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阅读:1803  2020-02-19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论语》选读之曾子(曾参)简介
宗圣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国,曾姓自此发源。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国灭。太子巫出奔鲁国南武城定居。其后代用“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玄孙即曾子。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

公元前490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孔子托孤

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孔及)子思托付于曾参。

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像似呢?”

公元前475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见《礼记》)

拒入仕途

公元前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

公元前456年(鲁悼公十一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公元前455年曾参五十一岁。鲁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参五十二岁。

公元前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公元前436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

公元前435年(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庄子·让王》篇中记载:“曾子居卫,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说苑·立节》载:“曾子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韩诗外传》说“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

曾子名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君子思不出其位。"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展开全文阅读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二十四孝》)

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曾子居卫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屡而踵决,曳继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庄子》

成语:曾子杀人

“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 。唐玄宗时追封为“ 伯”。中唐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 国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 。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前505~前435年),系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名参,字子兴,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四大圣贤”之一。其主要贡献就是“道传一贯”。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培养了儒家思想重要继承者、传播者子思,子思之后孟柯后来成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一代圣贤,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

唐朝总章元年(668)唐高宗赠其为“太子少保”;元朝至顺元年(1330)元文宗加封其为“成国宗圣公”;明朝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加封其为“宗圣曾子”。

曾子的主要贡献和成就人所共知,其修身养性和做人的风格尤其为后人称道。

曾子16岁时,奉父命至楚,从学于孔子。孔子开始对他的印象是“参也鲁”,即曾参鲁钝。但他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天天进行自我检查,检查自己的为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忠信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学习、牢固掌握了?

曾子22岁时,随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他“敞衣而耕”,常“日不举火”,鲁国的国君听到后,要赠给他“食邑”。他坚决不接受,并对鲁君说:“我听说过,受了人家恩惠的,常常怕人家;给予人家恩惠的,常常在人家面前显露出骄傲来。即使国君你对我不骄傲,我怎么能不畏惧呢?我与其富贵而问心有愧,不如贫贱而心安理得。”孔子听到后,称赞他能坚持气节。曾子向孔子详细请教了冠婚丧祭之礼,聆听了“内修七政,外行三至”的所谓“君王之道”,认真修养了“孝悌忠信”至之德,学业品德大有进益,成为孔门高足。曾子做人的品德为人们所敬仰,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为“孔孟之道”奠定了基础。

曾子24岁时,孔子的高才弟子颜渊病故,曾子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曾子26岁时,孔子把他叫到跟前,向他说:“参啊,我的学说可用一句话贯通。”曾子回答说:“是的”。孔子走后,弟子们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二字即可贯通啊!”

曾子31岁时,父曾皙卒,曾子“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就泣卜沾襟。曾子之妻到集市上去,其子要跟着。其妻对儿子说:“你在家等着,回来我杀猪给你吃。”妻回来后,曾子果真杀猪,妻说:“我本是给孩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子说:“我们不该教育孩子骗人,我们说话不算数,就是教子骗人,这怎么能行呢?”于是就杀了猪给孩子吃,以表示说到做到。

曾子70岁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他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一举一动完全没一点粗暴放肆,而正好适得其中;端正面色,则没有丝毫虚假造作,而完全出乎其然;一言一语,则完全没有粗俗鄙陋,正好顺理成章。这三条我能做到吗?”至死不忘其自身修养。由此可见,曾子已将修身养性作为终生必修课对待,虽然面对死亡,而不忘记“君子之道”的修养,也是其感召后代的重要人格力量所在。

曾子卒后,葬于南武山西玄武山下。后人为怀念曾子为其建造了“宗圣曾祠”。祠庙内宗圣殿门上方有清雍正皇帝御笔“道传一贯”木匾一幅,清乾隆皇帝为其题写了“宗圣曾子赞”御碑一座,教育激励人们不要忘记宗圣曾子不可磨灭的功绩,尤其要认真学习他做人的美好品格。

寂寞的曾子

                        /鲁先圣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山东西部一个很偏远的嘉祥县农村,去搞一项乡村调查。车子在很简易的山间公路上颠簸,我不经意地看着车窗外的山峦和村落。这一带是十分典型的山东丘陵地貌,山都不是很高,都是那种没有峰的蘑菇山,山上都是光秃秃的,只有不知哪年哪月栽的几棵歪歪扭扭的小松树,在苍凉的山坡上站立着,像一个个不动的小人。

突然间,我在路边一个小山村的村头上看见一个小小的牌坊,牌坊上有几个字,刻的是“曾子故里”。我即刻让司机停住了车。我说,这就是宗圣曾子的故里?去看看。司机说,看什么,就一个破院子,一看你就失望了。

我坚持要去。我知道曾子的地位和分量。我很崇尚曾子的学说,我一直就想着找机会到曾子的故里去拜访,没料到就这样碰上了,怎么能错过呢?不然,对曾子真是大不敬了。

这应该是最简陋的牌坊了,如果将其称为牌坊的话。竖着的两根石柱有两米多高,什么雕饰也没有,横着的石条有两米多宽,上面刻着的“曾子故里”四个字也十分蹩脚。我觉得曾子的后人们太寒伧了,太对不起曾子了。如果因为贫穷盖不起华宇庙堂,可以理解。但在这石材满山的山区,几乎都是石匠的曾子后人,立起一座象模象样的牌坊该不是什么难事吧?

看过了牌坊,继续往村里走。我听说过有曾庙,到曾庙里去看看。我问了一个人,那人说在村子的西边。村子很小,几分钟的时间就到了。虽然只有几分钟,但我的心里一直在打鼓,我担心曾庙该不会像牌坊那样简陋吧?
好一座宏伟庄严的建筑!在山之阳,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四周是红色的墙垣,呈长方型,南北距离有二百多米,东西距离有一百多米。院内殿宇齐整,古树参天,布局几乎就是孔庙的翻版,只是型号小了几号。

进了庙内,我的心里安静下来,因为那个寒伧的牌坊带来的担忧顿然远去。这座气派宏大的殿宇,还勉强对得起中国古代四大圣贤之一的宗圣曾子。


展开余文
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基准,分左、中、右三路,共三进院落。大门外是三坊,均是四柱三楹的石质建筑。中坊上书“宗圣庙”,东坊上刻“三省自治”,西坊上镌“一贯心传”,皆是斗大楷书,字迹雄浑苍劲。

目视着这三坊上的刻字,我眼前一亮,这“三省自治”、“一贯心传”,如果再加上“忠孝合一”,后人就真正走近了曾子了。

    曾子名参,是孔子的后进弟子,且以入学较晚,天资鲁钝有别于其他弟子。但是,曾参笨鸟先飞,好学不倦,喜欢独立思考,因而又深为孔子厚爱,从而有了“孔子之学,曾子独得其宗”。正是这一点,才使得他能在孔子之后,将孔子之学传子思,子思又传孟子,孟子把儒学发扬光大。所以,后人说曾子在儒家中是继往开来的人物,毫不为过。从这里说,这庙前坊上的“一贯心传”,是再贴切不过了。

曾子对儒学的最突出贡献,是他的修养和孝道观。

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他强调人应具备宏远坚毅之志,自强不息,死而后已!他又在《解诂》中说:“天下有道,则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士;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做人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屈从、不违心、刚直不阿。

曾子最著名的论断是那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要求每一天都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要多从主观上找原因,不要局限于几个方面,要从多方面找自己的差距。他又说:“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要求不仅要自心向善,还要与人为善。

可以说,把“三省自治”作为进曾子之门的警示之语,亦是神来之笔。

曾子的孝行,被后人列入了《二十四孝》。在我的家乡一带,至今流传着许多曾子孝行的故事。

曾子曾在齐国当了个小官,俸禄很少,但他很高兴,因为离家近,能养父母。父母死后,他到楚国做了大官,但每天北向而泣,因为没有父母可养了。

还有一个《曾子耘瓜》的故事。他耘瓜时不小心耘掉了瓜苗,一声不吭任凭父亲打骂。直到把他打得昏倒在地上,醒来不仅不迁怒于父亲,而是问父亲是否因打自己而伤了身体。即而弹琴唱歌,以向父亲显示自己的身体没有因为挨打而受伤,不让父亲因自己而心疼。

还有一个故事说,母亲死后父亲又找了继母,曾参一夜常起五次“视被之厚薄,枕之高低”。尽管这样,后母仍然对他不好,但他却“仍供养不衰”。

曾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做到了顺从父母,并认为这是对的,那他对国家、对君王、对朋友,也会这样做,这就是忠孝合一。从这个基点出发,国家求忠臣良将,应以孝为第一原则。

检视我们东方文化孝的传统,许许多多的孝行源头,都能追溯到曾子这里,这也是曾子光大完善儒学最突出的成就。
庙内共有三进院落,座落在第二进院落中的大殿即是宗圣殿。殿的制式基本是照搬孔庙,只是规模小些。殿门上方有匾额一块,上书“道传一贯”,是清雍正皇帝的御笔。

进了大殿以后,文史学知识少些的人往往会产生疑问,怎么殿正中坐着曾子,而名气和成就远在他之上的亚圣孟子却跑到这里来陪坐在一侧?另一侧还有大名鼎鼎的孔子的嫡孙,被称为“述圣”的子思子?如果你知道了子思是曾子的学生,而孟子是子思的学生,你就不奇怪了。把孟子放到一侧,已经是高规格了,因为他只是曾子的再传弟子。
宗圣殿前有戟门,只有大祭或帝王驾临才打开,一般人进入只能走两侧角门。殿前的院内有一“宗圣曾子赞碑”,赞辞为清乾隆御笔亲书。在侧院和后院中还有三省堂、寝殿、东西庑,庑内原祀有曾子的一些有名弟子,但现在只是空空的房子了。

位于西跨院内的莱芜侯祠不能不说。这座祠供奉的是曾子的父亲曾皙。曾皙何人?他小孔子六岁,是孔子三十多岁第一次收徒时的弟子。这样,曾皙同儿子曾参父子事实上是

同出孔子门下的师兄弟。曾皙也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前些年的中学课本上曾有一篇文章《论语》之《四子伺坐章》记述的是孔子师徒五人到了鲁国城南的沂河岸上,孔子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自愿。仲由说武备治国,冉有说政治治国,公西华说外交治国,还有一个弟子却说:“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的意思是,他期望出现人民安居乐业,百姓都能悠闲地到河边散步、歌咏、洗澡。孔子对他的观点大加赞赏,认为他才真正理解了自己的主张。这个弟子就是曾皙。

曾皙作为最早就拜孔子为师的人,他跟随孔子多年,对孔子的学说有很深的领悟,而且对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因而他决定让儿子继续拜孔子为师,学习孔子的学说。事实上,正是他的这个决定,才使得孔学得以发扬光大。所以,无论从儒学的角度,还是从成就了曾子的角度,曾皙都功不可没。
我至今很清晰地记得,我那一次去曾庙,从进庙到出来几个小时,就见了一个人,就是那位看庙的老者,连一个游人也没有。一个偌大的建筑群,前前后后几个院落,只有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可以想象那种满眼的荒凉。从进了门,就看到处处是旺长的野草。没有铺砖的地方,野草有齐腰深;铺了砖的过道上,野草也肆无忌惮地从砖缝里钻出来,试图阻止行人的脚步。那位老人说,他只是经常打扫大殿,因为他是曾子的后代,其它的地方,他就没有力气打扫了。我看到,除了大殿以外,其它的建筑基本上都坍塌毁弃了。

曾庙的所在地嘉祥县,距离孔庙的所在地曲阜和孟庙的所在地邹城,只有七十公里,但孔庙和孟庙却是另一番景象了。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论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论语》选读之子路简介
下一篇:张孔孙,字梦符,其先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