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81 2018-06-1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故都的秋
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蓝冠华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对“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经验和体会,选择一、两处景物,进行写作的迁移训练。
二、难点、重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理清并体会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活跃学生思维,体会文章意境。
2、设疑讨论法。对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3、研究型阅读。对“黄酒之于白干......黄犬之于骆驼”中四对喻体和本体的探讨。
4、美读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导语
心上有秋便是愁。关于“秋’历代文人墨客也有一种传统的认识:言秋必愁。有诗为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一起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散曲中的秋是怎样的?(凋零,悲凉,凄楚。)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忧郁,悲怆。)你是怎样捕捉到诗人情感的?(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通过景物描写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我们解读诗文的一把钥匙。
关于“秋”,郁达夫曾经说过:“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北国的秋为什么会让他发出如此感叹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故都的秋》(板书),去领略郁达夫笔下,心中的秋。
2、作者简介
郁达夫,3岁丧父,17岁随兄长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耻辱的十年。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在个人性格反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学方面,他喜欢“静”的文学,写的也是“如水的文学”。
另外,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生活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与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即“知人论世” 的鉴赏方法。
3、精读课文,理清行文脉络,设疑并讨论
(1)行文结构 文章是怎样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发展行文的?
明确 思秋(1-2)
↓
绘秋(3-10)
↓
议秋(11)
↓
恋秋(12-13)
(2)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这也是文章的文眼。
(3)文章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明确:通过描绘五幅图画:小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4)学生可以一幅图画为例,分析作者刻画故都的秋(抓住其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明确:
写秋院——
“听得到青天驯鸽子的飞声”写出了环境的宁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写出了心的静。
“一椽破屋”“破腰壁”写出了境的悲凉。
写秋槐——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
写秋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柳永有诗句“寒蝉凄切”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写秋雨——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写秋果——
“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5)分析了景物描写从中读到的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明确:和故都的秋景一样也是“清,静,悲凉”的。在作者的笔下景中有情的悲凉,情中有景的落寞。的确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了“物我为一”的境界,这也是这篇散文的魅力之所在。
小结:通过前面的分析体会,我们不妨来找一下,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讨论明确: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寻常院落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答中……
展开全文阅读
(6)“故都的秋”可用文中的哪些词语来描绘?
明确:清 清闲 恬静 安谧
静 细腻 幽远 深邃
悲凉 落寞 衰落 萧条
这是故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感情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思秋(1-2)
“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
绘秋(3-10)
↓
议秋(11)
↓
恋秋(12-13)
客观实景 主观情感 思想苦闷 不甘沉沦
小院秋景 “清” 清闲 恬静 安谧
秋槐落蕊 “静” 细腻 幽远 深邃
秋蝉残叫
闲话秋凉 “悲凉” 落寞 衰落 萧条
第二课时
1、关于写作手法的探讨
(1)运用对比手法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十分秋意(“浓”)
南国之秋:慢、润、淡 半看办醉(淡)
(2)运用比喻手法
本体: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 相似点: 秋味
喻体:黄鱼之于白干 不烈
稀饭之于馍馍 不浓
鲈鱼之于大蟹 寡味
黄犬之于骆驼 少形
(3)运用反村手法
在秋天的故都,“青天下训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作者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移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和凄冷,这正达到王籍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4)运用呼应手法
明确:开头:惜南国之秋(“淡”)“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结尾:恋北国之秋 (“浓”)“愿折去生命的2/3留住”呼应第一段“不远千里”“饱尝一尝”.
2、故都的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这几处景物进行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感情经历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上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 ”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第12自然段写了大段议论有无必要?作者写故都的秋 ,为什么要论古今中外文人对秋的深情?第12段中关键的一句是哪句?
讨论并明确:“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散文中的议论,有点旨的作用。插入议论,意在通过古今中外的延伸对比,表明感秋处处有,突出中国之秋味在北方,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以充实内容,深化主题,使景、情、理交融。从纵深的角度来写秋,把个人的独特感受,放在 更广阔的背景上来表现,拓宽文章的意境,使感性更加深沉。这段议论有必要。
4、关于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颂秋,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明确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偶的悲秋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文章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景,抒发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托了作者深远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
5、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悲凉。
《故都的秋》是一碗茶,苦涩而清醇
故都的秋啊,你让我们对秋爱得如此深深。
作业
迁移训练:
以《春》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忧伤、喜悦、惆怅等。
板书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十分秋意(“浓”)
南国之秋:慢、润、淡 半看办醉(淡)
比喻
本体: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
喻体:黄鱼之于白干 不烈
稀饭之于馍馍 不浓
鲈鱼之于大蟹 寡味
黄犬之于骆驼 少形
反衬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和凄冷.
呼应
开头:惜南国之秋(“淡”)
恋北国之秋 (“浓”)
蓝哈哈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雨霖铃》《声声慢》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
2018年高考作文热点押题预测之青春梦想、责任与担当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