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53 2018-07-09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沁园春8226;雪》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词的上阕,描写了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词的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显示出一代革命领袖伟大的气魄和胸襟。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课文的背景,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品味其意境,理解它所以抒发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宽广博大的胸襟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2、激发学生对祖国歌颂热爱之情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品味鉴赏能力。感知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词上下阕之间的关系,以及评古的作用。
1、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2、关于课题;
3、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写雪的古诗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诗歌题目。
二、初读课文,思考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三、细读课文,思考
1、上阕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2、作者怎样来写北方雪景?具体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什么特点?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4、上下阙之间怎样过渡的?
5、下阙写了什么内容?
6、下阕写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
7、作者如何评说古代帝王的?
8、一个“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9、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课堂总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五、比较赏析
试就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思考:
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沁园春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
《乡愁》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