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528  2018-08-11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维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点目标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难点目标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导入示标 请列举进入新世纪的短短十年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伟大国家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 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

      目标三导 学做思:

      【自主学习】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合作探究】

      3、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5、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 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6、揣摩第一段 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7、揣摩下列加粗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精读精练】

      阅读理解下文,完成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 ,不自欺;他们有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

      9、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1)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           

      11、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明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 _____________ b.中国 人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

      13、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14、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 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加线词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 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1)我们从古以来┅┅(   ) (2)所谓"正史"(   )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4)那简直是诬蔑(    )

      达标检测 朗读并体会鲁迅的自嘲诗,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展开全文阅读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是鲁迅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鲁迅写此诗时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之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又于1932年进攻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国民党对日不抵抗,却连年发动内战,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围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 中,正是“长天列战云,花树已萧森”之忧,在这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鲁迅时刻都有遇害的危险情况下,鲁迅出于爱祖国、爱人民的挚情,面对敌人的迫害,不畏强暴,沉着应付,不屈不挠,写下了此首自嘲 诗,集中地反映了作者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是鲁迅旧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

      课后练习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 中国的脊梁” 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中国人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孤独之旅》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智取生辰纲》参赛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