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551 2018-07-17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达标教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班级 姓名 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上课所学内容
2、能正确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音、字义、字形。
3、能活学活用,掌握做题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所 学课文内容
难点:分析理解题
【导学流程】
基础回顾
1、本文选自《 》,相传是( )国史官( )所作。
史书体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著作。《左传》也称( )、(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叙了 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四十多年间东周前期各国( )、( )、( )、( )和( )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春秋三传”:《左传》和( )( )
“春秋五霸”: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通指( )、( )、( )、( )和( )。
2、①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的是( )如《史记》 。
②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的是( )如《战国策》 。
③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是( )如《左传》 。
④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的是( )如《战国策》 。
小组讨论问题
1.下列词语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军氾南(fán) 夜缒而出(zhuì) 佚之狐(yì)
B.共其乏困(ɡònɡ) 若不阙秦(quē) 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shuō) 杞子(qǐ) 杨孙戍之(shù)
D.逢孙(f éng ) 微夫人之力(fú) 失其 所与,不知(zhì)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贰:第二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C.犹不如人 犹:尚且
D.无能为也已 已:已经
3、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 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展开全文阅读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情景式默写
(1)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将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分量,以 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5)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不仁道的;“_______________”,这是不明智的;“________ ____________”,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___________________”,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让烛之武去退秦师?
2、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烛之武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下一篇:
《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