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37  2018-05-15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________(朝代)词人,字________,号_________,山东历城人。史上伟大的_________派词人、 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但是南宋王朝甘心纳贡求合。辛弃疾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_________”。 史上与李清照并称“___________”。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词集《_________________》。 

      二、知识链接 

      (一)用典的意义和作用。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少篇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三、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遥岑(    ) 玉簪(     )堪脍(     ) 倩(    ) 揾 (    )

      佛狸祠(    )(     )(     )  

      四、《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1、写作背景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2、合作探究

      (1)《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有着怎样的思绪?

      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①辛弃疾的登临意是复杂的。眺望楚天清秋山水,引发家国恢复的忧患;听闻江南落日哀鸿,牵动游子流寓的悲思;拍握身边宝剑栏杆,空怀英雄北伐的壮志。思想古人胸襟抱负,深感功业难成的悲愤。登临所见的景物,被涂抹了一层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怆的色彩。

      ②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2)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的下阕中,作者运用了哪三个典故?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三个典故,并体味作者的意图。

      三个典故: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莼鲈之思  

      晋人张翰应当时的执政者齐王之邀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弃官归乡,巧合的是,张翰归乡后不久,齐王兵败,张翰得免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了时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作者的用意:①现在虽然非常思念家乡,但即使有莼鲈之思又能怎么样呢?家乡还在金兵的统治下。表达了悲愤之情。 ②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弃官归乡,但我却并不因为南宋王朝面临危机而隐退,因为我有着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两种理解都体现了作者是反其意而用之。

      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求田问舍

      陈登因许汜没有大志,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我将睡在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岂止是上下床之别!”

      作者的用意: 我如果像许汜一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了。词人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说自己留在南宋王朝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要为国尽忠尽力,鞠躬尽瘁的。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

      晋朝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


展开全文阅读
      作者的用意:时光流逝,国家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是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一直不能实现。人已渐渐老去,什么时候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表达了自己的无奈、遗憾和悲愤之情。

      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ūo)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2、合作探究

      (1)上阕作者用了孙权和刘裕的典故,诗人的目的是什么?

      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讽刺了南宋王室昏聩不堪,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作者刘义隆的典故用意何在?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廉颇的典故用意何在?

      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想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把栏杆拍遍(辛弃疾)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形象留成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我们重新读他的作品时。仍然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就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山,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用血和泪抹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句生活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倒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年间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分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但他至死也没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阙,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他亲身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诸葛亮、范仲淹、贾谊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他们交织在一起,如地壳里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既然这股力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途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好词了。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快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宋史-辛弃疾传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王世隆及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稼轩词序

      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襟,而意极悲郁。


展开余文
      辛弃疾词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清平乐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鹧鸪天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青玉案-上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卜算子

      欲行且起行,欲坐重来坐。坐坐行行有倦时,更枕闲书卧。 

      病是近来身,懒是从前我。静扫瓢泉竹树阴,且恁随缘过。

      定风波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亡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惯。

      相伴。也应学得老渔蓑。

      鹧鸪天

      点尽苍苔色欲空。竹篱茅舍要诗翁。 花余歌舞欢娱外,诗在经营惨淡中。 

      听软语,笑衰容。一枝斜坠翠鬟松。 浅颦轻笑谁堪醉,看取萧然林下风。

      鹧鸪天

      是处移花是处开。古今兴废几池台。背人翠羽偷鱼去,抱蕊黄须趁蝶来。

      掀老瓮,拨新醅。客来且尽两三杯。日高盘馔供何晚,市远鱼鲑买未回。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瑞鹧鸪

      胶胶扰扰几时休。一出山来不自由。秋水观中山月夜,停云堂下菊花秋。

      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先(音现)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辛弃疾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