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497 2018-05-14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雨霖铃》预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试题型:五选二的选择题、主观题
3.分值:11分
【课前学习案】
1.作者回顾: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柳永是的代表词人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有词集《 》。
2.基础知识
(1)字音。
雨霖铃( ) 骤雨( ) 凝噎( ) 呜咽( )
暮霭( ) 和蔼( ) 今宵( ) 云霄( )
(2)解释下列词语。
凄切:
无绪:
经年:
风情:
【课上学习案】
1.预习检查:
小组交流完成【课前学习案】的所有内容,并用红笔在学案上进行补充。
(小组交流1分钟,展示1分钟)
2.知识讲解:
(1)整体感知全诗
①一读诗歌,注意字音和停顿。(读诗歌1分钟)
②二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听录音1分钟,读诗歌和理解诗意3分钟,展示3分钟)
③三读诗歌,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读诗1分钟,独立完成1分钟,展示1分钟)
(2)品读•探究
①词的上片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和场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独立完成3分钟,小组探讨4分钟,展示结果 5分钟)
②结合虚实的定义,说说上片哪些诗句运用了实写,哪些诗句虚写?有何作用?
(独立完成2分钟,小组探讨2分钟,展示结果3分钟)
3.知识应用
阅读下 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钟)
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 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作于被贬滁州期间。槎,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句进行赏析。
4.知识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4分钟)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 ①蘅皋:长满杜蘅 (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 兰桡(rá 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展开全文阅读
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5.课堂小结 (1分钟)
(1)梳理知识体系:
诗歌表达技巧:①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
②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虚实结合
(2)重点、难点回顾
1. 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3)方法归纳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答题方法:
①设题方式:
A.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 样的表现手法?
B.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C.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D.诗(词)的中间两联(上片或下片)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②答题思路:
第一步:点手法(准确指出诗句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第三步:评作用(具有什么 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达标测验
(1)下列字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骤雨(jù) 暮霭(ǎi) 和蔼 可亲
B.都门(dū) 凝噎(yī) 因噎废食
C.良晨(chén)美景 今 宵(xiāo) 直冲霄汉
D.寒蝉(chán) 凄切(qī) 捷报频传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起首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B.“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是虚实结合,刻画出人物的动 作,表达出难分难舍的心情。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的意思是说伤离情别,自古皆然,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由个别到一般,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为虚写,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树梢。不言离别之痛,而痛在其中。
E.“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作者用一“念”字写出离别时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暮霭低沉,楚地天空辽阔无边,令人不胜伤感。
(3)名句默写
(1),对长亭晚,。
(2)都门帐饮无绪,,。
(3)念去去, , 。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雨霖铃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名师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
《苏轼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