,试用四个或者七个字概括。思考从中可以看出窦娥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窦娥:

      (1)绑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临刑发誓

      怨         悲          恨

      (2)指天斥地窦娥“怨”   清浊不辨    善恶不分    两泪涟涟

      诀别婆婆窦娥“悲”   后街赴刑                婆媳诀别

      感天动地窦娥“恨”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性格:刚烈     善良

      4、结合注释(1)中戏剧梗概介绍,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窦娥“冤”悲剧根源的一句话,体会其作用。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个人悲剧:高利贷剥削   流氓地痞横行   贪官污吏草菅人命 →  社会悲剧

      六、作业:

      典故补充材料翻译并理解: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第二学时

      一、阅读《滚绣球》思考:


展开余文
      1、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是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化身,何况窦娥冤是昏官所致,窦娥却指天斥地,为什么?

      明确:

      1)、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最高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2)、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的社会现实使她觉醒,认识到所谓天地也清浊不辨,善恶不分。

      3)、“相信——怀疑——否定”的精神历程使窦娥把矛头直指人民心中最高秩序的象征——天地,人物的精神又进一步上升到“反抗”

      这是一声呐喊,喊的肆无忌惮!字字血泪,句句檄文!通过自身的遭遇,她看清了这个世界。这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是对黑暗时代的整体否定,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是对现有秩序的猛烈声讨!

      既是窦娥呼天抢地的血泪控诉,又是关汉卿对宇宙人生、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问题经过一番痛苦探索之后用极度悲愤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它既震撼人心,又发人深思,引发人从窦娥的悲剧想到彼时彼地一套固有的所谓善恶、贫富、清浊等世俗观念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何等程度!

      2、在这一曲词中作者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指天斥地抒发窦娥“怨”的?

      1)、直抒胸臆,,指天斥地,表达对黑暗社会强烈的悲愤之情。

      2)、运用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抒发了人物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深化了戏剧冲突,强烈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二、阅读戏剧第三层思考:

      1、窦娥为什么发这三桩誓愿?三愿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可否调整次序?用典对写三桩誓愿有什么作用?

      血溅白练:昭示冤情   (长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伸张正义    (飞霜六月)

      亢旱三年:惩治邪恶    (东海孝妇)

      千古奇冤   层层递进

      2、这三愿的要“感天动地”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与第一层有什么关系?在思想内容上与第一层赴刑场的“指天斥地”是否矛盾,该怎样理解?

      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思想的局限性。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美好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3、三愿在生活中是不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与事理不和,为人情所求”

      三桩誓愿的艺术手法:

      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运用典故比较映衬,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却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板书:

      窦娥 —冤— 反抗精神—悲剧意义

      主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个人悲剧→高利贷剥削  流氓地痞横行  贪官污吏草菅人命→社会悲剧

      ※剧本中还有哪一层没赏析,它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第二层思考:

      1、窦娥的善良表现在什么方面?

      剧中窦娥的善良具体表现在:不走前街走后街上,也表现在窦娥决别婆婆时对婆婆的安慰上。

      前街里去心怀恨   (遗憾)   细语柔声

      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注意窦娥与婆婆的关系。对蔡婆来说,窦首先是商品,买来的儿媳;危难之时,又变成了牺牲品。但娥对婆婆仍是生而养之,危而救之,死而念之,这种救助老人、见义勇为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以柔写刚,愈见其刚;以悲写壮,愈见其壮。

      2、作者写她的“善良”对表现人物、刻画主题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凸现人物的善良也就凸现人物的冤屈,越显社会的黑暗,其抗争和反抗也就越不同寻常,令人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力度就更大!

      明明是与婆婆幽明永隔的诀别,却是以小别数日的口吻嘱咐;明明是代替婆婆受了刑,却一心挂念着婆婆。多么可贵的精神,多么纯洁的品格!作家正是极力刻画出这一美好形象,使之毁灭,唤起人们对善良者的同情,对邪恶者的憎恨!鲁迅:“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此刻主人公灵魂世界的美好强烈的反衬了后文中人物的“毁灭”。深化了主旨。艺术的一张一弛,为最后的高潮奠定基础 。

      四、内容总结:

      作者紧扣一个“冤”字:

      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超现实的浪漫主义 的艺术手法;(写作特点)

      刻画了刚烈、善良、尤其是充满反抗性的窦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

      以窦娥个人的毁灭揭示了善良的人与险恶的社会间的矛盾冲突,个人悲剧直指社会!

      以指天骂地的怨气表达了对天(封建统治秩序的象征)、人关系的思考;

      以感天动地的誓愿抒发了对公平、真善的呼唤。    

      第三学时

      一、古代戏曲语言的鉴赏:曲词   宾白

      1、理解其通俗明白、口语化的特点;

      2、借助分析修辞手法理解曲词的抒情性;

      3、注意曲词的音韵美  

      A、曲词可以在规定发字数以外添加衬字以加强声情或补足语意;

      B、曲词常用灵活多变的对仗加强音韵美。

      朗读全文曲词与宾白,就古代戏曲语言鉴赏的要点任意点评并品味1到2处曲词或者宾白的语言特色。

      关剧语言特点: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点评一:

      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1、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用韵;

      2、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曲白相生”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3、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

      点评二:

      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滚绣球》的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点评三:

      通俗明白、口语化

      【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展开余文
      点评四:

      通俗明白、口语化

      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点评五:

      通俗明白、口语化

      关汉卿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于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如剧中说白:“(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从中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生动,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鲜血淋漓地揭示了这个童养媳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窦娥冤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窦娥冤》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雷雨》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