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194 2019-09-17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节选)》导读——生与死
15 我与地坛(节选)
话题链接——生与死
一、字之源
【字源演变】
“生”,会意字,字形像地面上长出了一株嫩苗。本义是“生长”“长出”,《礼记》:“土瓜生,苦菜秀。”其他的意思如“生育”“生命”“生活”等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
土瓜结子,苦菜开始发芽生长,这是初夏的蓬勃景象。
【成语链接】
九死一生: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唐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生离死别:分离好像和死者永别一样。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汉《为焦仲卿妻作》诗:“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生离死别,人间极苦。
生死存亡: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二、句之美
1.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南霁云
南在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后人曾有诗赞南霁云: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将军尚有祠!
品读 南霁云“借兵时抽刀断指,以明心志”和“被俘后慷慨就义”,刻画了一个舍身为国、忠心不二而又豪气干云的英雄形象,突出了南霁云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敢豪爽的性格特点。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品读 这句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品读 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这是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
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三、诗之韵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作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古绝唱,照耀古今。
赏读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最后二句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四、文之理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一生坚持“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屡经挫折、备尝艰辛,但为了“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他从不因失败而灰心,也从不因困难而退缩,坚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坚信只要“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意志,直到卧病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以毕生奋斗践行了他的誓言,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执着追求。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后继者留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先生不朽。
典出 孙中山《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1921年12月10日):“诸君既为军人,不宜畏死,畏死则勿为军人。须知军人之为国家效死,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明生死,则能鼓其勇气,以从事于革命事业,为革命军人,革命成功,可立而待,将来之幸福,且无穷极。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诸君幸共勉之!”
解读 1921年,为讨伐北洋军阀,孙中山在桂林建立了北伐大本营。12月10日这天,孙中山出席滇赣粤军召开的欢迎会并发表演说。孙中山在演说中希望全体官兵要有为北伐牺牲的勇气和决心,不要畏惧死亡。孙中山认为若是为国家而死,以一人之性命换取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可谓是死得其所。
展开全文阅读
古人常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一个人而言,生命固然宝贵,但是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比生命更为珍贵,应当凌驾于生命之上。
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简单通俗的诗句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一、识作者
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①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译本在国外出版。
[伴读] ①对强者而言,磨难也能成为礼物。
二、知背景
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②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伴读] ②实际上,他比所有拥有双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
三、拓知识
1.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③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伴读] ③很多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
2.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④
[伴读] ④倘若你觉得人生幸运,那么,你应该读读史铁生。倘若你觉得人生充满不幸,那么,你也一定要读读史铁生!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荒芜(wú) ②剥蚀(shí) ③琉璃(liú)
④淡褪(tuì) ⑤坍圮(tān pǐ) ⑥玉砌雕栏(qì)
⑦亘古不变(ɡèn) ⑧撅(juē) ⑨捋麻绳(lǚ)
⑩蝉蜕(tuì) ○11窸(xī sū) ○12颓墙(tuí)
○13嘈杂(cáo) ○14灼烈(zhuó) ○15倔强(jué jiàng)
○16熨帖(yù) ○17隽永(juàn) ○18教诲(huì)
○19譬如(pì) ○20祈祷(qí)
2.识字形
①祷(dǎo)祷告畴(chóu)平畴 ②辙(zhé)车辙澈(chè)清澈
③猝(cù)猝然淬(cuì)淬火 ④恪(kè)恪守络(luò)联络
3.辨词义
(1)坚忍坚韧
[辨词] “坚忍”,强调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多用来指人(意志)。“坚韧”,坚固有韧性,既可形容人,也可指物。
[选词] ①黄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泽湿润,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②2019年春节前夕,新春走基层报道组走进潜水班,穿上重型潜水装具,走入冰冷河水中,体验和感受陆军潜水兵的坚忍和担当。
(2)祈求乞求
[辨词] 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多指精神方面的心理活动。乞求:请求给予。多指要求物质方面的施舍,也用于请求别人的宽恕等。
[选词] ①腊八是古人拜祭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重要日子,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②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再度向美国和欧盟强硬喊话,表示不会为了乞求援助而放弃他的扫毒政策。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家国情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多少文人墨客把它久久吟咏歌颂。
②先民以精卫填海的意志开疆拓土,其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后代子孙所景仰。
③在我国有许多寺庙历经沧桑,风雨剥蚀,已变得斑驳陆离。
④他因为嗜赌酗酒,弄得声名狼藉。
⑤霹雳虽然只击倒一人,但更多的人被吓得失魂落魄。
⑥这篇游记写得很生动,我读了以后身临其境一般。
[释义]
①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连续不断。
②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展开余文
③历尽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
④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⑤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⑥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了某种切身感受。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透过这些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地坛,永远的精神家园——分析“地坛”的意义
任务导引
地坛,安静祥和、与世无争地伏在那个角落里,默数这个城市的花开花谢,倾听着过客的悲欢离合;被遗忘,或者偶尔又被想起。史铁生通过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地坛,成为他永远的精神家园。
任务设计
1.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
2.课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地坛,一部分写母亲,二者有什么关联?
要抓住二者的相同点,再从对作者的启发上思考作答。
答案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3.地坛中卑微的草木昆虫及园子的状态如何?它们分别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这是由物及人、触景生情的一种写法。
答案 (1)草木昆虫的状态: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
启示: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下去。
(2)园子的状态:荒芜但并不衰败。
启示:人残废但心不能颓废,人活着就应活得灿烂。
4.(拓展延伸)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结合地坛在史铁生人生中的意义,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
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答案 (示例)
(1)命若地坛,勘破天机成大道;
笔耕天国,感怀地母著新篇。
(2)地坛里顿悟,清平湾不再遥远;
困厄中历练,合欢树永世流芳。
任务探究二 写给母亲的忏悔之歌——赏析地坛里的母亲形象
任务导引
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里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之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倒的丰碑。
任务设计
1.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概括要力求全面准确。
答案 (1)隐忍宽容的形象。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辉煌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2)倔强坚韧的形象。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自己的儿子。
(3)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母亲。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并且思想深刻,考虑长远。
(4)体贴关怀的形象。母亲心思细腻,注重每个细节;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每次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她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寻找,坚持不懈。
2.本文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的?
答案 (1)行动描写。写母亲默送儿子去地坛、翘首伫望、焦急地寻找以及一时找不到“我”时的步履茫然而急迫……在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显示母爱的伟大,使人难以忘怀。
(2)心理描写。借“我”之口,直接写母亲的心理活动,她对残疾儿子不断地“暗自祷告”“自我安慰”,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把深挚的母爱写得感人肺腑。
(3)侧面烘托,文中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动人的力量。
3.(拓展延伸)请分别概括下面文段中“母亲”的形象。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②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胡适《我的母亲》
答案 (1)勤劳质朴,吃苦耐劳。
(2)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理解、体谅、包容儿子。
(3)严厉并会科学地管教儿子,能保护儿子自尊心。
任务探究三 对苦难人生的体悟——走进史铁生的心灵
任务导引
史铁生先生走进了地坛中,又从地坛中走了出来,从深夜里走到黎明后,从绝望尽头走到重生起点,一次次用自己的笔尖向生命致敬。如今的他已经不在人世,但是我相信他所留下的这些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受益终身。那股无形奔腾的力量,也将一直默默无声地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一路高歌。
任务设计
1.在第二部分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当时作者有什么感受?
答案 (1)失落与惆怅。“我”走遍了这园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2)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性。“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2.地坛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迪?
答案 “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为什么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②要不要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③怎样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3.(拓展延伸)上天在给予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独特的感觉与独特的体悟,请辑录10则“史铁生语录”并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 (示例)语录:(1)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2)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展开余文
(3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4)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5)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6)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7)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8)生命之美不在于一副完好的身躯,也不在乎生与死。死是容易的,活着却是难的。
(9)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
(10)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感悟:略。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
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在这篇文章里,史先生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我与地坛》带给我们的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
(节选自《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
材料二
曾几何时,我们的这个时代是那么的喧嚣;曾几何时,我们的作家是那么的浮躁,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却截然不同,他以他的方式给这个尘世带来一缕缕的芳香,让我们沉醉其间,又像是带来一颗仙果让我们品尝,口齿存香间,体悟到生命的尊严和壮美。《我与地坛》,在解读着生与死的庄严话题;《我与地坛》,又在咀嚼、品味、诠释、超越着苦难。
不同于一般以写作为生、为稻粱谋的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已经不单是仅供欣赏的文学作品了,他的文字渗透了自己的生命体悟与感受,是在以灵魂撞击灵魂。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既摧残了他,又成全了他。就像珍珠之于蚌贝,那原本就是因砂砾异物折磨而分泌出来的。这样的写作充满了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充满了一个男人性格中全部的软弱与刚强。他常常说自己每天都在面对死神,死神多次吻上他冰凉的额头,却又屡屡飘然离开。
(节选自《在地坛玩耍的那个孩子走了》)
材料三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节选自《地坛精魂》)
1.试分析材料一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案 表现手法:环境描写。作用:渲染了一种肃穆凝重的气氛,寄托了作者的哀思。
2.材料一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 史铁生为了避开现实世界的疾病给自己带来的迷茫、绝望、苦恼等,到地坛去寻找生命的慰藉。
3.三则材料都写到《我与地坛》,请分析《我与地坛》给作者的启示分别是什么。
答案 材料一,《我与地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思考,母子情深令人动容。材料二,《我与地坛》让人体悟到生命的尊严和壮美,解读生与死的庄严话题,启示人们对于苦难的思考。材料三,《我与地坛》的念母之情和作者相同,史铁生对生命的态度鼓励作者继续文学之路。
素材积累——聚焦:战胜苦难
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应该用微笑去面对生活,人的一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与坎坷同我们相伴,失意和打击会不期而至,面对失败,我们应该相信,所有生命都要穿过岁月的沧桑,所有磨难都会更加触发我们攀登的勇气,我们可以有暂时的失意与彷徨,但不能因此而埋葬青春梦想。只要我们刚强的信念不变,以进取之心书写人生,相信成功之花定会绽放在你生命的枝头。
文坛硬汉史铁生
命运许多时候是不公平的,史铁生因故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他摇着轮椅,徘徊在荒芜的地坛。他想到过去,想到现实,想到母亲,想到生命,想到欲望……挣扎、求存和奋斗战胜了绝望、懦弱和苟且。最终,他用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生活,对“什么是生命”“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等问题做出了哲学的思考和回答,用残缺的人生写出了最智慧的文字,成为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①
[伴读] ①“坐”着的文坛硬汉史铁生“站”着去了天国。一个苦难的躯体逝去了,但一个伟大的灵魂永存,精神不朽!
多灾多难的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西班牙16世纪著名作家,一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后又蒙冤入狱,生活无着落,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然而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的《堂吉诃德》②。遭受了不幸的苦难,承受了生命之重,而依然能够从容而坚定地走在人生之路,塞万提斯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顽强。
[伴读] ②尼日利亚作家奥克斯:“人生在世,如果有什么必读的作品,那就是《堂吉诃德》。”有时间读读吧。
“从绝症中走出来的王者”范德韦登
荷兰游泳选手范德韦登是一位具有很好游泳天赋的运动员。曾参加过欧洲青年锦标赛和游泳世锦赛。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年仅20岁的他就被诊断为白血病。他没有被灾难打倒,而是积极配合治疗。范德韦登在经历了一系列化疗、放射、手术、呕吐、掉发、疼痛……的磨难下,成功地走出了病魔的阴霾,他重获新生,并在一段时间的休整后,重回训练场,一举夺得了北京奥运会男子十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的冠军。他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以惊人的毅力挑战了马拉松的极限。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灾难不要退缩,冲过去就是蓝天。③
[伴读] ③
“我赢得的,不仅是今天比赛的胜利,也是生活的胜利。”——马尔滕范德韦登
素材运用
片段1 我认为史铁生不仅是一位作家,他更像是一位哲人,是超越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中国哲学家,尽管他研究的哲学领域只限于生与死的对立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包含了宇宙万物的存在与发展、消亡与重生的终极关系,体现了任何哲学体系的思想精髓,然而又推陈出新,尽管不能自成一个体系,但是我还是想将他对于生死的哲思命名为“铁生主义”,因为有了“铁生主义”,我明白了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用唯物和唯心这两面旗帜来区分,因为生死问题早已超脱了物质与思想的界限,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
像铁一般地生长,用铁一般的意志来面对死亡带来的伤感与痛苦,乐而为人,不惧失去,且歌且行,我想这是史铁生想要告诉我们的。④
——节选自《史铁生的生与死》
[伴读] ④尼采有句名言:“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史铁生在创作上取得的非同凡响的成就,正是他用生命建造成的天堂。
片段2 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⑤素质大致规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则会把人击碎。
这个限度对幸运同样适用。素质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难,也能承受大幸运,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兼毁于两者。
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节选自《苦难的价值》
[伴读] ⑤美国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他儿子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我祝你不幸且痛苦。在未来的很多年中,我希望你被不公正地对待过。因为唯有如此,唯有你感受到世间之不幸,被不公正地对待过,才能真正懂得公正的价值。”
原题呈现: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拒绝平庸
——关于史铁生
江苏考生
你就这样走了。①
①第二人称开篇,拉近距离感。
生命的时钟永远停驻在2010年底末尾,不远处新年的烟火成为你此生再无法触及的美丽。
岑寂的灯影下,我再次摩挲那本《病隙碎笔》,穿行的夜风带走了指尖的暖意,似在为你吟唱着低回的挽歌。夜阑人静时,我再度游走于你用文字构筑的世界,寻觅那个用残缺的生命倔强地诠释着“拒绝平庸”的身影。
每每思及你遭受的苦难,我总不免想到一位魔鬼般的天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②,他那样绝望地紧拥着苦难,将它们幻化为令世人魅惑的琴音。可你呢?——你没有他使人绝倒的惊世之才,没有他曲折迷离的人生际遇,没有他浓烈张扬的极端性格,你是如此平凡,平凡到让我一度以为,历史不会在你身上停留,这样的人生将无可救药地沦为平庸。
②帕格尼尼的不平凡引出史铁生的“平凡”。
曾经,你只是我模糊的记忆中一个可怜的受害者——直到在课本中与你猝然相遇,你安详地坐在轮椅上,将你与地坛的故事娓娓述说。那些洗练沉静的句子如月华缓缓流泻,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
你让我第一次明白,“平凡”也可以是平庸的反面,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大概就是你带给我的震撼。③
③思考惊警,出语不凡,写出了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庸之处。
拒绝平庸,并非偏执于尼采的“超人哲学”,拼尽全力向伟大靠拢,接纳自己的平凡也未尝不是一种智慧。④你坦言自己也有过怨天尤人的时刻,也曾动过轻生以求解脱的念头,也曾游走在寂灭与坚守的边缘。你将自身的铅华洗净,时光却为你镀上永不褪色的金粉。你安然地坐在那架轮椅上,甘心做一个流连地坛、晚归的孩童。你只是用心地生活,悉心地感悟,于无意中便拾取了人类思想的宝藏。尼采最终疯了,拯救不了自己的哲学更拯救不了世人。
④不避平凡,却时时远离平庸,处处拒绝平庸。
拒绝平庸,更需彰显生命的韧性。⑤曾经正当青春而没有青春的你以端坐的姿态,站上了中国人精神的高坡。你挺过了命运之手无数次残酷的摧折,以惊人的意志与苦难顽强地搏斗。每一次胜利的代价都是难言的痛苦,你却依然对痛吻你的世界回报以歌,于是,即使你无意苦寻“伟大”,胜利女神依然在你离去后为你加冕桂冠。
⑤升华主旨。
你说,病是小死,死是大病。⑥我仿佛可以看见,你清澈的双眼正透过干净的镜片放出睿智的光芒。
⑥独特而有寓意。
拒绝平庸,铁生,你是好样的。
[伴读] 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没有复述故事,而是抓住史铁生也是一个凡人,写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写出他在苦难中的“平凡”之举,写出他无意苦寻“伟大”的思考。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①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②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③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____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________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④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标序号的四处标点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①处应用句号。
答案 A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剥蚀 淡褪 坍圮 散落
B.侵蚀 淡褪 倾圮 散架
C.侵蚀 暗淡 坍圮 散架
D.剥蚀 暗淡 倾圮 散落
解析 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淡褪:指颜色褪去变淡。暗淡:(光线)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鲜明;(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坍圮:崩塌。倾圮:坍毁,倒塌。散落:分散地往下落。散架:完整的东西散开,比喻散伙或垮台。常用于形容极端疲劳。
答案 A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这时候想必是该来了 B.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C.我想必这时候是该来了 D.想必这时候我是该来了
解析 “这时候”承接上文,应置于句首。
答案 B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甘之如怡 自我安慰 哀怨 截瘫
B.半途而费 失魂落魄 祭坛 坦荡
C.旁征博引 九坛八庙 安详 车辙
D.撕叫不停 骄阳高悬 倔强 羞涩
解析 A项,“甘之如怡”应为“甘之如饴”。B项,“半途而费”应为“半途而废”。D项,“撕叫不停”应为“嘶叫不停”。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惩戒失信不应各行其是,对失信行为的认定与惩罚,应当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并在制度上进行约束。
②史铁生的散文名著《我与地坛》一文浓缩了作者对多年艰辛生活的深切体悟,读来楚楚动人,感慨良多。
③虽然获得了九连胜,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并没有得意忘言,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比赛绝非一帆风顺。
④几年前,这里到处都是在建工地,一片荒凉;而现在,这里高楼林立,热闹非凡,到了晚上,更是呈现出一派灯红酒绿的景象。
⑤所有的罪行都是由小错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小错不改,积沙成塔,铸成大错再来后悔就说什么都晚了。
⑥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 ①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使用正确。②楚楚动人:形容女子姿容娇柔美好,让人心动。用于句中对象不当。③得意忘言:原指言辞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必再多说了。后指彼此默契,心照不宣。此处不合语境。④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使用正确。⑤积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此处应用“积羽沉舟”。积羽沉舟:比喻细微的事物积累多了也可以产生巨大的作用。⑥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使用正确。
答案 B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
B.史铁生辞世后,不计其数的读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众多媒体刊载了大量缅怀他的文章。
C.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
D.由于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地坛,使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解析 A项,不合逻辑,递进关系颠倒。B项,中途易辙。D项,成分赘余,介词“由于”多余。
答案 C
二、能力素养提升(42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6段,完成7~9题。
7.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选段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
C.选段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挚地刻画出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及精神交流。
解析 A项,“作者在选段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错误,选段中有不少细节描写。
答案 A
8.文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看似平淡、重复,其实含意丰富。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6分)
解析 注意理解句中“近”的含义,不单单是距离的近,更应该指地坛与“我”内心的“近”。
答案 ①强调了“我家”与地坛实际距离确实很近;②更加充分地表达了“我家”与地坛的彼此缘分之深;③更加突出了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地坛就是“我家”,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9.第5段描写了地坛的什么特点?结合第3段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眼中的地坛是怎样的?这折射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6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碰撞出一条生路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活、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作者感受到的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苍幽之下的那种醇厚深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味。
答案 第5段描写了地坛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作者眼中的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
(二)课外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着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着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获奖更重要。
D.“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解析 A项,“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有误,这句话实际上表现了母亲的年轻好胜,这样就更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的形象。
答案 A
11.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6分)
答案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了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12.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6分)
答案 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亲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
(三)语言表达(12分)
13.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称呼语;③不超过100字。(5分)
解析 解答此题,一要严格按照题干要求作答,二要了解史铁生的生平事迹。在写感谢语时要运用第二人称,既不要太客套、啰唆,又不要太空洞无话,最好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是你,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是你,告诉我,就算生命充满苦难,而心灵却还在欢笑!是你,用无私的大爱给了我又一次生命!如今你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希望和光明!今后我们一定会迈着你的步伐走下去。
14.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三节(课文未选),作者以种种事物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酸甜苦辣的经历和复杂多变的人生的种种感受。请你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之分别组成前后衔接、呼应的排比句。(3分)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________,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________,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________,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解析 要注意“春、夏、秋、冬”的顺序,所填语句要与上下文的句式和内容保持一致。
答案 (示例)秋天是黄昏 秋天是大提琴 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的对蝉歌的取笑
15.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超过50字)(4分)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认真阅读题干要求,明确画面内容,进而运用修辞展开表述。总之,“解说词”在描述画面的同时还要揭示出其内涵。
答案 (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侯晓旭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统编版高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导读——秋
下一篇:
记叙文借事抒情技法之“联想式抒情” 作文指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