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78 2018-07-09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中秋》优秀教案(部编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导入。
二、复习:
1、课题。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宋仁宗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起伏不断。谥文忠。苏轼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立意新颖,机趣横溢,开一代之大观。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开豪放派新风。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1)思乡: 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2)思人: 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3)仕途坎坷: 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
四、初步感知:
1、正音。
2、指导朗读。
五、疏通全文:
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达旦 子由
(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把 天上宫阙 何年 琼楼玉宇
不胜 清影 何似
(2)指导翻译。
3、下阕。
(1)重点词语讲解:朱阁 绮户 无眠 恨 何事
全 婵娟
(2)指导翻译。
六、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词的上阕?
2、如何理解词的下阕?
3、试分析这首词的写作特色。
七、巩固练习(小结)。
八、作业:
1、背诵这首词 。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8226;中秋》
上阕: 把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
下阕: 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水调歌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教案
下一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