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082 2019-12-31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习近平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些年,遇到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他都会衷心赞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可是,“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概括作者的观点,认识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熟读课文,梳理论证结构,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联系韩愈从师的观点,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4.背诵课文第一段。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理解本文的论点及对比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韩愈所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实际,强化理解韩愈从师的观点,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疏通文意,思考问题:
(1)《师说》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 (1)《师说》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2)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分几层来论述的?
(根据内容,划分层次,概括要点)
明确:意在传道,重在解惑
第一层: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二层: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三层:择师的态度和标准——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四、质疑问难
1. 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证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学习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证层次,概括总结从师的必要性,并绘制表格,小组间比赛,看谁总结的全面又准确。
第二段:师道不传
三峰插天,轻重相形——对比论证
论证角度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结 果 作者观点
3.具体分析: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对比论证,即正反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运用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说理,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观点更鲜明。
4.思考:韩愈在文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他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
明确:韩愈所说的 “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展开全文阅读
5.在第3段中,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本段论点:圣人无常师
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分析: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之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既是对前文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将师生之间的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6.交代写作缘由。
以“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并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作者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加以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则是一种号召。
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是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
这一段与第3段内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的重要论据,在意义上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五、语言特点
冲飚激浪,气势雄壮
韩愈古人,素以“猖狂恣睢”、“雄奇万变”、“奇偶交错”、“气势腾跃”著称。他“善用古”最为重要。故前人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师说》的语言,作者运用大量排偶句、感叹句、对比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进一步增强了《师说》的雄壮气势,使它产生了更大的雄辩力!
六、合作探究
师说中的“尊师”与“重道”观点,是否适合现代社会?
古代虽有尊师重道,但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中,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之事。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理,确实有很大威慑力。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但教师的职能、地位,从师的必要和为师的荣耀感,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重读此名作,其实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课堂练习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估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騒吾心 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 ”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1.下列句子中红色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B. 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惑而不从师
C.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 D.应之者咸怃然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
答案:D.形容词词缀。
(A.唯独/只是;B.表转折/表承接;C.因为/认为。)
2.柳宗元不愿意“为师”的原因主要是( )
①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③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④增脚气病,渐不喜闹
⑤今之世,不闻有师 ⑥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A.(④说的是自己被贬以后的身体的原因,⑤说的是现状,⑥说自己少用心思,和是否“为师”没有关系。)
八、拓展提高
结合《劝学》和《师说》的学习,你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新的难题?请你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十一、板书设计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无贵
师说 师道之不传 爱其子——于其身 对比 无贱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无长
圣人无常师 无少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
高一语文成语复习导学案 (部编版高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