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456  2019-12-04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师说》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   《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

评价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

二、人物轶事

韩文公设水布

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心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做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作“水布”。

三、背景链接

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之文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四、常识整理

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8222;8222;为师  

③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说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2)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道理    

③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名词,道理 

(3)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③惑而不从师      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了疑难问题  

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4)乎:①生乎吾前        介词,在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判断句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展开全文阅读
介宾短语后置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宾短语后置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内容学习:  

(1)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为什么要从师?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  

明确: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讨论: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4、整体把握全文脉络,填写下列表格 

段落 段意 论点

一 阐述从师的道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 评说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反面论述)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久也;欲人之无惑难矣;

三 以历史事实证明 (正面论述)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  号召: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5、合作探究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  

明确: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递进关系

一、语言基础及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孰(shú)  苌弘(chánɡ)

经传(zhuàn)  针砭时弊(biǎn)

B.谀(yú)    句读(dòu)

谄媚(chǎn)    不拘于时(jū)

C.郯(dàn)   严谨(jǐn)

或不焉(fǒu)   惑之不解(huò)

D.聃(dān)   贻之(yí)

师襄(xiānɡ)   以资切磋(chuō)

2.下列各项中,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③

B.①③/②⑤⑥/④⑦⑨/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贤不及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

C.传道受业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

D.传道受业解惑也六艺经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6.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作“意动用法”。下列对意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⑤邑人奇之

⑥稍稍宾客其父

⑦粪土当年万户侯

A.①⑤/②⑥⑦/③④

B.①②⑥⑦/③④⑤

C.①⑤/②⑦③/④⑥

D.①②/③⑥⑦/④⑤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训练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B.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C.愚益愚   愚:愚人

D.小学而大遗   遗:余,留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而耻学于师

B.惑而不从师犹且从师而问焉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指出古代的学者都要从师学习,这就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

B.作者认为人无论贵贱、老少,只要有知识就有资格当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作者认为很多人小的时候跟从老师学习,长大后反而耻于从师,是极不明智的。

D.作者论证的语言很有特色,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字精练,说理透彻,对比鲜明。

答案精析

基础梳理

1.(1)授 传授,讲授 (2)否 表否定 (3)逗 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2.(1)求学的人。(2)用来……的。(3)两个同,跟从并且。(4)不论,不分。(5)不一定。(6)秦汉的散文。(7)一般人。(8)小的方面学习了。

3.(1)名词,老师/名词,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 (2)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传文 (3)道理,这里指儒家之道/道理/道德学问/道理/风尚


展开余文
(4)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 (5)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表反问,难道 (6)代词,指代人/代词,这/宾语前置标志/代词,这/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他/代词,翻译为“这些”

(7)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4.(1)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名词用作动词,不及 (3)形容词用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4)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形容词用作名词,高明

(6)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形容词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势盛位高的人 (8)意动用法,以……为师 (9)意动用法,以……为耻

5.(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2)状语后置

(3)判断句 (4)被动句

6.(1)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这是很奇怪的啊!

(4)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特别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5)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高明的地方。

依纲扣点

1.B [A项“砭”读biān。C项“郯”读tán。D项“磋”读cuō。 ]

2.B [①③是名词,老师。②⑤⑥是意动用法,以……为师。④⑦⑨是动词,从师。⑧是动词,学习。]

3.B [B项副词,更加。A项名词,才能;形容词,高明。C项名词,道理;名词,风尚。D项动词,传授;名词,传文。]

4.D [D项为副词,A、B、C三项均为代词。]

5.D [A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古义:传授学业。今义:跟随老师学习。C项古义:两个词,跟从并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D项古今同义,不与同列,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

6.A [①⑤为动词的意动用法。②⑥⑦为名词的意动用法。③④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8.D [遗:丢弃。]

9.C [C项都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A项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向。B项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承接,可不译。D项代词,他们;语气词,表推测,或许,大概。]

10.C [“小学而大遗”是指在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师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劝学》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辨析并修改病句10个高频结构(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