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517 2018-07-27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陈情表》获奖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侍郎。蜀之后,晋武帝曾几次征诏,均辞命不从。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2)写作背景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
(3)解题
陈——陈述;情——真实情况,实际事宜;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它的开头,要求先写明上奏人的姓名,同当时的书信一样,开头格式相同。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一、给加点字注音
险衅( ) 夙遭( ) 闵凶( ) 优渥( ) 茕茕孑立( )
床蓐( ) 陨首( ) 逋慢( ) 期功( ) 猥以微贱( )
矜育( ) 拔擢( ) 洗马( ) 日笃( ) 门衰祚薄( ))
二、归纳本文中的文言现象。
1、文言通假
①夙遭闵凶:
②零丁孤苦:
③终鲜兄弟:
④常在床蓐:
⑤猥以微贱:
⑥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2、古今异义
①不行: 古: 今:不可以。
②成立: 古: 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③洗马:古: 今:给马洗身。
④上报:古: 今:向上级报告。
⑤狼狈:古: 今:受窘,困苦。
⑥告诉:古: 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⑦区区:古: 今:数量少,不重要。
⑧辛苦:古: 今:身心劳苦。
⑨侥幸:古: 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3、词类活用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
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
展开全文阅读
③则刘病日笃。 日: 笃:
④夙遭闵凶。 闵凶:
⑤猥以微贱。 微贱:
⑥臣少多疾病。 疾病:
⑦拜表以闻。 闻:
⑧臣少仕伪朝。 仕:
⑨历职郎署。 职:
⑩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内):
4、文言特殊句式
①.而刘夙婴疾病。 ( )
②.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不许。 ( )
③.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
④.实为狼狈。 ( )
⑤.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
⑥.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 )
5、一词多义。
(1).行 ①行年四岁。
②九岁不行。
(2).当 ①当侍东宫。
②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伯 ①既无叔伯。
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终 ①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②无以终余年。
③愿乞终养。
(5).命 ①辞不赴命。
②人命危浅。
③更相为命。
(6).拜 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②谨拜表以闻。
(7).是 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②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8).息 ①晚有儿息。
展开余文
②气息奄奄。
(9).朝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朝不虑夕。
(10).薄 ①门衰祚薄。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6、翻译下列句子并说出句式。
①.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②.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③.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④.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的结构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的结构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四、合作探究
1、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原因有哪些?
作用:
原因: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2、思考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参考答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1、xìn sù mǐn wò qióng rù yǔn bū ji Wěi jīn zhuó xiǎn dǔ zuò
二、归纳文言现象
1、①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之疾病死伤)。②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③鲜,同"无"。④蓐,同"褥",草褥子、草席。⑤洗,又作"先",前驱的意思。
⑥猥,犹"鄙",自谦之词。⑦有,同"又"。
2、
①不行: 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②成立: 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③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今,给马洗身。
④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⑤狼狈:古,进退两难的情状,如“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今:受窘,困苦。
⑥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⑦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⑧辛苦:古,辛酸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身心劳苦。
⑨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3、
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②.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③.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④.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⑤.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⑥.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⑦.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⑧.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⑨.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⑩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4、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②.被动句 省略句 省宾语
③.省略句,省略谓语。
④.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⑤.状语后置句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⑥. 状语后置句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一词多义
(1). ①经,经历,动词。②走,动词。
(2). ①任,充当,动词。②一定,副词。
(3). ①伯父,名词。②古代州郡长官的名称,名词。
(4). ①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于“又”,连词。②结束,度完,动词。③终了,动词。
(5). ①任命,名词。②生命、性命,名词。③生活、生存,名词。
(6). ①授官,动词。②敬词。
(7). ①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代词。② “是”和“以”组成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是,此,代词。
(8). ①子,名词。②呼吸,名词。
(9). ①朝廷,名词。②早晨,名词。 朝不虑夕。
(10). ①浅薄,形容词。②迫近,动词。
展开余文
6、翻译下列句子并说出句式。
①翻译: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句式:“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②翻译: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句式:“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③翻译: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句式: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④翻译:我的困境和苦情,不单单是蜀地的人士和两个州牧看见知道,天地神明也确实都看得清楚。
句式: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三、整体感知
概括层次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合作探究
1、参考:总摄作用。总提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2、参考: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李密最担心的就是怕晋武帝怀疑他因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拒绝为本朝效忠。
一方面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另一方面,他又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表明武帝的措施使自己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最后作者又勾勒了一幅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句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自然得出“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
3、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拓展延伸
1、参考:①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陈情表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下一篇:
《陈情表》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