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352 2019-09-0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哦,香雪》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文题解读】
《哦,香雪》是一篇散文体小说,写的是经过小山村台儿沟的一列火车,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冲击。“哦”表示领会、醒悟,也包含有赞叹之意,天真烂漫、自尊自爱的少女。从这富有诗意的标题中体会到作者对香雪这个人倾注的赞叹、喜爱之情。
【背景探寻】
《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并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善良质朴的农村女孩十分投缘,并与她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她们对铁凝的关怀深深地感动着她。可以说,农村女孩的善良质朴是铁凝创作的源泉,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其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时代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在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痛苦与喜悦。
【学习目标】
1.以“一分钟”为突破口,走进文本,品读欣赏香雪等台儿沟姑娘的美好梦想,体会小说主题。
2.以诵读品味为主要途径,全面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深入研读文本,体会心理描写与景物描写的完美融合。
【布置预习】
阅读课文,理清情节。(课文第5段、45段“一分钟”将课文分成三部分,请同学们思考概括,理清情节。)
(1—4发现小村;5—44 观看火车;6—82做起买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铁凝的成名之作《哦,香雪》。(直接导入)
二、解题
1.你从这个题目中读出了什么?
参考:作者对香雪的赞美。
小说主人公(香雪)及文章的题材(抒情小说)。
2.文中出现这个句子了吗?是谁在叫香雪?
篇末点题。这是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以及群山的回音。
小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者把“梅”“雪”这两种美好融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纯净美好的追梦姑娘——香雪。她是一个有着雪一样的白净面孔,雪一样纯净的心灵,又散发着梅花一般淡淡馨香的美好姑娘。
二、梳理情节,探究主旨
问题1:(合作探究:“一分钟”前后的变化)(分小组合作)
故事还要从火车开进台儿沟的那“一分钟”说起。“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1)火车开进台儿沟前,这里“以往的宁静”是怎样的?
(2)火车开进台儿沟后,一分钟“搅乱”了什么?(给这个山村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要求:先概括,后分析
参考:“一分钟”前:
火车开进台儿沟以前,这里闭塞落后,从第一段“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深深地皱褶里”——“皱褶”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层又一层,弯弯曲曲,曲曲弯弯,台儿沟藏得很深。闭塞落后。
人们生活单调,“一心一意”固守着、重复着天黑就钻被窝式的平静生活,就像正弦曲线的轨迹一般。年复一年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希冀。
“神秘”写出了山外人们对台儿沟的朦胧认识。
总结:神秘总是给人带来美好的向往,捉摸不定的期待,正如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火车开进台儿沟前,台儿沟古朴宁静,有着一种原始的神秘之美。而这种淳朴的美好又总是与贫穷落后闭塞联系在一起。这正是作者铁凝对“小得叫人心疼”的小山村的热爱与怜惜之处。
朗读:请同学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1—3段。要能读出这种热爱与怜惜之情。刚刚我们鉴赏了“神秘”一词,再读出那种美好的期待更好。
一分钟后:
①搅乱了香雪、凤娇等一群妇女们的心。她们开始梳妆打扮,好奇地等待火车,观看火车上人们的打扮,比如头上的金圈圈,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香雪更关心皮书包、配乐诗朗诵、铅笔盒等学习用品,后来甚至与乘客做起了买卖。
②对凤娇来说美妙的交往,除了与其他姑娘一样有对火车(外界文明事物)和对“北京话”(外界文明人)的向往期待之外,应该还有那种十七八岁的姑娘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对未来爱情的幻想。
③香雪换铅笔盒骗娘
正如铁凝所说:“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问题2:小说的情节也是反映现实的重要手段。作者描述一分钟前后的变化,想反映什么现实(即主题)?
展开全文阅读
反映了火车(现代文明)给台儿沟这个小山村带来的影响,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
总结:“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三、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3: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
参考: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问题4:分析香雪的形象——“一分钟”是香雪梦想的起点
(1)分角色朗读72—82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要画出描写景物和心情以及有关铅笔盒的语句,体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概括香雪心情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参考:香雪不是平静而是很纠结,景物“杨树林窸窸父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再次看到铅笔盒,景物“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此时香雪又朝着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她内心无比坚定,最后看到迎接自己的伙伴时流下了“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感到幸福快乐。
总结:景物是心情的外化,同时又烘托心情。情景完美交融。而促使香雪心情变化的正是铅笔盒。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板书:怕——不怕——犹豫——坚定
(2)插叙换芝麻糖的故事又有什么意义?
参考:用换芝麻糖的故事说明香雪从来不骗人。香雪善良、体贴父母,换回铅笔盒后自然想到娘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没了,父亲总是期盼人家娶媳妇、聘闺女才有干不完的活,挣回自己的学费。可是铅笔盒与芝麻糖不同,“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此时铅笔盒在香雪心中,已经不仅仅是盛文具的工具,它代表了尊严,代表了知识,代表了美好的生活与梦想。这也成了香雪的信念支撑。正是这种对精神的追求,使香雪改变最大,比其他姑娘更期待、向往这“一分钟”,内心也更加坚强,以至于伙伴们、大山对她发出由衷的感叹,这正是作者感到欣慰的。
总结:香雪是一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自尊自爱的女孩。用《哦,香雪》作为小说的标题,“哦”这种感叹词作为小说的标题,这是很少见的。凤娇等姑娘是“一分钟”改变的“面”,香雪是“一分钟”改变的“点”,小说在选材构思上点面结合。
(3)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参考:凤娇和北京话跑了;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有的人经商了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4)课堂小结及作业:“一分钟’的改变
火车开进台儿沟这美妙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一分钟”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文化,带来了姑娘们五彩缤纷的梦想,改变了凤娇、香雪等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们的生活。他们不再吃过晚饭就钻被窝,而是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一分钟”改变了香雪的胆小,搅乱了她的宁静。香雪为梦想勇敢地连夜奔跑,是充实的、幸福的、快乐的,内心也是最坚强的。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在朝着一个又一个梦想执着奔跑!同学们,你是否正激情满怀地奔跑着?是否模糊了当初的梦想?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哦,香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下一篇:
雪莱《致云雀》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