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66  2018-08-15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10、短新闻两篇

      第一课时:《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二、背景介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 了三年零 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 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 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 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展开全文阅读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三)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 景?

      明确: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      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四)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

      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五)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四、课堂总结: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

      六、板书设计   (略)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外收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②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播放影片《南京大屠杀》、《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导入新课(多媒体)。

      (选用的《南京大屠杀》和《辛得勒的名单》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

      (2)交流资料和感受:投影展示同学们在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边看图片边介绍边谈感受。教师也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共鸣点。

      (3)介绍写作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 史上的佳作。

      4)质疑解难,探究写作意图: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请学生阅读课文,将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指导他们开展小组交流,相互质疑。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重点研讨题:

      ①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某种意义”指什么?

      ②“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展开余文
      ③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④怎么理解第14段“在 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⑤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小结: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意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精彩语段赏读:本文有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虽然作者没有正面去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但文中的叙述却给人深深的震撼。请各组推荐一段文字并推荐一名 同学来朗读。

      教师读第9、10两段,引导学生品位文中那令人窒息、震颤的感觉。

      (6)谈收获: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教学总结:

      多媒体配乐显示警句: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 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链接课外: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 ~5题。

      ①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②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 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③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④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⑤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 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⑥暴力真的能摧 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纳粹                                 颤抖

      (2)选文第②段的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残酷地”可否删去?为什么?

      (   4)在第⑤段“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  性的尊严和力量。”这句话中,如何理解“撞痛”这个词的含义?

      (5)结合选文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谈一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下一篇:《飞向太空的航程》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