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711  2019-03-10
标签:备课资料 八年级备课资料
赵运昌《初中语文教读规范》书稿样稿四篇(昆明的雨、济南的冬天、社戏、《孟子》二章)
一、作 者

      赵运昌,1936年生,1963年毕业于原河北北京师院中文系(今河北师大),1997年退休。中国修辞学会会员,天津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教材研究。发表教材研究文章数十篇,正式出版教材研究著作主要有《怎样修改病句》(南开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正音手册》(北京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正音正字手册》(天津新蕾出版社)、《中学语文正字手册》(天津新蕾出版社》、《中学古文解疑词典》(吉林出版社);非正式出版的有《鲁迅作品教学》、《鲁迅作品教学释疑》、《怎样翻译文言文》、《怎样点标点符号》等。

      二、书 名

      《初中语文教读规范》,或《初中语文教读补》,16万字左右。

      三、编写目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随着各种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出现了不少乱象。从《咬文嚼字》的刊行就可见一般。正像语言大师吕叔湘说的,社会语文应用出现了十分混乱的情况。我以为解决这个乱象的关键,一要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必须规范,二要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教学必须规范。为此,我以咬文嚼字的精神阅读了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社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发现教材本身及其注释等,存在着不规范或潜在不规范(指教材注释当注未注的)问题(详见附录《教材及其注释不规范举例》)。有鉴于此,将问题一一列出,并加以辨析,写成此书。

      四、内容体例

      凡教材本身,以及对教材的阐释,在读音、用词、语法、修辞、标点等方面存在不规范之处,都一一列出,说明对错,逐册、逐篇编写。根据需要,每篇最多分四部分:“背景资料”,主要是对教师参考书有关部分进行补正;“读音提示”,把不需辨析或已辨析过的容易读错的词语读音,集中罗列在一起;“词语音义”,将需要规范的词语列出,进行辨析;“探究切磋”,将“词语音义”以外需要规范的问题(如遣词造句、修辞、标点等)进行辨析,探讨。

      五、读者对象

      中学语文教师,学生,语文教研人员,中学图书馆。

      六、样 稿(四篇)

      样稿一 昆明的雨(八上17,即八年级上册第17篇,下同)

      汪曾棋

      【读音提示】

      舒服fu 人家jia(详见七下15) 草茎jīng 炽chì热 着zhuò比丘尼装(详见七上2)

      【词语音义】

      1.宁坤

      这里的“宁”是姓。“宁”作姓用时,《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主张读nìng,《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主张读níng。查古代韵书,“宁”有的注为读“奴丁切”,平声(包括阴平声和阳平声),有的注为“乃定切”,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 )。可见,在古代,“宁”的读音声调就不一致。到现代人编字词书时,大家一致的意见是把“宁”用作副词,作“岂”、“难道”、“宁可”讲时读nìng,作其它讲时读níng。但是“宁”用作姓时,是读níng,还是读nìng,虽都有所本,但看法就不一样了。据国家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改稿),“宁”作姓用时读nìng。所以,“宁”作姓用时,应该读nìng。

      2.菌jūn 菌jùn

      菌,作“细菌”(最微小的单细胞生物)讲时读jūn,如抗菌,杀菌灭菌等;读jùn时,仅限于作“蕈”(指高等菌类,即蘑菇,)讲时读jùn,如:香菌,菌子等。此文“青头菌”、“牛肝菌”、“菌子”、“干巴菌”、“菌中”都应读jùn。

      3.辟pì 辟bì

      辟,读pì时,作“开拓”、“开发”、“透彻”、“批驳”、“刑法”讲,如:开辟,精辟,辟谣等;读bì时,作“君主”、“与君主有关的行为”、“排除或避免”讲,如:复辟,辟谷等。此文“辟邪”中的“辟”应读bì。

      4.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这里的“长”人们多不注音,易造成疑惑。读zhǎng,作生长讲,在这里似通而实不通。试想,草木在春天即开始生长,孟夏(阴历五月,即盛夏)时长得更快,而且已长很高。所以,这里的“长”应读cháng,作草木长得很高讲。从与之对应的上一句的“深”字来看,更应如此解释。

      5.张目结舌

      通常作“张口结舌”,形容理屈或害怕。这里当是指让人吃惊的样子。

      6.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

      这里的“呀”应为“啊”,读nga(详见七上3)

      7.骨gū 骨gǔ

      骨,读gū时,限于“骨朵儿”、“骨碌碌”、“骨碌”;在其它词语中都读gǔ。此文“骨朵”(应为“骨朵儿”)中的“骨”应读gū。

      8.苔tāi 苔tái

      苔,读tāi时,限于“舌苔”;作其它讲时都读tái。此文“苔痕”中的“苔”读tái。

      9.浊酒一杯天过午


展开全文阅读
      这里的“浊酒”人们多不注,易使人疑误。古人用糯米、黄米酿制的酒,因其浑浊,故名米酒为浊酒。

      【探究切磋】

      1.雨,有时是会引起人的淡淡的乡愁的

      关于“乡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汉语大词典》释为“思乡的愁闷”。对“乡愁”的上述解释截然不同。从现在人们的使用情况看,也许受台湾作家琼瑶《乡愁》作品的影响,多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运用。那么,究竟哪一种的解释是正确的,不能仅看几个书证。因为有的书证,两种解释都通。最主要的应根据“乡愁”的语素构成来判断。查《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等,“愁”都没有“思绪”、“心情”之类的意思,而只有“忧愁”、“忧伤”之类的意思。可见,“乡愁”解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是没有根据的。

      2.破折号的用法

      关于破折号的用法,一直比较混乱。有的用于表示说明,有的用于表示声音的延长、停顿、中断,有的用于表示语意上的转折。在用于表示说明时,有的说明成分,有的说明单句,有的说明复句。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附录《标点符号主要用法简表》),现统一为,破折号只表示对句子成分的说明和声音的延长。按此标准看,此文有四处用了破折号,只有“卖杨梅——”(表示声音延长),合乎上述规范;其它几处,有的表示转折,有的说明句子,而不是成分,就不那么规范了。

      3.叹号和问号连用问题

      叹号表示强烈的感情语气,问号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在一般情况下,表示强烈感情语气时用叹号,表示反问语气时用问号即可。将这两个标点连用,大可不必。例如此文中:“这东西也能吃?!”此句是反问语气,用问号即可。

      样稿二 济南的冬天(七上2)

      老 舍

      【背景资料】

      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他自小酷爱学习。师范学校毕业后,即边工作,边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十九岁即开始创作,很早就发表作品。凭借他的努力和文学功底,二十五岁时即赴英伦敦大学任华语教员,不断发表作品。三十岁离开伦敦,周游法、德、意、荷、比等欧洲列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一九三0年春回到北京,夏赴位于山东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四年,一九三四年九月赴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在济南生活了共四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七七事变”爆发,老舍于八月举家迁回济南。为维护自己的民族气节,十一月离开济南赴汉口、重庆、成都、昆明等,还到过延安,开始了流亡生活。此间,他积极参加文艺界的各种抗日组织和活动。

      解放后,老舍渴望已久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到来了,以创作为生命的老舍,就像枯木逢春那样欣喜。他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创作了大量作品,讴歌新社会,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是他来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的第二年,即一九三一年的春天写成的。老舍曾写过一篇散文《吊济南》(见后节录),里面说到他来济南后的愉快生活。他在这里在大学任教,有稳定的收入,结婚生子,结交了不少朋友,走到哪里都有人与他打招呼,“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作者对济南有如此深的感情,能不歌颂济南美丽的冬天吗?

      【读音提示】 暖和huo 宽敞chang

      【词语音义】 1.济jǐ 济jì

      古代有条河叫泲水,又名济水,源出河南黄河的南北。黄河北的源出今河南济源西王屋山,黄河南的是由黄河分出的一条支流。两源流汇合后流经山东东北入渤海。因“泲”读jǐ ,故这里的“济”也读jǐ 。后凡是与“济水”有关的地名,如济南、济宁、济源等都读jǐ 。在“人才济济”、“济济一堂”等词语里也读jǐ 。其它地方都读jì。此文“济南”中的“济”读jǐ。

      2.响亮的天气

      这里的“响亮”应是北京方言,各辞书都不收。本文中的“响晴”也应是北京方言,含义相近,冀中一代方言里说成“暴晴”,都是天空晴朗,没有一丝云彩的意思。

      3.温晴的天气

      这里的“温晴”似也是北京方言,指天气温暖晴朗。

      4.着zhuò 着zháo

      着,是个多音多义词,读zhuò和zháo时易混淆。读zhuò时做穿(衣)、接触、着落讲,如:穿着,附着,着陆,着眼,着手,着色;读zháo时做挨上、感受、表示动作的目的结果,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着凉,睡着,猜着,着急。本文“着落”中的“着”应读zhuò,“着急”中的“着”应读zháo。

      5.看kān 看kàn

      看,读kān时,作“守护照料”、“看押”、“监管”讲,如:看门,看守,看管,看护,看家,看押等,其它地方读kàn。此文“看护”中的“看”读kān。

      6.露lù 露ióu

      露”的两个读音含义相同。只是读lù时,用于书面语词,如:露营,露宿,流露,不露声色,露骨,裸露,暴露等;读lóu时,用于口语词语,如:露馅,露一手,露富,露马脚,露怯等。此文中的“露着”、“露出”都应读ióu 。

      7.薄báo 薄bò

      “薄”读báo和bò时,含义相同或相近。一般来说,口语词读báo,如:厚薄,酒味薄,薄板,薄气等;书面语读bò,做姓时也读bò,如:薄利多销,厚此薄彼,刻薄,薄弱等。此文“薄雪”中的“薄”应读báo。

      【附 录】

      吊济南(节录)

      老舍

      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那十几个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它介乎北平与青岛之间。北平是我的故乡,可是这七年来,我不是住济南,便是住青岛。在济南住呢,时常想念北平;及至到了北平的老家,便又不放心济南的新家。好在道路不远,来来往往,两地都有亲爱的人,熟悉的地方;它们都使我依依不舍,几乎分不出谁重谁轻。在青岛住呢,无论是由青去平,还是自平返青,中途总得经过济南。车到那里,不由的我便要停留一两天。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名胜,闭了眼也曾想出来,可是重游一番总是高兴的:每一角落,似乎都存着一些生命的痕迹;每一小小的变迁,都引起一些感触;就是一风一雨也仿佛含着无限的情意似的。


展开余文
      讲富丽堂皇,济南远不及北平;讲山海之胜,也跟不上青岛。可是除了北平青岛,要在华北找个有山有水,交通方便,既不十分闭塞,而生活程度又不过高的城市,恐怕就得属济南了。况且,它虽是个大都市,可是还能看到朴素的乡民,一群群的来此卖货或买东西,不象上海与汉口那样完全洋化。它似乎真是稳立在中国的文化上,城墙并不足拦阻住城与乡的交往;以善作洋奴自夸的人物与神情,在这里是不易找到的。这使人心里觉得舒服一些。一个不以跳舞开香槟为理想的生活的人,到了这里自自然然会感到一些平淡而可爱的滋味。

      样稿三 社 戏(八下1)

      鲁 迅

      【背景资料】

      《社戏》是一篇小说,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在北京写成,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的《小说月报》上。当时各军阀穷兵黩武,大刮民脂民膏,在各自的帝国主义主子支持下,展开激烈混战。加之五四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已经分裂,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反扑,把北京城闹得乌烟瘴气,死气沉沉。作者对此极为愤慨,有很多作品有极明白的表示。当年四月,鲁迅写了一篇杂文《为“俄国杂剧团”》,鲁迅在文中认为当时的北京,“没有花,没有诗,没有光,没有热”,就像沙漠一样。他还说,“倘使我是一个歌人,我的声音怕要消沉了罢”,“倘不然,我要唱我的反抗之歌”。同年十月,鲁迅还创作了小说《鸭的喜剧》,文中慨叹北京道:“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的寂寞!”我们看《社戏》,作者对农村的描写,对农村小伙伴以及农民的描写,多么清新可爱,与沙漠般的北京,形成鲜明的对比。

      【读音提示】

      几jī乎(详见七下16) 因为wèi(或轻声,详见七上6) 蚯蚓qiū yǐn 装模mú作样(详见七上20) 似shì的 弥散sàn(详见七上6) 筋斗dǒu 径奔bèn(详见八上14) 模样mú(详见七上20) 乌油油yōu yōu 结jiē实的罗汉豆(详见七上18) 答dā应(详见七上9) 我们中间jiān(详见七上9) 中zhōng吃(详见八上7)

      【词语音义】

      1.秩秩斯干

      这里的“干”,不少人释为“山涧”。“山涧”指山间的水沟,从其前面的形容词“秩秩”(指水流的样子)看,这种解释显然不妥。据《汉语大词典》,“干”可释为“两山间的流水”,而且例句即此。这里正是此义。

      2.算作合做的

      这里的“合做”,现写为“合作”。

      3.模胡在远处

      这里的“模胡”,现写为“模糊”。

      4.远远的看罢

      这里的“罢”,现一般写作“吧”。

      5.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

      这里的“呵欠”,是方言,普通话里作“哈欠”。

      6.吁yù 吁yū 吁xū

      吁,读yù时,作动词用,作为某种要求而呼喊讲,如:呼吁,吁请等;读yū时,作象声词用,表示吆喝牲口停止动作;读xū时,主要作动词用,作“叹息”、“叹气”讲,如:长吁短叹等。此文“不住的吁气”中的“吁”读xū。

      7.父fù 父fǔ

      父,读fǔ时,作对老年人的称呼讲(一说对从事某种职业的称呼讲),如渔父,田父等;作其它讲时读fù 。此文“老渔父”中的“父”应读fǔ。

      8.喝hē 喝hè

      喝,读hè时,作呼喊、叫嚷讲,如:喝令,喝彩,喝问等;作其它讲时读hē。此文“喝采起来”中的“喝”应读hè。

      9.喝采起来

      这里的“喝采”,现写作“喝彩”。

      10.又渴睡

      这里的“渴睡”,现写为“瞌睡”,想睡觉的意思。

      【探究切磋】

      此文是鲁迅近百年前写的,其字词和标点的使用,与现在有所不同(关于字词的使用,上面已指出一些),不可依此为据,贸然模仿。此外,文中关于助词“地”和“的”的使用,就没有现在那么严格,主要是该用状语的标志“地”的地方,除一处用了“地”(指“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外,其它有十来处该用“地”的地方,都用了“的”。例如“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大声的说道”,“慢慢的放下”。此外,有的标点,也与现在不同,就不一一列举了。

      样稿四 《孟子》二章

      【词语音义】

      1.安居

      这里的“安居”,人们多不注。按“安居乐业”中的“安居”解释,显然不妥。有的译为“安静”,似也不够妥切。查各字词书,在古汉语中。“安”可释为“平静”,“居”可释为“停息”。这里的“安居”与上一句的“一怒”意思显然相反。所以,这里的“安居”可释为“平息”,即不发怒时。

      2.妾妇之道

      这里的“妾妇”,人们多不注。《汉语大词典》释“妾妇”为“泛指妇女”,而且例句之一即此。这里正是此义。

      3.得志,与民由之

      这里的“由之”,人们多释为“遵循正道而行”,认为这里的“由”的宾语是“正道”,显然不妥。这里的“之”,显然代指的就是上文说的仁、礼、义。

      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这里的五个“举”,有人分别释为“选拔任用”、“举荐”、“释放”、“任用”。查《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在“举”的诸多义项中,只有“兴起”和“推荐选用”,合于此。可见,把其中的“举”释为“释放”和“任用”是缺乏根据的。释为“选拔”和“举荐”,虽然可通,但都较勉强。其实,这里的“发”和“举”都释为“兴起”就非常恰当,释为“飞黄腾达”似更好。

      5.孙叔敖举于海

      这里的“海”,人们多译释为“海滨”。海滨,即海边。查各史书,未见有孙叔敖曾隐居海边的记载。《史记循吏列传》里的有关记载是:“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邱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这显然是说孙叔敖是楚国的一个有才德而隐居楚国不愿做官的人,后楚相虞邱子把他推荐给楚庄王来代替自己做楚相。孙叔敖隐居楚国,楚国没有海。杨伯峻的《孟子译注》的有关解释是:“楚国令尹(宰相),《荀子》和《吕氏春秋》都曾说他本是‘期思之鄙人’,楚之期思疑即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蒋家集之地,在淮河支流之滨,这可能就是孟子所谓‘举于海’的根据。”杨伯峻也不认为这里的“海”是“海滨”,而是“河滨”。《荆门直隶州志》第36卷(据刘洪的《孙叔敖举于“海”吗》1999年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载:“楚相孙叔敖,父蒍贾,世居荆之先锋白土里,土人呼其山为孙家山,旧居在海子湖边。”此条记载与《史记》一致,可信度较大。“海子湖”即“长湖”,在今湖北江陵与荆门之间。据新编《辞海》,古人也称“大湖”为“海”。这里正是此义。可见这里的“海”应释为“湖滨”。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这里的“是”,人们多不注,多译为“这”或“这样”。“这”和“这样”都是近指代词。这里显然不是指某个人。据《汉语大词典》,在古汉语中,“是”可释为“任何人”,这里正是此义。

      7.苦其心志

      这里的“心志”,人们多不注,有的译为“心情”,不够确切。据《汉语大词典》,“心志”可释为“意志”,这里正是此义。“苦其心志”,意思是让其意志得到磨炼。

      8.行拂乱其所为

      这里的“行”,人们多释为“行为”、“做事”。“所为”中的“为”不就是“行为”、“做事”的意思吗?如此理解,“行”就是衍文了。据《汉语大词典》,在古汉语中,“行”可释为“又”、“也”、“再”。这里正是此义,可释为“还要”。

      9.出则无敌国外患

      这里的“敌国”,人们多释为“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并不贴切。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只能说有威胁,不致于构成“外患”。其实这里的“敌国”,释为“敌对之国”就很好。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里的“死”人们多译释为“死亡”。前面讨论的是国家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恒亡”。这两句是对前面的总结,所以主语是“国家”,而不是指“人”。东汉赵岐就把这里的“死”释为“亡”。他如果认为这里的“死”就是指人“死亡”,他就不会注释了。《汉语大词典》认为“死”可释为“败亡”,而且例句之一即此。这里正是此义。

      【探究切磋】

      1.古汉语中的“所以”

      古汉语中的“所以”,有一个讲法,与用现代汉语里的“所以”不同。古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复式虚词,起指代作用。指代的是其后的动词所关联的原因、目的、方式、方法、手段、人、事等。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所以”,意思是“老师,是……人”,指代“人”。“所以”后也可也以没有动词,径直指代。例如“察其所以,皆失其本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意思是“考察其原因……”。此文“所以动心忍性”中的“所以”,指代的显然是“目的”,可译为“目的是……”,也可译为“这就是……的目的”。


展开余文
      2.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无法家拂士

      这里的“曾”与“层”、“拂”与“弼”都是通假关系,用“某字同某字”注释不妥;这里的“衡”本有其“横”的意思,“衡”与“横”,既不是通假关系,也不是异体字、古今字关系,注为“衡,同‘横’”不妥(详见七下21)。

      【附录一】

      教材及其注释不规范举例

      一、教材不规范举例

      1.永远的诀别(七上5,即七年级上册第4课,下同)

      “永远”与“诀别”语意重复。

      2.林荫(七上7)

      荫,应为“阴”。

      3.你为什么不小心?!(七上17)

      问号、叹号连用,不规范。

      4.走呀走的 (七上23)

      这里的“呀”,要么写为“啊”,要么写为“哇”。

      5.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七下5)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在山东北部入渤海,教材有误。

      6.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七下15)

      顿号只用于句子成分间,这里用于句子间了。

      7.伫窗坐下(七下18)

      伫,只有“伫立”这一讲法,在此不妥,应为“倚”。

      8.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七下19)

      “久久”与“伫立”意思重复。

      9.高速高温的气体(七下22)

      “高速”修饰“气体”不妥。

      10.岩浆的小湖泊(七下23)

      “岩浆”不能修饰“湖泊”。

      11.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八上7)

      “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不通,句子结构混乱。

      12.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八上15)

      “永远”是副词,不应修饰名词“牛犊”、“茸毛”。

      13.雨,有时是会引起人的淡淡的乡愁的(八上16)

      现在很多人把“乡思”和“乡愁”混用,此处的“乡愁”即此。

      14.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八上19)

      “一点儿”与“微风”意思重复。

      二、教材注释不规范举例(包括不注会误解的例子)

      1.乡书何处达(七上4)

      处,作“时”讲,未注。

      2.归雁洛阳边(同上)

      边,作“处”讲,未注。

      3.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七上7)

      “匿笑”中的“匿”就含有“暗暗”的意思,前后重复。

      4.吾十有五(七上12)

      有,通“又”,应读yóu,未注。

      5.吱吱的声了(七上17)

      吱吱,应读zī zī ,未注。

      6.主角常常不是动物(七上19)

      角,读jué,未注。

      7.少时,一狼径去(七上20)

      径,教材注为“径直”,应注为“即”。

      8.河流浅浅地流过(七下7)

      浅浅,读jiān jiān,未注。

      9.有龙则灵(七下16)

      灵,教材释为“灵验”,应为“神奇”。

      10.山重水复疑无路(七下20)

      疑,教材未注,应作“好像”讲。

      11.回家变卖典质(八上13)

      教材注“典质”为“把财务等典当、抵押出去”,把名词解释为动词了。

      1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八上21)

      这里的几个“举”,教材分别释为“选拔任用”、“举荐”、“释放”、“任用”。都不通,应释为“兴起”或“飞黄腾达”。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21)

      教材释“死”为“使人死亡”,应为“使国家败亡”。

      【附录二】

      书稿目录

      所据教材版本为教育部编写的、人教社1997年12月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目录(七年级至九年级,共6册,目录与教材目录相同,见下)

      七年级上册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春天∕老舍

      七年级下册

      1.邓稼先∕杨振宁

      2.说和做∕臧克家

      联系电话:17368583627

      联系人:赵运昌
标签:备课资料 八年级备课资料 赵运昌《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规范教读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