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061  2019-12-3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习近平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些年,遇到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他都会衷心赞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可是,“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概括作者的观点,认识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熟读课文,梳理论证结构,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联系韩愈从师的观点,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4.背诵课文第一段。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理解本文的论点及对比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韩愈所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实际,强化理解韩愈从师的观点,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疏通文意,思考问题:

      (1)《师说》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 (1)《师说》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2)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分几层来论述的?

      (根据内容,划分层次,概括要点)

      明确:意在传道,重在解惑

      第一层: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二层: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三层:择师的态度和标准——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四、质疑问难

      1. 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证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学习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证层次,概括总结从师的必要性,并绘制表格,小组间比赛,看谁总结的全面又准确。

      第二段:师道不传

      三峰插天,轻重相形——对比论证

      论证角度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结   果 作者观点

      

      

      

      3.具体分析: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对比论证,即正反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运用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说理,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观点更鲜明。    

      4.思考:韩愈在文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他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

      明确:韩愈所说的 “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展开全文阅读
      5.在第3段中,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本段论点:圣人无常师

      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分析: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之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既是对前文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将师生之间的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6.交代写作缘由。

      以“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并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作者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加以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则是一种号召。

      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是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

      这一段与第3段内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的重要论据,在意义上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五、语言特点

      冲飚激浪,气势雄壮

      韩愈古人,素以“猖狂恣睢”、“雄奇万变”、“奇偶交错”、“气势腾跃”著称。他“善用古”最为重要。故前人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师说》的语言,作者运用大量排偶句、感叹句、对比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进一步增强了《师说》的雄壮气势,使它产生了更大的雄辩力!

      六、合作探究

      师说中的“尊师”与“重道”观点,是否适合现代社会?

      古代虽有尊师重道,但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中,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之事。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理,确实有很大威慑力。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但教师的职能、地位,从师的必要和为师的荣耀感,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重读此名作,其实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课堂练习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估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騒吾心 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 ”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1.下列句子中红色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B. 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惑而不从师 

      C.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        D.应之者咸怃然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

      答案:D.形容词词缀。

      (A.唯独/只是;B.表转折/表承接;C.因为/认为。)

      2.柳宗元不愿意“为师”的原因主要是(   )

      ①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③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④增脚气病,渐不喜闹    

      ⑤今之世,不闻有师            ⑥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A.(④说的是自己被贬以后的身体的原因,⑤说的是现状,⑥说自己少用心思,和是否“为师”没有关系。)

      八、拓展提高

      结合《劝学》和《师说》的学习,你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新的难题?请你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十一、板书设计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无贵

      师说       师道之不传      爱其子——于其身         对比    无贱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无长

      圣人无常师                                      无少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高一语文成语复习导学案 (部编版高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