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72  2018-05-1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倩何人揾英雄泪——《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1. 了解辛弃疾生平及词作思想内容。

      2. 体会词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 理解借景抒情、运用典故和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借古讽今的写法。

      2. 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方法】

      诵读 —— 感知——体会——涵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要点:

      1.品读《水龙吟》,体会作者不遇之恨的千古情怀,领略辛词的豪迈之风。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一、导入  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二、初读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 、抽读 、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概括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作者通过写登健康赏心廷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再读  体会感情

      (一)分析词的上片

      引导思考:

      1.上片中词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2.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3.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4.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5.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引导思考:


展开全文阅读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3.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4.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四、三读   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五、总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永遇乐  京口北古亭怀古》

      教学要点:

      1.     进一步领略辛词豪放风格,明确词作中寄托的作者情感和不遇之恨。

      2.     学习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一、 导入  激发兴趣

      想当年,登上健康赏心亭的辛弃疾面对清秋的远山、孤雁、夕阳,尽情地抒发了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和孤独之情,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和遗憾。那么30年后,66岁的他登上京口北古亭之后,又会作何感想?

      二、初读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听录音,注意语气和情感。

      2.概括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上阙: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阙: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悲愤,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再读  品味赏鉴

      (一)分析词的上片

      引导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二)分析词的下片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四、三读   体会借古讽今的手法

      本词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即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侘胄的告诫;对“佛狸祠”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作者最后以廉颇自比,实际上那是他自己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全词借古讽今,亦史亦论。

      五、总结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倩何人揾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轼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