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164 2019-07-08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描绘景物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4.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lào)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敛(liǎn)
脑髓(suǐ)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书塾(shú) 渊博(yuān) 蟋蟀(shuài)
宿儒(r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
窦(dòu) 厥土(jué) 拗(ǎo)
倜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
锡箔(xī bó)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倜傥:洒脱,不拘束。
拗:弯曲,弯转。
确凿:确实。
菜畦:菜地。
轻捷:轻快,敏捷。
相宜:适宜。
方正:正派。
博学:学问丰富。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敛:收拢,收缩。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
系:打结。消释:溶解。
长吟:长声鸣叫。
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无从:没有办法。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4.背景链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他是为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交流点拨】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3.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交流点拨】(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展开全文阅读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表现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其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深层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交流点拨】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是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时候的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时候的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四、板书设计
赏美好景物
百草园“乐园” 听神奇传说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捕雪地之鸟
询问怪哉
后园玩耍
三味书屋 批判封建教育
师生读书
课中偷乐
五、拓展延伸
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幻想、冒险;有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令人回味留恋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童话。童年的幻想多彩诱人,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交流】小时候,我们干过许多“傻”事、“蠢”事、好笑的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记得有一年的春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风筝,十分漂亮,我爱不释手。风筝成长方形,上面画着一只凤凰,翩翩起舞,姿态十分优雅。我高兴得不得了,立刻拿着风筝来到公园放。
进入公园,来到了一个宽阔的草坪上,我迫不及待地在风筝上固定好绳线,开始放风筝。我一手托着风筝,另一手握着风筝线。我向前方奋力地一跑,风筝直飞向天空。风筝越飞越高,我停下了脚步,心里像夏日的冰淇淋一样,甜滋滋的。突然,一架飞机从我头顶上越过,顿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丝灵感,心想:飞机从机场飞走后,绕了世界一圈,又会飞回来的。那风筝呢?风筝飞走了以后,会不会再飞回来呢?我趁妈妈一不注意,拿出剪刀“咔嚓”一声,把风筝一剪剪断了。风筝随着风越飞越高,不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我找了个地方坐下来休息,等了好久。咦?风筝怎么还没有飞回来?我哭丧着脸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妈妈说了一遍。妈妈听了,哭笑不得,说:“飞机是有人驾驶的,行动才能来去自如,可风筝……”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三五年了,但我时时会想起来,每次都会捧腹大笑。这件快乐的事,也让我从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了解和不认识的事,不要莽撞的去做。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分析人物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交流点拨】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反映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而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二)语言品析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交流点拨】“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画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交流点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3.仔细阅读描写百草园景物的一段话,并赏析其语言的妙处。
【交流点拨】“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再如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昆虫鸣声的悦耳。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
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交流点拨】“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5.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写作手法探究
1.作者为表达主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交流点拨】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百草园的“乐”与“三味书屋”的乏味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被摸过,说明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3.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易正权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从百草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优秀教学设计
下一篇:
中考材料作文《错过》讲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