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158  2018-08-14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包身工》获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杨建忠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包身工》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 ,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文章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过程与方法】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 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 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水门汀(tīng) 弄堂(lòng) 褴褛(lán lǚ) 游说(shuì) 

      契据(qì)  铁锭(dìng)   骷髅(kū ló u)  船舷(xián)   荤腥(hūn) 

      皮辊(gǔn) 执拗(niù)    惺忪(xīng) 

      2.词义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见机:看情况(办事),文中是“知趣”的意思。 

      施与:以财物周济人。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 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全听凭命运的安排。一,全;听,听凭,听任。 

      信息筛选:一、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 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明确:1.四点一刻:起床情形  居住低劣 

      2.四点半钟:早饭情景  饭食粗劣 

      3.五点钟:劳动情况  条件恶劣 

      4.黑夜:收工情况  悲惨命运 

      二、根据包身工的活动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 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作者选取包身工普通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作为内容来写,其中既回顾她们成为包身工的农村原因和城市原因,并以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贯穿全文。同时作者又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将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情真意切,使作品既有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作业设计 

      1.文章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2.找出文章中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有何作用。 

      板书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鉴赏技巧还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鉴赏方法。 


展开全文阅读
      四、教学过程 

      《包身工》教学流程设计图 

      一、课前预习:完成 前置性作业,自主质疑。 

      二、导入:情景导入 

      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 ,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三、整体感知: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 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能力 提升 

      作者是怎样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提示: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 ,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他所使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哪些是“面”,哪些是“点”。(学生分工合作) 

      明确:“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提 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绝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这里,作者虽然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是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四、品味意境: 1、小组讨论: 2、小组研究: 3、小组展示: 4、朗读展示: 

      五、能力拓展: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作者选取包身工普通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作为内容来写,其中既回顾她们成为包身工的农村原因和城市原因,并以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贯穿全文。同时作者又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将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情真意切,使作品既有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六、课后作业: 1.文章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2.找出文章中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有何作用。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可以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  完成前置性作业自主质疑  学生带着问题 

      初步熟悉课文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了 

      整体感知  感知 

      鉴赏诗歌  小组根据问题讨论、展示  达预设目标 

      能力拓展、课堂小结  学以致用 

      积累知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 

      制定预习评价、朗读评价、讨论过程评价、展示评价以及知识理解度评价等多项评价表格 

      七、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劳动强度最重  地位最低  待遇最差  痛苦最深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包身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飞向太空的航程》获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下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