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048 2018-09-08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论教养》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 学习本文行 文活泼、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难点:理解教养的本质,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词义
(1)彬彬有 礼: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3)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3.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
(1)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Dmitri Likhachev,1906.11.28-1999.9.30)是本世纪俄罗斯著 名 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三期,谷羽译,有删改。这篇《论教养》选自作者为青少年写的《善与美书简》,论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
三、整体感知
1. 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2. 思考: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3. 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4. 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1)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打发雷霆; 家里有人在看书或孩子在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电视音量开得大大的。
( 2)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 他们的 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
(3) 进入 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
(4)当作外人的面,跟 妻子孩子开玩笑,不顾他们的自尊心。
四、合作探究
1. 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试着列举出来。
明确: 谈论“风度”。
3.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哪些?简述作者的论证过程。
明确: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本文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五、拓展延伸
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算是个“有教养”的人?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 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
搜集整理:良好的教养还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论教养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范进中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
父亲和棉签(感人父爱)(初中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