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08  2018-05-3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离骚》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一.结合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积累关于楚辞、《楚辞》、《离骚》及屈原的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二.结合课下注释,师生探讨掌握比兴手法的使用。 

      三.通过反复诵读,对关键句的理解,认识诗人洁身自好、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比兴手法  理解关键诗句,感受高尚节操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堂导入,目标再现 

      二. 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1.关于《楚辞》及楚辞   

      《楚辞》,作品集,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楚辞体”“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2.关于《离骚》 评价: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艺术特色:《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关于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主要有:内政方面帮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民本思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 屈原要求“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符合当时楚国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国家富强;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是非常正确的路线;他劝阻楚怀王入秦,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也完全是对的。可见屈原心系国家的安危存亡,并且审时度势,很有政治见地。却受到周围群臣的排挤、打击,君王疏远了他,他的忧愤是由国家前途晦暗不明引起的,而不是一己的私愤。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 


展开全文阅读
      三、整体把握,强调词句的理解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1)补充注释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2)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废弃。(王朝兴替)

      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③嫉jí:忌妒。(嫉贤妒能)

      ④溘kè:突然,忽然。(溘然长逝)

      ⑤不群:卓尔不群。

      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⑦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

      ⑧尤yóu:罪过,过失。(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

      ⑨岌岌jí:山势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

      ⑩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⑾昭zhāo: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⑿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

      ⒀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

      ⒁惩chéng:挫败。(惩恶扬善)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鉴赏第一段

      1、两个学生朗诵。

      2、重点字词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        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

      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内心苦闷,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

      4、小结: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

      鉴赏第二段

      1、齐诵

      2、字词

      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缓行。使动用法。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    “不知吾”

      高余冠……长余佩……      高、长,用作动词。

      唯昭质其犹未亏     “ 唯……犹……”,唯独(只有)……还……


展开余文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以“好修”为乐,至死不变。

      4、小结

      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格

      四、背诵全文   

      第2课时

      一、问题探讨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写小人们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 

      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 

      2.《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 于君”。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3.《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1).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两个完整诗句的上、下句分别构成对偶,这种对偶形式也叫错综对。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 

      (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 

      4.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5.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1)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 侘 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二、课堂演练: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炼字。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 

      答案:悔:追悔(反省),前一个“悔”是反悔;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前者是表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后者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词。

      2、赏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2)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其中有修辞、形象、情感的考查,考查点多,注意比较。 

      答案:(1)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2)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选择。(3)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忽”字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炼字。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 

      答案:转折;从反省到进一步坚定意志。

      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中“未变”的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指代意义,注意从上下文筛选信息。

      答案:追求“美政”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三、总结、扩展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赞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努力向屈原学习,所以他说:“穷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从古至今,在我国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写下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现在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

      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次解放。在文学创作上,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些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极大。如张衡《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还有屈原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像李白就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辞的精神,因此在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所受屈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总之,楚辞影响深远,只有《诗经》可与之相比。《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以上分析,既是总结、拓展,又是为了解决练习二。

      四、布置作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1、反复诵读,背诵名句。

      2、预习《孔雀东南飞》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离骚》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离骚(节选)名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下一篇: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