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960  2020-01-07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2.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

      3.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词义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语言知识积累

      一、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低级的语言形式,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hé”,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tǎn kè”,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等等。它们都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江、河、土、越、而”;也有双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的,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中借来的,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语素大都是从外语中借来的。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例如:“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分别被别的已知语素替代,由此可以判断“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

      二、词和词汇

      1.词的概念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作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语素是构词的单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记录它们的书写符号则是字。例如:

      他总是捣乱吗?

      “他”“乱”都能单说,可单独作句子成分,“总”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吗”能单独起语法作用,均是能单用的语素,都是词。

      2.词的构成

      (1)

      (2)

      3.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里所有(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词是词汇的构成成分,词与词汇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一种语言里可以有无数的词,但词汇只有一个,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等。

      词汇还可以指一定范围内词的总称,如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上海话词汇、《红楼梦》词汇等。

      固定短语是短语形式的词,当作词看待,所以词汇也可以叫语汇。

      (1)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①双音节词占多数。

      ②构词法多种多样,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词。

      ③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2)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词汇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词、隐语熟语: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

      [①词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来源。②隐语: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来表示,古代称作隐语,类似后世的谜语。另指黑话,暗语。]

      一、词义

      1.词义的性质

      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即词义。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色彩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词义的性质:①词义的客观性。词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②词义的概括性。③词义的社会性。词义为社会所承认和共同使用。

      2.词义的分类

      词义的分类据词义数量分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 常见事物的名称多义词:一般分为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据读音分音同字同但意义不同音同字不同意义也不同据意义关系分同义词意义相同意义相近反义词意义相反意义相对

      3.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1)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这个词最初的意义。如“兵”的本义指“武器”。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有些词本义虽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

      (2)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一般在现代汉语的词典中列出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的基本义。基本义和本义可能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也可能不一致,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展开全文阅读
      (3)引申义是由词的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例如:

      ①他打了人。②打掩护。③打理公词。

      ①句为基本义,②③句为引申义。

      (4)比喻义是通过本词打比喻产生的固定词义。例如:

      “尾巴”一词的本义指动物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但在下面这两个句子中却产生了比喻义。①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做完,不能留下尾巴。②他甩掉了尾巴。在①句中“尾巴”指残留部分,在②句中“尾巴”指跟踪或尾随别人的人。

      二、熟语

      熟语是定型了的词组或句子,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1.成语

      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1)成语大致有六个来源

      ①来源于神话传说。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②来源于寓言故事。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

      ③来源于历史故事。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

      ④来源于文人作品。例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

      ⑤来源于外来文化。例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⑥来源于群众口语。例如:咬文嚼字、不三不四、心直口快。

      (2)成语有以下特点

      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语法结构

      ①并列关系 例如:

      披坚执锐 防微杜渐 安身立命

      ②承接关系 例如:

      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③目的关系 例如:

      削足适履 守株待兔 杀一儆百

      ④因果关系 例如:

      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⑤主谓关系 例如:

      毛遂自荐 杞人忧天 夜郎自大 叶公好龙

      ⑥动宾关系 例如:

      不见经传 如丧考妣

      ⑦动补(含形补)关系 例如:

      轻如鸿毛 退避三舍 荒谬绝伦

      ⑧动宾补关系 例如:

      问道于盲 拒人千里

      ⑨连动关系 例如:

      画蛇添足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⑩兼语关系 例如:

      请君入瓮 令人生畏 引狼入室

      9322;偏正关系 例如:

      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一丘之貉

      2.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例如:“钻空子”“吹牛皮”“扣帽子”等。

      惯用语同成语有相同之处,也具有简明、生动、形象的特点。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1)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成语显得文雅,含义深,具有书面语的特点。

      (2)惯用语大多是三个音节的固定结构;成语大多是四个音节,结构类型较复杂。

      (3)惯用语大都能拆开,在动宾之间能插进其他成分;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插进别的成分。例如:

      打棍子——打了你一棍子。

      敲竹杠——敲了他的竹杠。

      3.谚语

      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例如: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结构整齐,音节匀称,音调和谐。

      谚语与成语的区别:

      (1)从结构上看,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都是四个字的短语。

      (2)从来源上看,谚语一般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成语多来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等书面语言。

      (3)从特点上看,谚语通俗易懂,成语文雅深刻。

      4.格言

      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例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谚语与格言的区别:

      (1)来源不同。谚语来自人民群众;格言是名人语录,大都见于文献记载。

      (2)意义色彩不同。谚语通俗易懂,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使人理解其意义。

      (3)格言比谚语的哲理性更强,教育意义更深刻,大都意味深长,使人警醒。

      5.歇后语


展开余文
      歇后语是一种由“前语”和“后语”组成,并且只要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意思的口头用语。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歇后语可分为两类:

      (1)喻义的

      “前语”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例如:

      水中捞月——一场空。

      万年松树,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2)谐音的

      “后语”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双关的意思。例如: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歇后语不能滥用,要注意场合。

      一、辨析近义词

      1.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般来说,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    着人们的思维方法,    着人们的行为习俗,    着人们的情感抒发,    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支配 制约 控制 规定 左右 悬置

      B.制约 支配 控制 左右 规定 悬置

      C.制约 左右 控制 支配 悬置 规定

      D.支配 制约 左右 控制 悬置 规定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    《反分裂国家法》。

      (2)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    人心。

      (3)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    了4年。

      A.制定 振奋 推迟    B.制定 震撼 推迟

      C.制订 振奋 延迟    D.制订 震撼 延迟

      二、辨析成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当然,作为一位普通女性,对于丈夫莫扎特的伟大,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只是后来从社会上许多人的态度中,她才    。

      (2)和朋友闲聊到极具攻击性和破坏性的西洋剑时,李小龙    :“原来,中国剑术最有效、最具破坏性的技巧可能就是‘截击’!”

      (3)如果你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抑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    ,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A.茅塞顿开 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B.恍然大悟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C.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茅塞顿开

      D.豁然开朗 恍然大悟 茅塞顿开

      4.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典雅用语,而俗语多是来自口语的俚俗用语,尽管雅俗有别,但有时候却能表达极为相近的意思。请根据所给的成语或俗语写出近义的俗语或成语。

      (1)成语:痴心妄想 近义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语:瞻言顾后  近义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俗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近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俗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近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

      三、辨析一词多义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朝朝令夕改         61480;      61481;于是入朝见威王  61480;      61481;两朝开济老臣心  61480;      61481;期年不听朝  61480;      61481;坐北朝南  61480;      61481;

      (2)兵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61480;      61481;可汗大点兵  61480;      61481;公不论兵,必大困  61480;      61481;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61480;      61481;

      四、辨析古今异义

      6.解释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大河。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格低下,举止不端,品性恶劣。

      五、准确生动地选用词语

      7.请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

      终于(    )了可恶的虫子,看看周围,同伴们有的已经(    )出了小小的嫩芽,努力地从贫瘠的土壤中(    )养分呢。于是,它努力地(    )着土壤里的养分,尖锐的石子(    )了它柔嫩的根,但它仍旧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因为它一定要实现它的梦想。

      8.请替换加点的词,增强语句的生动性。

      (1)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风肆意地刮着,好像一把把刀子割在人们脸上。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好像一只只小精灵来到(    )人间。

      (2)初中那些零零散散的画面,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飘飘然的,飞向那一片属于(    )它们的蔚蓝色的天空。

      (3)早晨新鲜的空气趁着模糊的夜色涌进(    )了屋里。

      (4)当炎热的盛夏伴着知了的啼叫而逐渐逝去时,八月的尾巴“啪”的一下,将我推(    )到高三的门前。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实词辨析的能力。支配:对人或事物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制约:限制约束,受环境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左右:支配,控制。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规定:对某一事物作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悬置:在宇宙空间里把一个概念或者事物不与任何其他事物概念思想等相联系,让它真正地独立存在,然后再来分析研究。“悬置”与其他词意义差别较大,可以其为突破口。由“悬置”的意义来看,最值得独立出来分析研究的,显然是“人们的终极关怀”,故排除C、D两项。“支配”与“制约”,前者控制的意味较重,而“思维”是相对自由的,顶多被“制约”,很难被“支配”,排除A。故选B。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实词辨析的能力。“制定”和“制订”:两个词语的搭配对象不尽相同。“制定”,一般指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有“创制拟定”的意思,一般指定出具体的方案。第(1)句中的《反分裂国家法》显然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规范,应用“制定”。“振奋”,使精神振作奋发;“震撼”,震动,摇撼。第(2)句中,“聋哑演员”的表演主要带给观众的应是心灵的“震动”,所以用“震撼”较好。“推迟”和“延迟”:两个词都有时间推延、延续的意思,但“延迟”更强调某事件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进行。第(3)句中,“13亿人口日”因为“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而“推后”了4年到来。所以应用“推迟”。故选B。

      3.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茅塞顿开:原意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开通了。恍然大悟:也作“豁然大悟”,可以形容人对某事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豁然开朗:原意是指形容从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敞;后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1)她明白的是丈夫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件事,而非什么道理,故选“恍然大悟”。(2)是说李小龙受到武术上的启发,故选“茅塞顿开”。(3)“由怡然自得”可知,应选“豁然开朗”。

      4.答案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2)前怕狼后怕虎 (3)因小失大 (4)各持己见


展开余文
      解析 本题考查对熟语的理解的能力。(1)痴心妄想: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2)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形容顾虑重重,畏缩不前。(3)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指抓住了小的,却把大的给丢了;重视了次要的,却把主要的给忽视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又喻很难观点一致。各持己见: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5.答案 (1)早晨/朝廷/朝代/朝政/对、向 (2)兵器、武器/兵士/战略战术/战争

      6.答案 (1)长江黄河 (2)爪子牙齿 (3)比喻自己思慕的人,常指圣主贤臣或者自己的理想 (4)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7.答案 挣脱 拱 汲取 吮吸 划破

      8.答案 (1)降临 (2)迎接 (3)溜进 (4)甩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词语积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