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787 2019-09-10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课第一课时:导读激趣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重庆市第八中学 付泽新 赵渊博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同时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乡土中国》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必读的经典。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的一节整本书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乡土中国》与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的书目构成,完成未来整本书阅读的学生的任务分配。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介绍
2、《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3、阅读方法的指导(浏览、精读、品读)。
4、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教学难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师指导用书
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
教师活动一:导入,介绍《乡土中国》的内容
1、相对于绝大多数高中课堂,大学课堂更加的自由,偏重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与创新。大学生活中最美好回忆是随便选一间教室,“蹭”上一节课,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其实这样的机会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大家拿出手边的这本《乡土中国》,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写在纸上的大学课堂”。
2、介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
3、介绍《乡土中国》的成书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根据这个序言我们会发现《乡土中国》和我们平时阅读的文学性的文本不同,它是一部学术著作,要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同学们试着在重刊序言中找一找,费孝通先生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并不简单,因为“社会”包含很多复杂的层面,那么费孝通先生会试图通过哪些切入点来探究中国基层社会呢?请大家打开本书目录,进行一个初步的浏览,试试看能不能简单概述费孝通先生重点关注了哪些领域?有哪些名词你还不很熟悉和了解?
《乡土中国》目录展示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同学们通过观察《乡土中国》目录的脉络,初步发现费孝通先生选取的研究乡土社会的角度,如从文化角度、家庭与家族的角度、政治的角度、血缘角度、精神角度等等,当然也有同学提出对一些名词的不解,比如什么是“差序格局”?为什么研究乡土社会要从“文字下乡”入手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非常好,当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浏览”,先了解要了解书籍与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目录等方式,掌握书的脉络框架,勾画出自己疑惑的问题,以期在阅读中进行解答。
以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是巨大的,不仅仅存在表面的粗略的解释,更需要寻找和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同时先展示出学生对中国社会感性的体悟与认识。 10分钟
教师活动二:激趣引导与价值介绍
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想清楚“为什么去做”甚至比“怎么做”更重要。有些人曾提出疑问:《乡土中国》的出版时间是1947年,中国社会大部分已经从“乡土”走向“现代”,学习《乡土中国》会不会过时了呢?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会不会枯燥无味?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为什么要阅读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呢?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与提高呢?那么我们来进行几个问题的探究。
教师活动一:
1、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
2、学生活动一:思考并回答问题。
展开全文阅读
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教师从《乡土中国》中找到理由,给出回应。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 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24页
大家可以注意到,土地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传统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西游记》中,每次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他都要询问当地的地方性神仙土地爷,土地爷的广泛分布,不正是证明了中国人以“土”为生的民族生存传统和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么?试想如果我们也像游牧民族一样追逐水草而居,那么土地公公又怎么能了解本地家家户户甚至是本地神灵鬼怪的故事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体验着现代性,但是“乡土性”的根还存在在我们的社会基因中,了解乡土中国,就是了解传统中国的精神之根,因此我们需要阅读《乡土中国》。
教师活动二:
1.【呈现材料】如果我们学习过英语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要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则统一用uncle代表。
提问:为什么中外会产生这样不同的称呼方式?这反映了中西方家庭有什么不同?你能解释为什么么?2. “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54页
我们发现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发展我们的思辨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学术著作的本质在于“说理”,在于“论证”,这也是未来我们将要在大学乃至人生中所需要的重要素质致以,我们能够从阅读《乡土中国》这部学术著作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训练,因为费孝通先生在文中反复地、多角度多层面地将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将乡村与都市进行对比,将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进行对比,从宏观角度培养我们如何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如在上文《差序格局》的选段中,就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用“捆柴”来比喻西洋社会,意在证明西洋社会具有“团体格局”的特性;用石头击水来比喻中国乡土社会,则是说明中国乡土具有“差序格局”的特性。通过中西方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看出文化、社会的差异与不同,从而更加鲜明形象地阐述问题的所在。因此我们需要阅读《乡土中国》。
通过以上几个活动,以鲜活的示例来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从身边可知可感的情景出发,带领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展示《乡土中国》中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导入相关社会学概念做准备。 20分钟
教学活动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们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在这里老师介绍一种方法,将阅读一本书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
第一步:浏览
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我们在之前的讲解中已经向同学们做了介绍。
第二步:略读
在这一步中,我们要学会勾画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圈子”、“横暴权利”等等。并试着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解释。也可以采取思维导读的方式,梳理行文的逻辑结构。
第三步:精读
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细读原文,咬文嚼字,并且做到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并对自己不懂的词句做出标记,能够在理解原文重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最好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读书笔记和作品评价。
第四步:研读
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比如《乡土中国》中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关系与权力结构,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也学习到了很多相关内容,如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曹禺的《雷雨》、鲁迅的《药》,联系《乡土中国》,你觉得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父子关系是否印证或反驳了《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今天的家庭权力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通过对问题的提出与探究,一方面更加夯实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结合实际与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五步:重读
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通过每次一的重读,其实是一种“内化”,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促进精神的成长。
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后续教学做准备,通过介绍五步阅读法指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任务中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掌握整本书阅读循序渐进的方法。
八、任务布置
为学生开一张阅读任务清单(参考)
1、第1天:导读课——任务:初步了解《乡土中国》
2、第2天:阅读第一章——任务:为批注指导课做准备
3、第3天:批注指导课——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批注
4、第4—10天:学生阅读全书——任务:按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批注
5、第11天:研读指导课——任务:教师示范指导如何进行研究性问题的探讨研究
6、第12—17天:小组进行研读
7、18天:学生分小组研究性课题展示
8、19天:阅读评价与考核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乡土中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Costco被买爆,是机遇也是挑战
下一篇:
高中统编版必修(上)《哦,香雪》名师教学设计(高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