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90 2018-09-12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2018届高三语文复习:见微知著,识微见远——人物微评论 (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以人物微评论为载体,力图达到:
1.通过评论作家及其他人物,掌握评论以议为主,揭示本质的特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素材。
2.在语言表达中融合修辞运用、标题拟写、配合关键词解说等语言运用要求。
总体要求:文字精要凝练,贴合人物特 质;
运用修辞手法,传递传神笔力;
提挈灵魂精华;浓缩拟写标题;
配合关键词语,获得心灵启迪。
学习任务一:从课本旅程出发
人物微评论,古已有之,著名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论及王羲之“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两个词语就写尽了王羲之书法及其神采。
1.请参照示例,从以下课本作者中选择一位来写人 物评论。
海子、沈从文、史铁生、杨绛、汪 曾 祺、刘亮程、梁思成、海因里希伯尔
要求:①字数150字左右,文段中使用一种修辞(如对偶、排比、夸张、拟人、引用、对比、反复、反问、设问等)。
②为人物评论拟写一个标题。
③为评论文段配三个关键词。
示例:
史铁生:向死而生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 的“写作之夜”,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 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对比)
配合关键词:身体残缺与思想健全 苦难中升华的生命哲学 厚重的心灵之书
学习任务二:拓展我们的心灵
以下作家也可能是我们所熟识的:余光中、冯骥才、叶嘉莹、白先勇、李叔同、木心、季羡林。请选择一位来写人物微评论,也可以自行选择上述名单之外的作家。要求如上,示例如下。
示例: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的“精卫鸟”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俗世奇人》仿佛天津卫的风情画;作为文化研究者,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一直关注着文化遗产,尤其是城市化过程中古村落的保护。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独特的生活方式,一些就安放在这些古村落中。“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精神DNA,就是保护我们的根,没有文化与精神的根,我们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引用)
配合关键词:守望者 文化责任感 把根留住
学习任务三:联系中深度评论
“‘联系’,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社会的人和事,是一个共同体,而每一 件事,都有它的坐标。只有这样的视野和框架下,你才能看清楚一件事。如此,你在讲述它的时候,才不仅是在讲一件事,而是在讲一个时代” 。
——王开岭
在深度评论中,让人物与人物之间发生某种聚合反应。重视人物之间的联系,在重构中就会产生一种力量。
请选择上述两个人物围绕某一关键词进行联系, 作一评论。
示例:余光中 白先勇
“人生为一大事来” ,这是每一个有抱负的作家内心潜藏的使命感。天降大任于斯人,余光中为捍卫中文为己任,以精致的诗歌追求汉语的准确与神韵,白先勇改编青春版《牡丹亭》,以传承昆曲,致力于培养年轻的观众为己 任,其心拳拳,其情切切,两位作家以自身的言行传承着文化的使命。
关键词:文化的使命感
学习任务四:关怀现实的力量
选择一个现实人物(作家除外)进行人物微评论,如李安、王澍、霍金、董卿、周有光、黄渤等,要求如上。
高考片段欣赏:
日前逝世的汉字语言大师周有光便谱写了自己的心灵之书——一生追光,一生有光。他读懂了自己一生的两个“半圆”, 自诩“拼起来是个零”,而实则是圆满。我们也须在学与行的互生与平衡之中,反思自我成长,静下来慢慢研读只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书,而后以心灵之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让学与行读懂心灵》53分)
木心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学富五车,想必读懂了“有字之书”;见证了风雨如晦的文革,想必看彻了“无字之书”;但最重为重要的是,他将“心灵之书”烂熟于心。他能在多遭凌辱的监狱里奋笔疾书,留下几十万字的文革手稿,不在证明他读懂了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价值吗?(2017年佳作《请先读懂自己的心》57分)
展开全文阅读
中国现代作家中,我最爱沈从文, 沈先生笔下总有着如水一般的柔情,如山一般的深邃。他说自己小时总是逃学,到外面去看山,看水。“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也读一本大书”,是自然、社会这样的“无字之书”滋养了如此灵气逼人的文字。从文的文字从未老去,因为自然之书永不枯竭。(《寓书于心》55分)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 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言自心,文成人》60分)
作品的格调是人思想跃于纸上,而人品则是人的思想赋于实践。
正如陈忠实和莫言吧,他们都是泥土孕育的生命,他们的思想来自于乡间,是淳朴而厚实的。陈忠实在孤独的原上住了六年,才捧出《白鹿原》的巨制,他的书中的语言在我读来散发着黄土与青草的香味,正如他坚韧与静心;莫 言的小说虽然奇幻,依旧处处朴实,如他本人那样只愿朴实地讲故事。倘若有朝一日,那个追求卓越与成功的郭敬明捧出一份这样反映乡村反映泥土的小说,该是多么的荒谬啊!(《作品与人品》52分)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2018届高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下一篇:
《我爱这土地》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