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阅读:1639  2020-02-19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论语》选读之子贡简介
孔子一生行不言之教,门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其中子贡是最富有的人,也成为最早的儒商,由于其名赐复姓端木的缘故,端木生涯便和陶朱事业一起成为商业的别称。子贡也被誉为商业鼻祖,成为商人顶礼膜拜的圣人。

  那么子贡身上有什么特质使其在孔子“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家累千金。”并最终做到了“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的呢?

  我的拙见是子贡身上具备几点成为卓越商人的特质,具体为:

  一、 善于沟通

  子贡擅长语言表达与沟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受业者七十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厓伯牛,仲弓。政事:厓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连老夫子也称“赐敏贤于我。”可见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强。要知道,田常作乱齐国,聚重兵伐鲁,当时鲁国的情形十分危急,孔子召集弟子,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意思是:鲁国是祖宗陵墓,父母所在的祖国啊,现在国难当头,谁可以出而救国难于为难之秋呢?史书记载: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既说明了孔子的知人善用,也足证了子贡的沟通能力之强,在孔子心目中远在他最倚重的弟子颜渊、最钟爱的弟子子路等人之上。也正是他凭借三寸不乱之舌,纵横列国,乃至取得“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外交成果。其外交才能比之晚期百余年以纵横家传世张仪、苏秦等人毫不逊色。

  二、 善于学习

  论语中记载了子贡问学于孔子多达24处。从修身、为政、处世、交友、论人到征询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不一而足。而且他所问的问题都很实际,且具有一定的水准,以至于孔子的回答成为经典。言必信,行必果;贫而乐,富而好礼;去食,去兵,民无信不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过犹不及;行己有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均出于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可见,好的问题,实际上提问者对答疑者的恩赐,因为他可能帮答疑者将散乱的思想找到串起来的主线,让一盘碎珠,串成美轮美奂的倾城之链。我们前边所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就是得于子贡“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问题。其他诸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智者知人,仁者爱人”的提问则更为高明,这不是老夫子其他的学生所能够企及的。

  另一方面,载《论语》、《史记》、《孔子家语》等古代典籍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子贡对老师的尊敬,老师对子贡的钟爱。师生之间的融洽与和谐。《论语?学而》记载子禽向子贡询问老师到别国后,必打听当地的政治情况,是老师向做官呢,还是想乱政呢?子贡回答: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的追求难道会和常人的追求一样吗?温良恭俭让把老师高尚的品德概括的非常恰当,后来也成为儒家的修身精要。可以说绝对是孔子的知己,不知道老夫子当时听说这样的评价会怎么想,但是我想老夫子也会“莞尔一笑”吧。子贡对老师的其他评价也进一步展现了其对老师的尊重景仰之情,“夫子之文章(不是指刻写在竹简上的文字篇章,因为孔子述而不作,行不言之教,论语也是曾子和子思的门人编纂而成的。),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意思是说老师的才识气质可以看得到,听的到,感受到的;但是老师品行之高与对天地宇宙真理的理解,是无法达到和理解的;“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这一句话便是各地文庙“万仞宫墙”的出典,意思是老夫子和我(子贡)在道行相比方面用宫墙的高度类比的话,我的道行只能够到肩膀,看到房子里精美陈设;而老师的道行之墙高达数(十以上为数)仞(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等于十丈,一丈等于三尺,一尺随着时代不同,与今天的米换算有所不同,但一米的长度均在三尺以内。)换算成米的话,数仞,最低是30余米,要知道当时30余米的建筑物简直可以和现在曼哈顿的高楼相比了。齐肩之墙,也不过1米多一点,与30余米的高墙相比,用天壤之别,云泥之判来形容也未尝不可。简直太高了。在这么比较下,他说我不知道如何得到老师的门径,没有能力看到宫墙内宗庙的雄壮之美,百官的富有之状。则显得更为贴切。进一步验证了子贡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随后,他进一步表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意思是老师无与匹比的高度,我们与老师的差距,有如天庭的台阶高高在上,我们凡夫俗子只能望而兴叹,却没有能力登临啊。把自己对老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拜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孔子也曾试探地问他和颜回相比谁最聪明,子贡有自知之明,说颜回知一返十,自己连举一反三都做不到,只能做到举一反二。得到了老师的赞赏,竟然感叹: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得以和老师并列弗如,该是何等的荣幸。孔子也曾在听到子贡“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于人“的自评时,批评式点评说,赐啊,你做不到啊!能够得到老师的直教,可见老师并没有把他当作外人,而是认为孺子可教也,所以才会给他鞭策。纵观一部论语能获此教者颜回之后,子贡一人而已。

  可以说,子贡是孔老夫子经商之道最早的受教者和受益者。离不开子贡对老师的尊重,离不开子贡的好学精神,当然也和子贡迥异于他人的特质,作为优秀商人的潜质分不开。另外一方面,也恰恰由于子贡的务实好学,尊师重道的精神,使儒商之道得以肇始,使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得以形成,而不至于局限于修身、为政两个层面,子贡当有半数之功。进一步而言儒释道,法术势,唯儒为商,商而好儒。何以如此,子贡有半力之功也。

  三、 重情重义

  史书记载子贡在终身侍奉孔子的学友子路过世以后,便承担起侍奉老师的责任起来。子贡探望病中的孔子,老人正在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呢,看到子贡说:“赐,汝来何其晚也。”这句话表面是嗔怪子贡来的晚,实际上是老人这时如深海夜行的孤寂心灵看到前方摇曳的灯塔之光而发出的欣喜之声,也表明了老人在心灵上对这位自己称赞为“瑚琏之器”弟子子贡的依赖。因叹而歌,悲喜涕下,后七日乃卒。孔子弟子三千,而子贡有幸成为陪伴老人走完生命旅程的人。可见,他对老人的真诚。如果到这里子贡与孔子的故事就告一段落的话,已经让我们足够感动了。可是,另据记载: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意思是,在老师过世三年之后,守灵的弟子们收拾行囊准备离开。向子贡行揖礼辞行(我的看法是继颜渊,子路辞世,冉有、宰予等人死于非命以后,子贡俨然成为同学们德行最高,恐怕也是年龄最长的学兄(史书记载: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有史可查孔子的弟子门人中年龄长于子贡的有11人,已经过世的诸弟子包括我们前边所说得,还有一些史书或有记载或失于记载。)所以大家会入揖于子贡,向子贡行揖礼道别。(揖礼:礼记记载揖礼在三代之礼中属于上行之礼,受礼者无须回礼。)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泪眼摩娑,痛苦失声。而子贡则回到灵地,在孔子墓旁搭起茅屋,独居守灵达三年,才依依不舍的离开。简单而言孔子过时后门人弟子守孝三年,而子贡守孝达六年之久。要知道孔子娑推崇的三代之礼,父母过世,守灵也不过三年。要知道在孔子看来“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也算是孝了,而子贡守孝六年。不可谓不孝矣。不可谓不重情重义也。试想我们今人,直系亲属过世请假也不过7天;我不知道是进步,还是人类情感的退步。有人说,现在生存压力这么大,这是不能比的。我无话可说。只是,提醒诸位相对于其他的门人弟子,子贡并不是纯粹的文人,他既做过鲁卫两国的相,有是一位“好废举,与时转货赀”的商人。显然,他应该比其他的同学更有理由三年而辞,也比其他的同学更看重时间的价值。而他做到了三年而后归。难道不值得我们击节而叹吗?


展开全文阅读
  四、 经营有道

  前文我们提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货殖列传序》分别记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闲,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可见子贡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这条路具体说来便是从事货物贩卖以谋利。他能够捕捉商机,且坚持人弃我取,贱入贵出的经营策略,从而达到了亦官亦商,以儒亦商最高的儒商境界。也可以说子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官一体的儒商。要知道在当时的时代,商业的地位还是非常低贱的,是哪些达官贵人们所不屑一顾,子贡下海的勇气和魄力远见显然令我等佩服之至。但是,我更倾向于子贡之所以选择亦官亦商,是怀着“有博施于民而济众的理想,也是怀着弘扬老师的绝学,发扬老师的事业的志愿身体力行老师的学说,继承发扬老师的衣钵。从政,是实践老师政治理想,慰藉老人周游列国,行教四方途中,楚狂接舆,荷杖老人,路戏小儿,对老师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让老人倍受打击而感叹:吾道不行,知之矣的伤感;慰藉老人被人成为丧家之狗,而不得不自嘲“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的无奈与心酸。经商,是为了“以身证道”让老师的学说得以更好的传播,证明老师学说的功用,从而使老师名扬天下。“德润身,富润屋,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岂不是子贡的写照。一千多年后,宋朝的张横溪张载的“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用于评价子贡我觉得也不为过。

  作为一名商人,子贡无疑是成功,尽管他“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似乎并不够圆滑,但是,“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对于子贡的人际关系能力情商之高连老夫子也紫檀弗如。仅此一点,在那个时代足够了,足以使他“尝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和他的老师一样彪炳丹帛,绵泽后世了。

  五、 结束语

  子贡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两千余年了,斯人长已也。但是,子贡的为人风范和经商之道,对我们今人来说,难道不是一份感动,不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吗?

子贡说列国

子贡-------《史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

司马迁的《史记》,文笔洗练而神采奕奕,洋洋五十万字记载了上下三千年的华夏上古史。对比后来的二十三史,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撼人的魅力是永恒的。其中对于刘邦、项羽、孔子、苏秦、陈涉、韩信、李广等等众多历史人物的记述更是入木三分,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作为一名在金融和经济领域学习和实践的普通读者,我还喜欢不被人们经常提及的陈平、子贡等人的传记。他们都聪慧过人,同时在历史上有过特殊而重要的作为,司马迁精炼有力的文字则将他们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

在孔子几个大弟子中,颜回由于最会讨孔子欢心,也最符合封建正统思想的标准,名声最大;子路由于憨厚耿直的可爱性格也颇受人们喜爱与尊敬;唯独子贡,由于是商贾巨富,又很“滑头”,所以历来因正统思想影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敬。然而,读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后我深深感到,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应是最有作为和影响力的,也是最成功的,子贡远比只会纸上谈兵加拍孔子马屁的颜渊伟大。

还是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史记是怎样记载子贡的吧。

“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颜渊)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这是一段十分机智可爱的对话,闻一知十的成语大概来源于此。子贡的巧言善辩、机敏聪慧在此表现的一览无余。让人拍案叫绝。

史记没有详细记载子贡的出身,但从孔子世家的内容和对子贡的列传描述来看,子贡当出身于卫国上层阶级,是春秋时代的“君子”,并且家境十分富裕。子贡很早就在孔子门下学习,孔子一生中,前五十几年是在鲁国政坛角逐时期,学术成就不是很大,也不太受后代注重,孔子真正成为大家的时期是他人生最后的将近二十年,从五十六岁他在列国流浪开始。子贡经历了孔子这最重要时期的全过程,并且始终跟随着孔子,是孔子最亲近的几个弟子之一。这是子贡重要历史地位的先决条件。

孔子流浪列国的历程,是漫长、充满艰辛而又伴随着一次次希望破灭的过程,孔子及其弟子们不但曾经“累累如丧家之犬”,还不止一次生命受到威胁、人格受到侮辱。孔子开始流浪时子贡只有二十五岁,为了向老师孔子学习始终跟随着他,并从未表示过反悔。《史记·孔子世家》在孔子十四年流浪生活的记述中,始终都有子贡的身影。对于一个富家子弟,为了追求真知(古时学习只能是言传身教)而不顾困苦与艰辛,这是很值得尊敬的。

孔子终于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能够返回故土鲁国,安心整理《诗经》,编撰《春秋》,并教书育人。而就在这几年,子贡完成了一件让后世惊叹不已的大事。这是史记浓墨重彩的部分,也是突出表现子贡无比过人的机智、天才的能力的部分。

当时的子贡,已经是十分富有的商人了,这从孔子晚年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师(子张)也辟,参(曾参)也鲁,由(子路)也彦,回(颜渊)也屡空。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不听孔子正统教导,不做君子的正业而做买卖投机,却屡屡获利。但子贡的名气和能力却在他的口才和才智,这点孔子是深知的。所以,当齐国的田常(也就是后来取代姜氏齐国的田氏)准备侵略鲁国的时候,子路、子张等弟子都请命去到别国请救兵,孔子却惟独让子贡去。

子贡的出使,不但解救了鲁国,还顺势打乱了春秋时格局,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出极为精彩的外交喜剧。这件事,也使得子贡一下由一个普通的富商变成了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当时春秋的形势是,中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激烈动荡时期,晋国仍然很强大,但国君已经逐渐失去权力,国家由六个卿大夫掌握;齐国田常已经取得国家的实际统治权,但地位还不够稳固;楚国还威胁着中原的国家,但国力经过吴国阖闾、伍子胥和孙武的打击已经大为衰减;南方的吴国因为征服强楚而一跃成为一等强国,并已经在会稽山俘虏了越王勾践;越王勾践正在卧薪尝胆;西方的秦国还远未能对中原构成威胁。


展开余文
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氛围下,子贡开始了其传奇般的救亡鲁国的外交历程。

子贡首先来到了齐国,对田常说了以下的有趣的话:“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听后自然十分气愤,也很纳闷,于是子贡开始为田常分析齐国的时局。他指出田常刚刚控制齐国的权力,地位还不稳,齐王仍有一些势力,现在如果攻打鲁国,虽然会胜利,但只能是让齐王及大臣们得利,对田常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去攻打吴国,肯定要消耗大量国力,但反对田常的大臣们也会损失惨重,田常反而在齐国的相对实力更强了。田常一下被子贡的话打动,但顾虑军队已经兵临鲁国,不好突然改变命令去伐吴。于是子贡说:“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鲁国的生死存亡,竟然顷刻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于是子贡赶到吴国,使劲鼓吹吴王夫差去北伐齐国,指出伐齐救鲁就等于是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这是争霸的好机会。这正中吴王欲图称霸中国的下怀,自然受到吴王欢迎。但吴王有后顾之忧,越王勾践自从被放回去后,一直“苦身养士,有报我心”,所以要子贡“子待我伐越而听子”。显然,等吴国灭亡越国,鲁国早被齐国吞并了。于是子贡赶紧说:“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比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并提出自己可以出使越国,让越王出兵和吴国一起讨伐齐国,这样也可以消耗越国实力。吴王于是“大悦”。

子贡于是赶往越国。越王勾践命人打扫郊外的道路迎接子贡,并亲自到宾馆会见子贡,说:“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倒是开门见山,告诉勾践吴王对其卧薪尝胆早有提防,想要加兵于越。越王于是“顿首再拜”,请子贡出谋划策。子贡便指出吴王为人“猛暴”,杀了忠臣吴子胥,国政由佞臣治理,国家其实已经外强中干。此次吴王一定会伐齐,败则大大有利于越国,胜则会威胁晋国,这时子贡愿出使晋国,让晋国联合越国灭亡吴国。越王听后十分感谢,要赠送子贡礼物,子贡没有要。

子贡接着又返回吴国,对吴王说越王十分恐慌,并一再表忠心说不会再与吴国打仗。几天后,越国的文钟来到吴国,再次“顿首”吴王,表示越王愿意带领全国的士兵随同吴王一起征讨齐国,还随行带来了一些上等的兵器。吴王十分高兴,问子贡怎么办,子贡却说,“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君,不义”。只建议吴王收下兵器。吴王听从了子贡,于是发动全国兵力讨伐齐国。

至此,当时诸侯国的势力均衡状态已经被子贡天才的外交策略彻底打破。但是,子贡还要将形势引领到更深的层次。

子贡于是又赶往晋国,告诉晋君如果吴国战胜齐国,必将威胁晋国。晋国立刻变得很紧张,并开始战争准备。

子贡宛若是一名围棋大师,中国的局势经他的巧妙布局,正演化成一盘绝世的好棋。春秋时重要的吴越争霸、田氏代齐等大事件竟在子贡的策划下发生了重大转机。子贡居然加速甚至部分改变了春秋的历史进程。

吴国与齐国的战争,以齐国大败告终。随后吴王果然野心膨胀,与晋国争霸。结果吴王被晋国大败,越王勾践趁机突袭吴国,与吴王夫差进行了总决战,结局大家都知道,夫差战败被杀,越国灭亡吴国。

司马迁的结语是:“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看到这里,我对子贡的佩服已是五体投地了。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子贡是一个富商,同时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但是仅凭这些,子贡是不会被司马迁浓墨重彩,成为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三分之一篇幅的核心人物的。子贡最令人称赞的是他的政治和外交上的超人智慧。

原来商人还可以这样当。

联想起现在媒体每天长篇报道的商界“英雄”、“精英”们,想到现在一个个被捧上天的CEO们,我感到了当代舆论和社会价值观的狭隘、渺小和可笑。

然而子贡令人尊敬的还不止这些。子贡与孔子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厚。前面已经说到,孔子在列国流浪时子贡作为富家子弟却始终伴随着孔子,而且一伴就是十几年。这种对老师的尊重与忠诚,是急功近利的现代人不可理解与想象的。可是,请大家不要忘记,子贡还始终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商人的逐利趋向并没有改变子贡对真知与道德的追求。

还是让我们看《史记》中的一段感人记述吧。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仗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孔子早年的大弟子们死的死,散的散,子贡成了少数能够最终送行孔子的人。

孔子死后,子贡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领袖人物(这一点可以从论语中大量出现子贡的活动得到印证),也与其他孔子的弟子一道担负起宣扬孔子学说的重担。由于子贡杰出的政治外交才华,子贡“常相鲁卫”。客观上也为子贡宣扬儒家学说提供了好条件。

子贡对于孔子是非常尊崇的。有人曾问他,孔子未必比子贡强,子贡为什么这样尊重孔子。子贡的回答是:“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而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子贡针锋相对地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均见《论语·子张》)

这种对老师的深厚感情,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体现在一个富豪身上(子贡还被司马迁收录在《货殖列传》中),是否让当代人深思呢?

孔子的弟子,可以想象是十分严于律己,强调修身养性的。在他们看来,做人是第一位的,其他只是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附属。拥有一定的财富当然是好,但做人的准则要坚持。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相信,子贡是一个注重修身养性的人。

原来商人可以这样当,子贡是中国的第一代儒商,他的确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端木赐

  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贡学绩上的优异,首先体现在他的“言语”水平的高超上。《论语·先进》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子贡是“言语”方面的优异者,也就是说子贡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据《左传》等史书可知,在孔子那个时代,外交礼宾人员的语言训练主要取之于《诗》,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尚。孔子也曾说:“不学《诗》,无以言”⒄,《诗》已成为当时语言训练的主要教本。《诗》就是后来成为“六经”之一的《诗经》。在《诗》的学习中,孔子不仅要求学子们搞通弄懂《诗》的本来意义,而且要求他们能对《诗》“活学活用”,在外交礼宾场合能顺手拈来以达己意,而这,没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敏锐性是难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门徒中,子贡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论语·学而》曾记载孔子、子贡师徒二人对答,子贡灵活运用《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回答老师提问的情形。孔子认为子贡的回答十分贴切,“断章取义”恰到好处,故而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已矣”,而且说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认为他对该诗的理解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在《论语》中给予弟子“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样高度评价的还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学”上的优异者,这说明子贡不仅在“言语”上极为优异,即使在“文学”方面也毫不逊色于子游、子夏之徒。’《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看来师徒二人经常争辩一些问题。使子贡在“言语”方面才能大加发挥的当属他赴齐、吴、越、晋四国的穿梭外交活动了。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说才能,引祸水于他人,使得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史记·仲尼弟子传列》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而言就是:存鲁,乱齐,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论语》仅说子贡在“言语”方面优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对子贡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认识。其实仅就“政事”方面的业绩而言,他也决不逊色于子路、冉求等人(此二人都是“政事”方面的优异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他的老师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从孔子列举的三个优点看,我们觉得子贡的优点——“达”,似乎更是从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谓“达”就是通达事理,试想一个从政的人如果能够“通达事理”,他就会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而不会为繁琐的细枝末节所迷障,这样的人肯定会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而子路的“果”(果断)、冉求的“艺”(多才多艺),都不过是从政必需之一端,他们同子贡的“达”相比应该说是低了一个档次。正因为子贡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正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还有着卓越的天赋。《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⒅。“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⒆,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展开余文
  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⒇。鲁国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孙武叔的话转告了子贡,但子贡谦逊地说:“譬诸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⒇意思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不得其门而入不得见,何况能寻得其门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诸位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当时鲁国的另一个大臣陈子禽听到子贡的这通解释不以为然,他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⒇”意谓你不过是谦恭罢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 总之,所有这些对子贡的赞誉并非空穴来风,它说明子贡在当时的名声、地位和影响,确实已不在他的老师孔子之下。司马迁作为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孔子得“执”子贡而“益彰”实是不刊之论。试想子贡当年“常相鲁、卫”,出使列国,各国待之以上宾,其地位显赫一时,而且他又有一副伶牙利齿;每到一处在完成使命之后,每每要附带宣讲其老师的一套理论和主张,尽管孔子的那些理论主张有的与时代相李扦格,但看在子贡的面上,总要听一听,这在客观上就推销了孔子。孔子的儒学成为显学,孔于的名声布满天下,实与得“执”于贡这位高足弟子有关。司马迁对此看得很准。

  尽管子贡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与成就,但他在孔子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谦。《论语·公冶长》记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谁更强些)?”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贡对此是深知的,但孔子偏偏向子贡提这样的问题。子贡相当有涵养,他说:“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其实到底子贡与颜回哪个强,世人有目共睹。子贡与颜回比,就政事言,颜回要交白卷;就生存能力言,颜回连生计也几乎维持不下去,《论语》说他“屡空”,看来断炊的事情亦经常发生,而子贡却是“家累千金”;论彰扬其师之美名,颜回更没有子贡那样的巨大能量。至于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凡此种种,不说颜回,即令三干弟子,哪个能与子贡相匹敌、论高低,孔子对子贡这样一个学绩优异、政绩沛然,经商能力卓异的弟子竟以为他不如颜回,这实在令人费解!看来即使聪明若孔子者,也有昧暗不明的时候。史实足以证明,子贡是孔门弟子中之最杰出者。

  端木赐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注:①②⑦⑩《史记·仲尼弟予列传》 ③⑥⑩⑩《论语·公冶长》 ④⑤⒁⒂《论语·先进》 ⑧⑨《论语·颜渊》 ⒀《论语·雍也》⒃《论语.为政》 ⒄《论语·季氏》 ⒅⒆《<史记·仲尼弟予列传>集解》 ⒇⒇⒇《论语·予张》。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论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论语》选读之颜回简介
下一篇:《论语》选读之子路简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