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91  2018-05-0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

      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教学方法】

      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

      第一课时《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

      3、深入《望海潮》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的情感。

      4、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二、检查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词的知识(可要求学生朗读)

      1.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2.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3.关于《望海潮》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扫除字音和词义的障碍

      东南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天堑无涯: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重湖叠巘清嘉:秀丽

      异日图将好景:把杭州的美景画下来

      2、学生齐读课文:这首词的韵脚是什么?

      明确:本词押“a”韵

      3、分别找几名学生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韵律美

      四、合作探究

      朗读文回答下面问题: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    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展开全文阅读
      4、生活场面呢?

      明确:民------乐      官------愉   (板书)

      5、整首词给你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明确:“人间天堂”(板书)  

      6、仔细阅读最后一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五、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问题设计: 

      1、《望海潮》中数量词的运用使词体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请结合其中的数量词来分析本词的风格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可见婉约派的词人不一定只会写婉约风格的词作。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此句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巧用点染。“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染”: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总结艺术特色: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染、动静结合等手法。

      (4) 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小结:作者仅用了寥寥数笔就将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荡,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确是从中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受,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文字运用的精炼。在诗词鉴赏中,把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也是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

      附:板书设计  

      望  海  潮                             柳永         

      景美       人             惊叹  杭     形 胜                     间  

      民乐                      赞美  州     繁华                      天  

      官愉       堂             羡慕

      第二课时《雨霖铃》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 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2、鉴赏意象,掌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怀 

      3、 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导入:

      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二、词牌及背景

      1.“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2.柳永《雨霖铃》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正字音,把握节奏。 

      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  心情不好  


展开余文
      骤雨初歇 :         又急又大的雨,一阵暴雨 

      兰舟:木兰舟,船的美称 

      凝噎:因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越去越远

      2、学生齐读课文:找出这首词的韵脚 

      韵脚: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 

      3、分别找几名学生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②这三句描写,在整首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

      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③按诗歌的类别分这是一首什么诗?总体感情基调是什么?上下两片各写什么内容?按时间划分情节分几层? 

      明确: 

      内容:离别。  点破句:多情自古伤离别 

      感情:凄切。  点破句:寒蝉凄切 

      层次:上片写长亭送别的情景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情节: 别前  别时 别后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 

      烟波、暮霭、楚天 杨柳、晓风、残月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有什么作用?  

      明确:凄凉、沉寂 哀婉、悲伤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景与情  虚与实

      3、本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写情?先分别用直线和曲线在书上画出。 然后思考: 

      词中那些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按照抒情方式归纳 (诵读、讨论、问答)  

      明确: 直接抒情 

      (1)都门帐饮无绪  兰舟催发                           难分难舍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无奈眷恋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忧伤失意  

      (4)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孤寂痛苦   

      其中(1)又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态:“留恋处” →不忍离别;“兰舟催发” →必得离别    

      借景抒情:间接抒情  

      (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写景句,哪是别前景,哪是别后景? 

      明确: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明确: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4、景与情的特点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探讨 

      明确: 景是黯然销魂之景——清秋节   寒蝉   骤雨初歇   傍晚  

      情是难舍难分之情——执手相看泪眼  关系: 景情交错,情景分合 

      4、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5、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意象          景          情 

      别前        寒蝉、长亭、骤雨    实        悲戚

      别时           兰舟、泪眼、               不舍 愁苦 

      别后        烟波、暮霭、楚天              孤寂 

      杨柳、晓风、残月    虚        落寞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柳永词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柳永词两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苏轼词两首》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