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545  2020-02-10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导学目标 

      1、 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1.走近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2.背景资料

      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

      3.相关知识

      春秋三传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思考1: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有人说,这点不利于表现烛之武的高大形象,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 

      明确: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了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使秦军撤退。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展开全文阅读
      思考2: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明确: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思考3: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

      明确: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思考4: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明确: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思考5:烛之武为什么对秦穆公说晋国会“阙秦以利晋”?

      明确:烛之武为了解除“秦晋围郑”的危急,必须搞垮秦晋联盟。如果只说郑国的灭亡对秦并没有实际好处,还不足以说服秦穆公退兵,因此只有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烛之武先说晋国曾经“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对秦国的背信弃义,又说郑国灭亡以后,晋国不仅会“东封郑”,还必然会“又欲肆其西封”,造成对秦的威胁。前面说的是已成的实事,后面说的却是虚构的假象,目的在于使秦穆公警惕晋国的侵略野心,从而达到破坏秦晋联盟的目的。

      思考6:烛之武为什么要提起“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秦晋交往的往事?

      明确:晋惠公想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便许诺秦穆公,事成之后,把焦、瑕两座城池献给秦穆公,作为出兵援助的报酬。晋惠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并当上国君后,就拒不承认当初的许诺了。现在烛之武对秦穆公本人提起这段往事,看上去是想通过让秦穆公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来离间秦晋关系,其实这还包含着一层类比说理:当年您被晋国国君的虚假许诺所骗,为他出了力却一无所获;如今您又和晋国国君联合起来围郑,您恐怕还会上当,在灭郑以后一无所获。烛之武不是用攻击和谩骂晋的方式来离间秦晋联盟(真这样做恐怕一点作用也不起),而是通过列举事实以及隐含在事实中的道理来说服秦穆公,正因为如此,才能使“秦伯说,与郑人盟”。

      一、识记字音

      佚之狐(  )       氾南(  )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

      阙秦以利晋(  )  宫阙(  )

      君之薄(  )  日薄西山(  )

      薄荷(  )  逢孙(  )

      每逢(  )

      二、识记字形(选字组词)

      上(阕 阙)   (佚 昳)丽   (瑕 暇)疵

      戊(戌 戍)变法  对(簿 薄)公堂

      三、通假字

      1.共其乏困          

      2.秦伯说,与郑人盟          

      3.失其所与,不知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四、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2.封

      ①又欲肆其西封          

      ②既东封郑          

      ③自寄一封书          

      3.若

      ①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仿佛若有光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展开余文
      ⑤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4.许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④杂然相许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          

      5.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④不以臣卑鄙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五、古今词义

      1.敢以烦执事

      古义:         ;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

      ①古义:        ;  今义:认为。

      ②古义:        ;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  今义:妻子。

      5.共其乏困

      古义:        ;  今义:疲劳。

      六、词类活用

      1.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晋军函陵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若不阙秦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越国以鄙远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七、文言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          

      2.以其无礼于晋。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是寡人之过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八、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历史著作。《左传》也称    、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答案】

      一、1.答案:yì fán zhuì gōng quē què báo bó bò páng féng

      二、答案:阕 昳 瑕 戌 簿

      三、答案:1.“共”通“供”,供给 2.“说”通“悦”,高兴 3.“知”通“智”,明智 4.“已”通“矣”,了

      四1.答案:①没有 ②副词,暗暗地 ③副词,稍微,略微  ④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四2.答案:①名词,疆界 ②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③量词

      3.答案:①如果 ②好像 ③第二人称代词,你 ④比得上

      ⑤好像

      4.答案:①约数 ②答应 ③表处所 ④赞同 ⑤这样

      5.答案:①边界地方 ②庸俗,鄙陋 ③以……为边境 ④见识短浅,粗陋

      6.答案:①因为,连词 ②拿,用,介词 ③来,表顺承,连词

      ④表顺承,连词 ⑤把,介词

      7.答案:①语气词,表陈述 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疑问副词,怎么 ④疑问代词,哪里 ⑤代词,指这篇文章 ⑥兼词,于此

      五、答案:1.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2.①把……作为 ②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出使的人 4.那人 5.缺少的东西

      六、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3.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4.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5.动词使动用法,使……减损 6.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7.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8.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9.动词作名词,恩惠

      七、答案:1.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 2.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 3.介宾短语后置 4.判断句、省略句,“是”为“这”,省略“是” 5.判断句,“也”表判断、省略句

      八、答案:编年体 《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 左丘明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烛之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下一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