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反思
阅读:1435  2019-03-13
标签:教学反思 高一教学反思 苏教版高一教学反思
《辛德勒名单》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辛德勒名单》选自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是史蒂芬8226;蔡利安根据托马斯8226;基尼利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教材节选了101-117共17个镜头,主要讲述辛德勒通过贿赂纳粹军官,倾家荡产营救犹太人的情节。在情感主题上,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是都体现了复杂的“人性世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让学生体会纳粹大屠杀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人性复苏之艰难和可贵。在文体特征上,这是一篇剧本,教学上应以“场景”和“台词”为抓手,引导学生关注电影剧本的文体特征。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在人物分析、主旨意蕴等方面有了感性的积淀。但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影视剧本,缺乏相关知识的铺垫。教学时要适当介绍影视剧本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影视语言和小说语言的区别。课文是长篇电影剧本的节选,学生对相关情节可能会较为陌生,难以走近电影和人物情境,因此有必要对剧本的整体情节做基本的介绍。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剧本和小说的场景描写,分析剧本和小说语言风格的差异

      2、通过主问题 “一条命能值多少钱?”,研读剧本台词,分析高斯、服装店老板、辛德勒的人物形象

      3、感知“人性在复苏”的剧本主题,对黑暗时代下人性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教学重点】

      研读台词,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性在复苏”的剧本主题

      【教学难点】

      比较剧本和原著小说的差异,把握电影剧本的文体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视频导入

      播放课前视频《5分钟看完<辛德勒名单>》,介绍电影梗概、主要人物、时代背景、电影史地位等。

      环节二:填写名片,整体感知

      根据课前预习,填写完善辛德勒的个人名片

      在这张个人名片里,存在一组明显的矛盾:明明是一个纳粹党人,却拯救了无数犹太人。其实,这样的矛盾,正是辛德勒身上最为迷人的地方。来看看原著小说作者托马斯8226;肯尼利的评价:

      “在他身上,你没有办法说清楚投机主义究竟在何时让位给无私主义,我喜欢这种颠覆意义的事实,即人性的力量在不可能出现的时代大放异彩。”

      环节三:研读场景,比较文体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出现的时代”?请找出原文中场景描写,并概括时代特征。

      【101】外景 街头 白天

      天空中笼罩着一层浓重的黑雾,一群波兰儿童在街头无忧无虑地玩耍。雪花似的东西纷纷从天空飘落,在街道、汽车、行人身上布上了厚厚的一层。辛德勒走出他的寓所,他抬头看了看这莫名的东西,十分诧异。他走到轿车旁,从引擎盖上拢起一把在手里捻了捻,那不是什么雪,那是骨灰……

      【102】外景 郊外 白天

      焚烧尸体产生的浓烟遮天蔽日,德国官兵命令犹太人用铁镐挖掘自己同胞的尸体。这些尸体被送上传送带,投进焚尸炉。烧焦的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一个德国军官目睹这一切,发疯似的狂吼着,他被眼前发生的事情逼疯了,只会握着手枪冲焚尸炉叭叭地开枪。只见一辆辆载着尸体的小推车来回奔跑。

      时代特征:疯狂、残忍、充满杀戮、黑暗……

      2、比较场景【102】和原著小说片段,你发现小说和剧本对相同情节的处理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个?

      【小说原著片段】

      尸体挖掘的工作由男性囚犯负责,脸上戴着面罩,还是不断地作呕。尸体挖出来后,毯子裹好,用手推车和担架抬到焚尸点,再把尸体放在原木搭的框架上。火葬堆就这样建立起来,一层原木、一层尸体,直至堆到肩膀头那么高,然后就泼上燃料点火焚烧。大火一烧,那些死尸仿佛一下子又活了起来:尸体朝前坐了起来,把燃烧的原木抛掷出去,四肢拼命往前伸,嘴巴大张,发出最后的呼喊。普费弗伯格给吓得魂飞魄散。一个除虱站来的年轻党卫军在火葬堆中间往来奔突,挥舞着手枪,大呼小叫地发布疯狂的命令。

      总结:电影是视觉媒介,通过画面向观众传达讯息,因此电影剧本的语言简练,重视场景的营造;小说是文本媒介,通过文字向读者传递信息,因此小说的语言详实,重视细节的刻画。

      环节四:研读台词,分析人物

      在这样一个疯狂的时代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人性的力量在熠熠生辉。请同学们关注以下对话。

      投影课文台词:

      辛德勒:你告诉我什么对你最有价值?一条命能值多少钱?

      高斯:你觉得值多少呢?


展开全文阅读
      一条命能值多少钱?电影中的三个人物——高斯、服装店老板、辛德勒分别用他们的台词做出了解答。请同学细读剧本,揣摩台词,不同的人物心中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尤其注意品读以下三个场景划线台词)

      1、服装店老板:

      补充剧情:服装店老板对待手下的犹太工人态度温和,曾自掏腰包为他们增加额外的衣食,辛德勒因此去劝说服装店老板和他联手。

      剧本台词:

      【108】

      辛德勒:你如果按我所说的去做,就会赚更多的钱。

      老板(使劲摇头):我不相信。

      辛德勒:你只需要为他们提供额外的衣食,可你我的人加起来能够达到4000,这样,他们就可以安全地生活了。

      老板:不行,这绝对不行。

      【108】老板:我已经尽力了。

      辛德勒:你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老板:我已经山穷水尽了。

      解读:服装店老板在大屠杀爆发前,对收下的犹太工人抱有同情的心态,但当大屠杀爆发,服装店老板深知此时再帮助犹太人,非但不能赚钱,甚至可能波及自身安危,因此坚决地拒绝了辛德勒。后来在辛德勒的威逼利诱下,老板勉强加入,并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而辛德勒则认为“远远不够”。两人的台词中,可以看出老板作为一个德国普通小市民,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更关心自身安危,而辛德勒心系犹太人安危。

      因此,在服装店老板心中,个人的安危重于人命

      2、高斯:

      【102】

      高斯:你能相信吗?好像怕我闻不着似的,头儿叫我做这种事,我必须挖出这些尸体,然后进行焚化,这真没有搞头。顺便说一句,所有犹太人不久都要被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

      【109】

      辛德勒:你如果赢了,我给你7400马克。如果刚开牌就是21点,我给你14800马克。要是我运气好,那海伦就上我的名单。

      高斯:不,我不能拿海伦作赌注。

      辛德勒:为什么?

      高斯:这样做不道德。

      辛德勒:难道你忍心让海伦在奥斯维辛受折磨?

      高斯:不,我绝不会那么做。我会带她回维也纳,我需要她,她能使我得到解脱,与她白头偕老是我的梦想。

      辛德勒:你疯了?阿蒙,你不能带她回维也纳。

      高斯:噢!你看我在想些什么,这当然不可能。如果我是人,还有恻隐之心的话,就会在林子里给她一枪,免得她遭受更多痛苦。我想我力所能及的只有这些。

      高斯:你说开牌21点给多少来着?14800马克吗?

      解读:高斯是一个残忍贪婪的纳粹军官,他主管焚烧犹太人尸体,非但没有丝毫恻隐之心,反而嫌弃“这真没有搞头”,言外之意即没有油水可捞。犹太女佣海伦可谓是高斯最后的一点良心,他爱慕她,希望和她白头偕老,对卖掉海伦一事会感到“不道德”。但他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是“在林子里给她一枪”,这就是纳粹残酷统治下被异化的人所体现出来的扭曲残酷的爱。最后当高斯转头回味过来,发现卖掉海伦能获得14800马克时,他又动心出卖了海伦。因此,在高斯心中,金钱的分量远重于人命。

      3、辛德勒:

      【106】辛德勒:有多少人了?

      伊特兹哈克:400,不,450个

      辛德勒:不够,还要,还要

      【107】辛德勒:现在有多少人了?

      伊特兹哈克:大约有600人了

      辛德勒:还不够

      【106】辛德勒:报下数目

      伊特兹哈克:850人左右。

      辛德勒:什么左右,数清楚,到底有多少?

      辛德勒捏着伊特兹哈克递过来的名单,一张张仔细地查看。

      辛德勒:把最后一张填满。

      解读:辛德勒反复出现“不够,还要,还要”“还不够”等台词,体现了他焦灼、急切、渴望拯救更多人的迫切心情。在他心中,只要能拯救更多的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是可以接受的。最终,辛德勒成功地救下了1000余名犹太人。但在影片的最后,辛德勒却依然反复自责自己没能救下更多人。

      播放电影片段:

      辛德勒:我本来能弄出更多的,如果我……,只要……,我也许……如果……我只要……我还能弄出更多的…… 这辆车。高斯曾想买这辆车。我为什么要留下这辆车呢? 十个人,就能在这儿了。我可以多救出十个人。 (看看周围)这个饰针。两个人。这是纯金的。可以多 活两个人。高斯为了得到这个,愿意给我两个人,至少一个人。他会给我一个,多一个,多一个人。一个人。就为了这个。多一个, 我能多救一个人。我没有。(失去控制,泪如泉涌)我做的太不够了。

      4、人物形象总结:

      通过上述台词分析,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称出人性的重量。

      在高斯——一个德国纳粹军官的心中,金钱远重于人命

      在服装店老板——一个德国普通小市民的心中,个人安危远重于人命。

      在辛德勒的心中,人命的重量更甚于金钱和个人安危。他的高尚选择在黑暗的时代背景下熠熠生辉,在高斯和服装店老板的映衬下更显出人性复苏的艰难和可贵。一条人命价值几何?也许,犹太人们赠送给恩人的戒指上刻的那行字便是最好的答案——救人一命就是拯救全世界。

      环节五:写作实践,体验剧本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电影剧本正是通过台词和场景,建构文字与画面的桥梁,展现出特殊时代背景下,人性复苏的艰难和可贵。时间一转,让我们把目光投到1974年的十月……

      一九七四年十月,奥斯卡在法兰克福火车站旁的狭小公寓里一病不起,于十月九日在医院溘然长逝。又一个月后,奥斯卡的遗体躺在铅质棺材里,穿过耶路撒冷老城拥挤的街道,来到那个天主教的墓地。我们可以在辛德勒犹太人的送葬洪流中认出伊特兹哈克、海伦、摩西等人的身影。(小说《辛德勒名单》片段)

      请运用场景和台词,将辛德勒死后犹太人送葬的片段改编成剧本,体现犹太人们对恩人的追慕和哀思。
标签:教学反思 高一教学反思 苏教版高一教学反思 辛德勒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今生今世的证据》优秀教学设计
下一篇:《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