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708 2018-07-24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邯郸市二中 李颖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必修教材中的第二个小说单元。和必修3中的小说单元侧重学习体裁特点、鉴赏人物形象不同,本单元侧重理解小说的主旨,以及品读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因此,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出发,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为最终目标,并穿插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2、《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小说的总特点是: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和各种细节描写,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本篇也不例外,契诃夫用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揭露了沙皇专制的反动腐朽。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便成为那些害怕新生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这一类人的代名词。
因此,由课文本身的特点可知,本课的教学可以以剖析人物形象为主线,围绕着别里科夫的生活历程做纵向的分析,联系别里科夫所处的环境及与之有关系的人做横向的分析,以此自然引出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契诃夫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2、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正确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认识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以及“装在套子里的人”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典型意义。
4、学习领会作品中的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
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3、赏析契诃夫的讽刺艺术。
四、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策略
高二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必修3中小说单元的基础上,对小说的体裁特点以及相关鉴赏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具有较活跃的思维能力和接受新知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受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的局限,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人和事的外在表现,而不能就人物的本质和作品的主旨作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
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失之于死板的弊病。因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力求将学生引入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入研读文本为最终目标。
五、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引起争议,以此导入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围绕着如何正确客观地认识人物形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在完成课文教学的基础上,以应用文写作练习进行升华拓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导入】
以当代诗人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导入情境,基于上一课时对序幕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是高尚者吗?是卑鄙者吗?学生一致否认他是高尚者,但对卑鄙者的问题众说纷纭,形成了争论。
师:从争议可见,大家对别里科夫这个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的是——别里科夫确实可憎可恶,因为他时时刻刻在用自己思想上的套子去套别人。别里科夫是不是仅有这可憎可恶的一面?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让大家能对他做出一个客观而统一的评判,能够给他盖棺定论,甚至最后能为他题写一个墓志铭,我们还要进一步探讨。
【发现问题】
教师设问:别里科夫人生中有一件什么事最能鲜活体现他的思想性格?学生:结婚事件。(课文的主体部分,很直观,学生不存在理解障碍)
教师设问:如果要走进他的结婚事件,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问题?最想知道什么?
【探究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1、别里科夫为什么要结婚?
2、别里科夫要和谁结婚?结婚对象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上一课时理清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问设疑,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课堂气氛很踊跃,效果也较好。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文本中的信息,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
① 周围人为什么要撮合别里科夫?
② “昏了头”说明什么?
③ (补充资料:“她简直就像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着抒情歌曲,或者扬声大笑;她就像一个希腊神话里的爱神、美神一样从浪花里钻出来了;她似乎只会哭或者笑,对她来说不哭不笑的心情是没有的。”)华连卡代表着一种怎样的力量?她和别里科夫会不会有爱情?
展开全文阅读
→由华连卡和别里科夫会不会有爱情的讨论,引出骑车事件。(在此过程中:通过分角色朗读,品味契诃夫的讽刺艺术)
教师追问:华连卡与别里科夫没有结成婚仅仅是因为没有爱情吗?仅仅因为骑车这一件事吗?还有哪些事在毁灭着他的结婚梦?
→引出漫画事件和争吵事件。
1、一幅小小的漫画是如何对他的结婚梦构成破坏的呢?
2、别里科夫和谁争吵?他们说到什么问题时争吵起来的?一场争吵怎么破坏了结婚梦?
→紧紧围绕着结婚事件,扣住婚事不成,引导学生设疑,学生在情节渐渐清晰起来的过程中,问题越来越系统,也越来越有深度,教师对发问的学生及时肯定和赞美,坚定学生解决的信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文本中的信息,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
① 促狭鬼画漫画的用意是什么? (在此过程中:通过分角色朗读,品味契诃夫的讽刺艺术)
② 别里科夫看到漫画后什么感受?
③ 婚事不成,是华连卡不想结婚了,还是别里科夫自己放弃了结婚梦?
→教师追问:表面上看,是三件事导致了婚事的破灭,实质上是什么瓦解了一个美丽的结婚梦?换成别人会有这样的结果吗?为什么别里科夫就会被这三件事毁灭婚事?
讨论明确:"套子"作怪。正是思想上的套子,不仅阻断了他的幸福路,而且把他送上了黄泉路。
【解决问题】
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封闭,迂腐,胆小,怕事,惧怕和扼杀一切新生事物。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又是受害者。
【发散延伸】
教师设问: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世界上只有一个吗?只在十九世纪末的沙皇俄国才有吗?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探究小说情节的尾声部分,进一步研读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讨论明确:
他的思想性格是超越一国一时之限的,面对新生事物,惧怕固守,甚至是自觉地仇视和扼杀,这是一种永恒存在的人性,也是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拓展升华】
在全面解析和理解别里科夫其人其事的基础上,为别里科夫题写墓志铭。
写作准备:朗读中外优秀的墓志铭,为学生激趣,为思路导向。
要求:言简意赅,对他的一生完成一次艺术性、形象性地盖棺定论。可以用第三人称,也可以用第一人称。
学生思考写作;教师投映墓地图片,播放哀婉音乐,为学生创设情境,并鼓励学生尽量发挥创造力。
附学生创作的精彩墓志铭:
★ 他不肯接受清风的吹拂,阳光的温度,于是长眠于黑暗。
★ 生于套子,死于套子。
★ 但愿我躺在这里不会闹出什么乱子!
★ 这里的一个套子里包裹着一个时代。
★ 不要将我的墓碑上再套上套子……
【课堂小结】
通过这篇作品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别里科夫不是一个特定形象,而是一个超越历史和国别的典型形象。我们从他身上,不仅读出了一个时代,而且读出了永恒的人性。
真正的名著正当如此:它不是一本合上的书,而是一扇敞开的门。穿过这扇门,可以让我们看到万千气象。
建议同学们在课下再阅读契诃夫其他代表作。
七、 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力图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完成一次高中阅读教学的全新实践。通过这次实践,我的体会和反思如下:
首先,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明确教师的身份是学习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课堂不能成为“填鸭式”的课堂。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解析,还是对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理解,都不该由教师强硬灌输,而应由学生这一阅读主体通过探究自主发现。
因此,我用诗歌名句作导语来创设情境,并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整个课堂气氛踊跃,生动活泼。并且通过追问适时地提出二级问题,不时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更深层次的领域,因势利导而不致生硬,较好地实践了一个“从预设到生成”的过程。
其次,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允许学生进行怀疑、质询甚至批判。
因此,我在探究问题的环节中,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并走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共同讨论、交换意见,促使他们形成观点,鼓励他们发言。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可以在不断提出问题、形成争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肯定,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第三,注重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契机对教学内容做有效拓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眼界。
在墓志铭写作的环节上,由于形式新颖,并用音乐和图片创设了情景,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有些同学甚至创作了不止一则,在课下与教师交流,要求另找时间展示。由此可见,教学不仅完成了应用文写作的拓展练习,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作热情。
第四,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读书声。缺少了读书声的课堂,便会缺少一份音韵美。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文本探究,而丢掉了那动人的琅琅读书声。
我在引导学生赏析华连卡的性格和骑车事件时,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把理解推向更深层的平台。正是学生恰切而饱含感情的朗读,生动地呈现出华连卡光彩照人的性格特点,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别里科夫逻辑的荒谬。使学生在笑声中便自然地被契诃夫的幽默讽刺艺术所感染。
第五,不注重面面俱到,而注重要点突出。
因此,我在教学中仅仅抓住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力求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典型形象带动主题研读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让学生感受到人物之生动、语言之精妙和思想之深刻。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装在套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下一篇:
大情大义丁同英(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