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727  2019-01-03
标签:教学论文
浅浅对话,韵味深深——谈肖培东课堂对话艺术之美
安徽凤台四中 李永梅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这是柳宗元宴游西山的路径,在我眼中,更是肖培东老师课堂对话的艺术境界。肖老师的课堂对话,总是能够跨越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沿着学生灵动的思维流淌,消除一切繁冗、一切芜杂,让学生在教师的艺术点拨下,觅得一条通往文本高山的幽径,从而领略到潜藏在文字深处的美妙。在肖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处处领略到这种通过对话艺术营造的独特的美。

      一、亲切地导入:润物细无声。

      在肖老师的课堂导入环节,这种“浅”体现在:绝没有刻意雕琢、费心劳神地准备一段深刻的话语,有的只是就地取材、信手拈来的灵光一现。这些导入语,犹如浅浅的溪流,流到屋后又绕到门前,很快便流进学生心。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和学生亲近,学生才更容易倾听。那么如何才能就地取材,从而亲近学生呢?

      一是巧借“他山之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纵观肖老师的课例,有一类导入是专门取材于主持人的介绍语。如《山羊兹拉特》:“同学们,刚才主持的老师说我年轻,我很高兴能和更青春的你们一起读书。在语文面前,我们都要有年轻的心,对吗?”又如《斑羚飞渡》一课,在主持人说“期待肖老师的课”后,肖老师说:“同学们,刚才主持人说的最后一句话谁能把它重复一下?能记起来吗?听,也是很重要的一项语文能力。哎,期待着我的课。这句话,我觉得还得再修补一下。课堂是谁的呀?是你们的还是我的?(学生答:我们的课堂。)对了,期待我们的课,你们,还有我。好,上课!”最有趣的是《美丽的颜色》的导入:“同学们好,刚才主持人热情洋溢地介绍了我,还给老师两个封号,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清楚?你来说。(学生说“白马王子”和“男神”)……其实,王子已经当不上了,白马也已经辞去了,男神更只能是一种很遥远的期待了。不过这节课我们倒是要遇见一位女神级的人物,她是谁?对,居里夫人!”这些简简单单的话语,朴素而又亲切,三言两语,和学生之间的隔膜就消失了。

      二是“就地取材”,不留痕迹地把学生引入文本。

      凡所入肖老师法眼的一切,皆有可能成为点燃课堂的导火线,且让人听来没有一丝违和感。如在《触动心灵的风景》作文指导课上,肖老师以早晨在宾馆大厅看到端午及粽子的图片时眼眶湿润这样的场景为导入,让学生猜测老师感动其中的原因。又如他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课堂上是这样开始:“刚才啊,上一个班的孩子,他们都是穿校服的,你们怎么就没穿校服啊?(生答:临时决定来上课的。)其实啊,穿校服有穿校服的美,不穿校服的你这样也很美。那同学们,如果你现在是一朵花,你们有的穿着校服,也有的穿自己的衣服,这个时候老师很想用四个字来形容你们,这四个字就在课文里,你觉得是哪四个字?一起来说。(生答:姹紫嫣红。)你们了不得,会学习。这就是一个姹紫嫣红、花朵怒放的班级。”这样看似漫不经心、却又能就地取材的导入,不仅起到暖场的作用,瞬间拉近师生的距离,更找准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集中到文本上来了。

      二、熨帖地追问:问渠那得清如许。

      肖老师曾说:“语文课,首先必须是文本阅读课,有朗朗的书声,有真诚的对话,有主动的揣摩,有深刻的反思,有精神的升华。”在肖老师的课堂上,时时有不可预约的精彩,也许就源于师生间“真诚”的对话,这份真诚更源于老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和文本的特征,熨帖地追问艺术。肖老师总是能敏锐地捕捉精准的追问时机,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追问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在自我发现中得到提升,在自我提升中找到自信。

      肖老师善于捕捉精准的追问时机。下面以《山羊兹拉特》为例去感受。

      时机一:需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如一名学生对小说内容概括比较繁杂,肖老师追问到:“嗯,相对详细的故事内容,可以再简洁些吗?”在探讨拯救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时,一学生回答“我觉得是山羊兹拉特自己拯救了自己”,虽然独到但过于笼统,容易让人疑惑,肖老师又追问:“哦,很新颖,具体说说看?”这两处追问,既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简洁地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对观点的具体解说能力。

      时机二:需要转向文本时。如当学生说拯救兹拉特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兹拉特与阿隆主人原先积累的深厚感情时,肖老师立刻追问到:“小说里是怎么写的呢?”

      时机三:学生的回答贴近教学重点时。如当学生说:“我觉得是人与动物之间一种最原始、最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关系拯救了山羊兹拉特,人与动物之间那种最真实、最纯真的感情。”因为学生提到了“感情”这一关键词,这一小说单元的教学重点,肖老师立刻追问:“感情?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能找出这种纯真的感情?”

      肖老师不仅能精准地把握追的时机,还能恰切地选择问的方式。

      方式一:过渡式追问。这种过渡又可以细分为点评式过渡和小结式过渡。点评式过渡指对某一次交流的评价并继续追问;小结式过渡是对某一环节交流过程给以小结并追问导入下一环节。例如在《山羊兹拉特》一课中,当学生从阿隆与山羊在小草堆里的对话读出人与动物之间纯真的情感时,肖老师追问道:“从他们之间的一些交流片段,看出了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纯真,也就是情感。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这里,肖老师在真诚的倾听中,立刻反馈评价该学生是从人与羊之间的交流片段读出了这份纯真的情感。但由于此时拯救兹拉特的因素讨论还不充分,不适合小结,于是肖老师继续追问“还有没有其他想法?”可是当学生们依次说出拯救的因素有“父亲论”、“草堆论”等时,肖老师的追问方式就开始转向了。他说:“这样,概括全部同学的理解,其实就是两类:内在情感类,比如信任、纯真、感恩等等;外界因素类,包括草堆,包括……。那么,大家再想想,讨论一下,情感、草堆、暴风雪、产奶的山羊等等,最重要的因素究竟是哪一个呢?”因为此时学生对于内容的把握已经十分充分,而本堂课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情感”的体味。因此,追问“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适时将教学环节由内容的理解转向情感的过渡。


展开全文阅读
      方式二:自省式追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肖老师从不越殂代疱,而是适时地追,恰切地问,让学生在研究、发现、探索中慢慢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如一学生很随意地读“暴风雪”的句子时,肖老师这样追问:“好,在你如此平淡的朗读中,雪花还会重要吗?”如此一问,学生自然醒悟自己读得不够深情,并没有读出暴风雪的那种可怕,那种恐惧。

      方式三:归谬式追问。即老师不直接说学生“错了”,而是顺由学生的答案进行推理,得出显见的错误结果,让学生立刻自悟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得出合理的答案。如《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有一位学生把“予今长斯校”中的“长”读成了“chang”,肖老师不仅纠正了读音,还让其他学生说说原因。这时一位学生说因为这里是“校长”之意。肖老师并未立刻纠正意思,只浅浅地带入了一下,追问道:“哦,‘校长',同学们说是‘校长'的意思吗?‘我现在校长'?”这显然说不通。瞬间,学生便明白原来“长”此处做动词用,“成为校长”。

      方式四:猜谜式追问。在肖老师最近的几个课例中,都有一个精巧的连环追问,那就是“猜猜猜”。如在《美丽的颜色》第一个环节就是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每一次猜测都是对传记内容的深入把握,每一次猜完,老师都会继续追问,直到解决完一些学生能自我解决的基本问题。在《触动心灵的风景》中考作文指导课上,肖老师让学生猜自己早晨在宾馆里看到粽子图片时到底想到了什么?每一次猜测,其实老师都是在启发学生如何由触动心灵的事物产生相关的联想。总之,通过这种连环猜测,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更巧妙地将知识一线串珠地牵引出来,零而不散,多而不乱。

      三、自然地升华:横看成岭侧成峰。

      肖老师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点石成金,通过三言两语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课堂上,往往在你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肖老师轻轻一点,便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让课堂得到了自然的升华。那么,肖老师是如何让课堂升华的呢?他为我们指出了哪些路径呢?

      通过曲解式对话使课堂升华。如在作文课《春天的美好姿态》中,当一个男生说自己“没有”春天的诗句时,肖老师说:“不能说没有,要说酝酿,所有春天的诗句都是需要酝酿的。”这样的对话,不仅化解了学生的尴尬,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用“酝酿”一词告诉学生写好春天是需要慢慢酝酿的,一切美好皆来之不易的道理。在《触动心灵的风景》作文指导课中,肖老师问:“粽子让我想到了童年,想到了故乡,想到了亲人……您觉得,面对粽子,我可能还会有哪些思考?”一位女生脱口而出,“粽子可能还会寄托您的某种情感吧?”肖老师立刻问:“那您说是哪种情感?”当女生沉默的刹那,我们都不由得捏了一把汗,谁知肖老师立刻巧妙曲解这种沉默道:“这样就对了,沉默就对了。在一个熟悉的物体面前保持足够的沉默,其实,就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自责。你开始慢慢淡忘它了,所以你必须要去沉默地思考,是不是?这位同学此时的心理很符合我当时的场景。那时,我沉默了,我想了很久,突然发现,年岁增长过程中,我对儿时生活中那个最美的东西竟然有一种淡淡的忘记。所以面对粽子,我真的像这个女同学一样,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情感,她说出了我的心思。”这种曲解式对话,其实是一种善意,是一种睿智,它不仅化解了尴尬,避免了冷场,而且给后面交流的学生以更大的信心与勇气,更巧妙的是引出了回忆性散文写作真谛之一——淡忘后有自责,自然使课堂得到升华。

      通过偷梁换柱式对话使课堂升华。《沙之书》一课,在讨论“生活里类似于‘沙之书’一样的东西这一环节中,一位学生说:“想不起来。”肖老师说:“真的想不起来?”学生局促回答:“真的想不起来。”肖老师此时竟然秒回道:“听到没有,这就是最好的答案。想不起来,人这一辈子想不起来的东西、不知道的东西多吗?”学生齐答:“多。”肖老师继续解说:“所以,对未知事物的探究也像是一本“沙之书”,她现身说法告诉了我们。人生中有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我们的困惑就是一本‘沙之书'。”其实,“想不起来”、“不知道”、“想不明白”和“困惑”是几个不同的概念。此刻,该女生所说的“想不起来”也许就是“不知道”的委婉表达,也许是真的“想不起来”。可是,被肖老师这样一番偷梁换柱,瞬间点石成金,原本的“想不起来”竟然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呢。可是,听者丝毫不觉突兀,只能“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通过拓展式讨论使课堂升华。这种语言的升华,大都用在课的结尾。一般老师喜欢孤立地来一段深情地演讲式结尾,可肖老师总是能找到适宜嫁接的学生语言,顺理成章地引申出课的主旨,升华课的境界。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在课的最后讨论标题中哪个字最美这一环节,有同学说是“自己的”,有说是“别人”,也有说是“看”,当最后有个同学说是“让”时,肖老师立刻进行了拓展式升华:看花美,但是“让别人看花”的“让”字更美。我们不仅学到了花的美,还有“让”中的心灵精神之美。这不仅是德国的脊梁,也应该成为民族的脊梁,我们的精神家园的脊梁。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教育本就是心灵沟通的艺术,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肖老师用他“浅浅”的对话,在课堂上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让课堂变得有效而富有思想。
标签:教学论文 浅浅对话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用童话的方式学习童话——以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理发(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