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430 2018-06-23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生平,了解故事写作背景。
2、掌握基础文言知识。
3、疏通文意,能复述文本相关情节。
【学习重难点】
掌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 、天文历法的官职)。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20岁 以后,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记帝王)12篇,世家(记诸侯)30篇,列传(记一般人臣)70篇,年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10篇,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8篇,共52万字。鲁迅对此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 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4、和氏璧的来历: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荆山采石。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石头。虽然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但 是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厉王派人去检查玉。但是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厉王之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可是大家然坚持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但是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他只能怀抱玉石坐在路边大哭 。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来。文王命人把那块石头剖开,里面果然又一块宝玉。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因为是卞和所献,所以这块玉就被成为和氏璧。后来这块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玺,代代相传,成为大中国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
知识迁移: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 去旧职授予新职)。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6.授:授予官职。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11.仕:做官。如《论语• 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
13.仕进:进身为官。
14.任:担负、担任。
(二)成语: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白璧微瑕: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美中不足,只有一丁点儿缺点或不足,表示惋惜的意思。
中西合璧:合璧:圆形有孔的玉叫璧,半圆形的叫半璧,两个半璧合成一个圆叫“合璧”。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和建筑,名胜合到一块。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
怀瑾握瑜: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瑕不掩瑜:优点掩盖不了缺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
展开全文阅读
瑕瑜互见:有优点也有缺点。
(三)延伸拓展:定语后置句
“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古汉语中,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 后面。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⑴ 可予不: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
⑶ 拜送书于庭:
⑷ 召有司案图:
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⑺ 设九宾于廷
二、古今异义
1.指示:(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 今义:冒犯
4.明年:(明年复攻赵)
古义: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
7.鄙贱:(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 今义:卑鄙下贱
8.以往:(指以往十五都予赵)
古义: 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
9.因而
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亲戚
古义: 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11.所以
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2.美人
古义: 今义:美貌女子
13.布衣
古义: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4.走
古义: 今义:行。
15.去
古义: 今 义 :跟“来”相对
三、一词多义
1.负
① 秦贪,负其强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展开余文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2.使
①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3.引
① 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 相如引车避匿
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4.幸
① 而君幸赦臣
② 而君幸于赵王
③ 则幸得脱
5.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 绝秦望
⑤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6.徒
① 徒见欺
② 徒以口舌为劳
7.于
① 君幸于赵王
② 故燕王欲结于君
8. 见
① 徒见欺
② 大王见臣列观
9.因
① 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0.顾
①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 顾吾念之
③ 顾野有麦场(《狼》)
④ 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⑤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廉颇蔺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苏武传》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导学案(四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