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332  2019-02-22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灯笼》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  幽悄(qiǎo)截骠姚(piào)怅惘(chànɡ wǎnɡ)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拢: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

      1、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2、梳理结构

      (1)(1-2)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

      (2)(3-11)回忆小时候与灯笼有缘的事。

      (3)(12)由灯笼联想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明确: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明确: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3.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一直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灯笼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灯笼》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邓稼先》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