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635  2019-03-03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解读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启发诱导法一一引导、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情景教学法一一一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3.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学法:讨论探究法一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

      2.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自读课文写出阅读时遇到的生字。

      2.结合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约5分钟)导入法一:同学们,你认为人生中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由于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所以答案也不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看他是如何认为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板书: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导入法二: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认为“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板书: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围绕“苦”与“乐”这一话题,列举古今中外名家的观点,自然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约10分钟)初步感知

      一、解题: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题目有什么特点?(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文章题目揭示了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二、了解作者: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作者梁启超先生?(学生简介作者)

      明确:梁启超,字卓如,号    ,一字任甫,别号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其最有名的事迹之一就是“戊戌变法”。他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自主学习:

      (一)自读提示一(出示):

      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1.注音

      恩惠(huì) 契(qì)约 卸(xiè)却  

      如释(shì)重负 监督(dū)揽(lǎn)  

      赔(péi)礼 悲天悯(mǐn)人

      2.解释词语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展开全文阅读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二)自读提示二(出示):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思考:文章哪几段写最苦?哪几段写最乐?你能找出体现人生最苦、最乐和责任关系的语句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第1、2、3段写最苦;第4段写最乐。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解析题目,初步了解全文内容。

      让学生介绍作者,可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印象。

      学习字词知识,为速读课文打下基础。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三、合作探究,披文人情。

      (约28分钟)交流探究文章内容

      围绕以上所划分的三个部分,将学生分三大组,分别探讨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每组时间均为10分钟。

      (一)探究提示一(出示):

      第一大组自读第1、2、3段,围绕“作者是如何论述最苦的”提出问题,勾画论据,相互交流论证方法,或者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勾画、标记出来,写在文白处,提出来组内交流解决。10分钟后,每大组推选2~3名同学交流所得。

      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展示探究所得可能有:

      1.第1、2段中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作者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吗?

      点拨:贫  知足;失意  安分;老、病、死  达观。(事实论据)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究竟是什么?

      明确:用原文回答:“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即应尽的责任未尽。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文中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4.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5.第三段中作者认为没有尽“责任”的表现有哪些?它的范围有多大?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点拨:表现:承诺未办、欠钱没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没有赔礼(事实论据)。

      责任的范围: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三个凡属:概括所有的责任。(事实论据)

      6.作者这样论述表达了什么意思?

      点拨: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一直要过着痛苦的日子也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观点。

      7.“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第1、2段与第3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2段提出观点,第3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二)探究提示二(出示):

      第二大组自读第4段,围绕“作者是如何论述最乐的”提出问题,勾画论据,探讨交流论证方法,或者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勾画、标记出来,写在文白处,提出来组内交流解决。10分钟后,每大组推选2~3名同学交流所得。

      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展示探究所得可能有: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点拨:从第4段第一句这个设问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就可以看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完成了责任。这也就推出了本文的第二个论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作者提出论点后,用什么论据进行论述的?他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

      师点拨:引用古语、俗语、名人语录来讲道理,就叫作道理论证;用到的这些词语、句子就叫作道理论据。

      明确: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道理论据)非常形象地论述了尽了责任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3.文中论说的语句有哪些?试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明确: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展开余文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探究提示三(出示):

      第三大组自读第5、6段,围绕“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提出问题,勾画论据,相互交流,或者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勾画、标记出来,写在文白处,提出来组内交流解决。10分钟后,每大组推选2~3名同学交流所得。

      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展示探究所得可能有:

      1.作者引用了哪些名言佳句,这些话想要说明什么?

      点拨: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任”。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4.文章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最苦

      启思: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往往是作者论述自己重要观点的部分,那么我们带着如下的问题来看文章的第5、6段: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点

      分小组品读课文,每小组各完成下面的一项任务。

      品读提示一(出示):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对本文的语言有哪些帮助?

      点拨:设问、反问、排比等。设问,如“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运用设问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强调了“未来的责任”所造成的痛苦远大于前面所述的,引起读者的注意。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反问,如“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排比,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运用排比句式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行文的流畅不仅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而且也表现在段与段之间,表现在整篇。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用了“翻过来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用了“然则”进行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衔接非常紧密。

      品读提示二(出示):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论证方法——引证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道理论证:引用了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

      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

      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品读提示三(出示):本文的语言凝重轻灵,平易亲切,如拉家常,请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读出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展示:①“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理由: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②“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理由: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③“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理由:语言简洁流畅,概括性强。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一个“哩”字,可见其语言之轻灵之气。)

      ④“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理由:句式对称、整齐,表达十分流畅,容量很大。)

      ……

      通过品读课文,使学生更为深切地掌握了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四、归纳总结。

      (约2分钟)思考:梁启超在本文中列举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的事例,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苦乐观”的?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谈。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这些认识超越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民同乐”之类的苦乐观,将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责任作为一件最大的乐事来谈,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反思: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中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假设你也身处于作者生活时代那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中,你会认为什么事情最苦,什么事情最乐?(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

      总结:对本文的论证过程,你作何评价?(论证严密,论证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本文的论证结构是:先论证分论点一(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论证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后结合两个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人人必须尽责任或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最苦——负责任

      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最乐——尽责任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最苦与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