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47  2018-05-19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戴宇洁

      一、 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中“拿来与接纳”这一板块。本文的内容是: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本文的特点是: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二、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拿来主义”的含义、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本文的写作特色、议论文的特点。学生是否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学生基于已学的知识,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对议论文有一定的接触。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对比法、体验法、探究法。

      三、 目标阐述

      1. 知识与能力

      说出“拿来主义”的含义、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本文的写作特色。

      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解释鲁迅借《拿来主义》想传达情感,体会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2. 过程与方法

      能在自主诵读,自主体验,自主欣赏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

      4. 教学重点

      说出“拿来主义”的含义、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本文的写作特色。

      5.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解释鲁迅借《拿来主义》想传达情感,体会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四、过程设计

      1. 教师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议论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论点、论据、论证、论文的特点进行学习。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看看何谓“拿来主义”,我们又要如何“拿来”。

      (设计意图:教师用一段原创的、感情真挚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 通读感知

      每人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不采取齐读的方式。在自由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一探究论点

      在学生自主探究前,老师先介绍何为“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

      A.请学生根据老师对论点的介绍,基于对本文的初步诵读,找出或者概括出本文的论点。必要时可在备用纸上写下来。

      老师随机请同学回答,概括出班级最佳答案。

      老师也说说自己的探究结果:本文的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者“拿来主义”。

      B.老师提问:什么是“拿来主义”?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桌交流。老师随机请同学回答自己原来的想法以及交流后的想法。

      老师也说说自己的探究结果: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C.老师提问:为什么没有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论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桌交流。老师随机请同学回答自己原来的想法以及交流后的想法。

      老师也说说自己的探究结果:第1、第2段为引论。作者一开始先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写起,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拿来主义”。因为上边谈的都是“主义”(“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所以下边引出来的当然也是“主义”(拿来主义)。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多种多样。《拿来主义》运用的是引入式。文章一开始就紧扣题目,提出问题。


展开全文阅读
      老师可以再次进行拓展补充:如何找论点?论点出现的方式?

      a看文章的标题。

      b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此法适用于论题型的记叙文。

      a题目本身就是论点 

      b在文章的开头提出论点 

      c在文章的中间提出论点   

      d在文章的结尾提出论点   

      e从文章中归纳出论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论点的探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 二探究论据

      在学生自主探究前,老师先介绍何为“论据”。

      (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A.请学生根据老师对论据的介绍,找出本文的论据有哪些?

      请学生独立思考,老师随机请同学回答自己想法。

      老师也谈谈自己的探究收获:第3到第6段为本论部分,从反、正两方面分析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第3段从侧面论证:一味地“送去”,会把家底掏空,让子孙后代无法生存。

      B.论据回答的应该是“为什么要拿来”的问题。请学生找出“拿来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拿来?”以此比较3者的不同之处。

      请学生独立思考,老师随机请同学回答自己想法。

      老师也谈谈自己的探究收获:

      “拿来的条件是什么?”:“首先要世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欣欣然的蹩进卧室”的“废物”,均是实行“拿来主义”的障碍,都在扫除之列。

      “怎样拿来?”:

      a.“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对于这些貌似警惕性很高、革命性很强的“孱头”和“昏蛋”,鲁迅透过表面现象,看出了他们的实质。鲁迅清醒地、坚决地反对了他们所代表的错误倾向,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清了第一层障碍。

      b.“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把旧的遗产区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对人民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使之有益于人民的身体健康;一部分是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则要一分为二,正确地吸取、使用它的有用的方面,而清除其有害的毒素;还有一部分是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要加以“毁灭”,有些则酌留少许,送进博物馆,以发挥其对人民的认识和教育作用。总之,是要在“拿来”之后,再根据无产阶级的利益,进行细致的鉴别,严格的挑选,从而决定弃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而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也就是那些“全盘继承”论者,鲁迅投以厌恶和鄙夷。这就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清了第二层障碍。

      c.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都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新文艺的创造,为了推陈出新。但是,要想很好地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因此鲁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设计意图:通过对论据的探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 三探究论证

      在学生自主探究前,老师先介绍何为“论据”。

      (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A.老师提问,本文有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第1到第7段.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从论证方法上来说.用的是因果论证。(作用是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第8、第9两段,谈怎样实行“拿来主义”,从论证方法来看.用的是比喻论证。(作用是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B.老师补充,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a举例论证b理论论证c比较论证(类比法和对比法)d比喻论证e归纳论证f事实论证g因果论证h道理论证

      (设计意图:通过对论证的探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6. 四探究论述特点

      每人先独立思考本文的论述特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老师随机请同学发言,说说自己本来的想法和交流后的收获。

      老师也谈谈自己的探究收获:a.本文以小见大,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b.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c.语言,领会文章的讽刺、幽默的风格。1.捧、挂、发扬国光──奚落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反语3.丰富、大度──讽刺、反语4.摩登──幽默、讽刺


展开余文
      (设计意图:通过对论述特点的探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7.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但是因为一部影片,深知仅仅医生是不能拯救人类,从此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年38岁。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学院学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设计意图: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8. 积累性美读

      每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可以聚焦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自己不容易懂的段落。

      9. 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尽量做到准确、全面、深刻、独到。

      老师也说说自己的收获: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软实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21世纪更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美剧,韩流等文化形式,我们面临着与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的困境——文化自救。我们需要“拿来”,更需要立足本国文化,在旧瓶中装入新酒。而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我们可以从小处着眼,关注文学的创新,体会文学对个人、对民族的导向作用。

      (设计意图:课后总结,回顾全文。)

      10. 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推荐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文学与出汗》,让大家进一步感受鲁迅杂文智慧幽默的风格。

      (设计意图:课文拓展阅读,既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又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拿来主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领雁型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拿来主义》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