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615  2018-05-21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拿来主义》优秀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唐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指导学生阅读全文,解决本课生字词;

      重点:3、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难点:4、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并初步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并评价)

      二、学生诵读课文,师生正音,共同解决【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 注音    磕碰 (     )     残羹 (    ) 冷炙 (    )      冠冕 (    ) 

      吝啬 (       )     脑髓 (       )              孱头 (    ) 

      蹩脚 (       )     纯粹 (       )             自诩 (    )

      暴殄天物(  )    高屋建瓴(    )             给与(   )

      2.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诩(      )  栩(      )      粹(      )  萃(      )

      炙(      )  灸(      )      磕(      )  嗑(      )

      3、改正别字

      辨解(   )       自栩(       )    残羹冷灸(   )    礼上往来(   )  

      陷井(   )       嘻笑怒骂(   )    针贬时弊(   )    积重难反(   )  

      暴唳恣睢(   )   祖上荫功(   )

      三、重点突破:

      师生共议,分析文章思路。

      (方法指导:题为《拿来主义》,文章从哪一段开始写“拿来主义”的,提示学生关注课题,合并意思相近段落。)

      明确: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难点突破:

      学生思考并组内讨论【合作探究】问题。

      学生分组展示讨论结果,师生共议质疑,教师评价合作学习情况。

      1、课文1-4段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方法指导:这种先打倒再确立观点的论证方式,就是先破后立。立是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正确,而破则是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破立结合,是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要注意确立正确观点。)


展开全文阅读
      2、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方法指导:先要求学生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并以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捧”为例示范,反语的运用凸显了语言的犀利幽默,讽刺意味十足)

      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3、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方法指导:找出文中直接阐释“拿来主义”的句子)

      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课堂小结: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反语的运用,语言的犀利幽默;

      拿来主义的实质。

      【巩固演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A、自诩(xǔ)  精辟(pì)    吝啬(sè)    殷红(yīn)

      B、磕头(kē)  炽热(zhì)   蹩进(bié)      孱头(càn)

      C、国粹(cuì) 冷炙(zhì)    包庇(bì)    玄虚(xuán)

      D、脑髓(suǐ) 冠冕(guàn)  譬如(pì)    给与(j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C )

      A、古董 徘徊不前 仪节 并行不背     B、摩登 发扬国光 大度 默守成规

      C、辩白 丧权辱国 辨识 磕头贺喜     D、针炙 勃然大怒 慰籍 概莫能外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4、对“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中“捧”字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C )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5、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其理由是( B)。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知识链接】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特点: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写作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着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教学反思:鲁迅的文章难懂,学生理解有困难,通过认真研究文章和单元提示,最后设定了四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指导学生阅读全文,解决本课生字词;

      3、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并初步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把第3、4点作为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中,前两个目标因为较简单,完成得很好,主要采取的是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也较强。第4个目标,品味语言的完成,我以为根据范例学生应该会分析得很好,可是事实总是让人诧然,学生的回答还是缺少针对性,大而空,看来需要更多启发和引导才能有深入的理解,要把分析落到具体的遣词造句上。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拿来主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鲁迅《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短文三篇》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