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03  
标签:教学论文
空间与创新之说(网友来稿)
薛晴  

    马克思说:“没有一定的空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标新立异的形成,必须在一定的多维空间内才能完成。尤其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强调为学生拓展空间,创设广阔的可供学生“伸展”的天地。

   一、开放教学空间    培养创新意识   

   我们当今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限制太大了。其因素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升学压力,教师的组织能力,学生的素质,课堂现代化设备等等。课堂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环境,大多数的学习任务都在课堂内完成。相对稳定的物质时空,的确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束缚。不可否认我们需要学生以成绩来证明和回报,而学校和社会也是这样来要求我们的,可是作为教师却不能因此为教条,将学生的学习排练成一种单一的模式,要知道这样不仅没有意料的效果,反而会恶性循环,扼杀学生的思想和灵气。他们只能是做题的工具,整日以教室为“据点”,终日“作战”,再没有创造和创新的意识了。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努力创设出多样的活动环境,把语文教学放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入生活和社会,以丰富的世俗社会为语文教学的基点,让外部世界真实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走入教室。

    亦或者为学生提供激活的知识背景,有效的学习气氛的烘托。比如教室四面墙上设置学生自己精心布置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内容和自己的作品,创造强烈的学习语文的氛围。例如学生的书画作品,文学作品,手工制作等。角落里都配有图书架和报架,把教室变成了身边的图书馆,放上《小小说》、《读者》、《语文报》、《作文报》等。教室环境只有这样“活”化了,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教育内涵。所以不管是教室布置,还是图书馆、现代设备的使用和管理,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立体化的教室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能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从而扩大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有一定的自我创造和自我主张。

    二、开放心灵空间   营造创新思维

    学生就心理上而言,绝不能闭塞和枯竭!学生不该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剩下呆板和停滞。而教学也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传到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接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都应该在一种民主、平等、无威胁的师生关系中,在允许提问、无所畏惧、独立探索的心态下,在一种心灵世界完全开放的人文环境中获得的。

    在我的课堂上,我允许我的学生说、讲、笑、谈!但不是漫无边际的说笑和茶馆式的聊天,而是交流和评论,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从而他们都愿意学了,因为通过我把他们看作和认为主人,他们自己也把自己看作主人了。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自信和不能肯定自己,不能从心理上真正地接纳自己和被别人接纳。

    教学应该是一种活动——师生共同创造的多元、动态、内涵丰富的、富有情感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要摒弃教师单向信息传递,狭隘琐碎的问题,生硬的教态、机械的语言,过多的纪律上的约束。师生可以一起讨论、比赛、读书,有时甚至角色换位,充分激活、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主动介入到当前的知识探究活动中,去感悟、去吸收、去创造。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安全和自由,使其思维流畅、语言丰富。譬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让学生扮演小弗郎士,体会他在上学路上的天真和幼稚,又感受他在课堂上的后悔和懊恼,以及对敌人的憎恨之情;又请学生扮演韩麦尔先生,表演出他在法语课完成时的痛苦、悲伤万分的情状。孩子们表演得十分到位形象,也正是在这样自由的活动中,体验到了课文的真义。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起谈,仿佛就置身其中,我们彼此平等,互相学习,完全沉浸于课堂之中。

    而学生在心灵充分自由的前提下,思维呈现出多元姿势,就会多提出那些能揭示事物本质及其相互联系的问题。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联想、想象、争辩、评判,引起思维碰撞,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开放思维空间,激发创新灵感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要为他们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充分的实践,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以理服人,这种思维更具有挑战性。

    培养遇事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别是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让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苗。比如对《谈骨气》一文,有些学生就说了,骨气的确是我们要继承和拥有的,可是为什么他们不是“忍辱负重”呢?那他们的人生价值不是会有更大的体现吗?如那个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饭,他为何不能“留得青山在”,做出一番事业呢!再者闻一多明知敌人要杀他,干吗还到处奔跑不躲过爪牙视线,保全自身为革命做出更大贡献,却要白白送死呢!不能说这些都正确,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当解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给予思想上的充分自由,他们必定会有自己的见识,这便也是一闪而过的“灵感”吧!

    有了如此广大的空间, 学生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即便是很微小的,但是我们应该给予关注,有了创造,学生一定能在某一天给你以惊喜!想必那就是创新吧!细心培养,耐心等待,就像播下种子,给予阳光、空气和水分,给予舒展的空间,那就等着花儿开放,果儿成熟吧!

 作者邮箱: xueqing234@sohu.com
标签:教学论文 空间与创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暑假三种情况“很受伤”
下一篇:语文课堂如何体现互动教学(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