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012  2018-11-01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 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 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美梦成真的,从此踏上了富贵之路,而有些人也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的命运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2)背景链接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吴敬梓少年时热衷科举,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后,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 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 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寻常变化后,看穿了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2.生难字词

      (1)字音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醉醺(xūn)  阎王(yán)  

      紧攥(zuàn)    带挈(qiè)    腆着(tiǎn)     啐(cuì)

      嗑(hé)    兀自(wù)

      (2)词义

      【烂忠厚】过分忠厚 。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3~11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明确:(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就意味着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既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又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功名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明确: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明确: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 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地“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 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癫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展开全文阅读
      6.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分析人物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 的对比,使他 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形象跃 然纸上。

      2.张乡绅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明确: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 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明确: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 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 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明确: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变化,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被奉承、被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5.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明确: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2.拓展延伸

      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 用?

      明确: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范进中举

      吴敬梓

      背景——中秀才,丈人“贺喜”

      开端——借盘缠,范进遭骂

      发展——断炊烟,范进卖鸡

      高潮——中举人,喜极而疯,丈人打人,丈人趋炎

      结局——送礼物,张乡绅附势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只有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让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范进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讨论》精品教案
下一篇:《谈创造性思维》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