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600  2020-04-07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赏析艺术之美,抓住手法语言——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指导
 赏析散文手法美和语言美一直是高考散文考查的重点之一。经过一轮复习,考生已初步建立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掌握了答题的两个环节:指出所用的手法,分析表达效果。但在实际做题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判断不准、切入不全、不会分析表达效果等问题。因此,二轮复习一方面要继续强化记忆有关表达技巧的知识清单,另一方面要在审题答题的各个环节上加强训练,以期实实在在地提高赏析水平。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杏花村访酒

      梁 衡

      ①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②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③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

      ④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有“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现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⑤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⑥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1.文章第④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浅淡的黄色”“一阵清香”“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从视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受角度描写,细腻生动。(2)如“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运用通感,以视觉来描写嗅觉,写出了汾酒的清香四溢。(3)如“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通过人们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4)如“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运用联想,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将“竹叶青”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可知可感。(5)如“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运用比拟,化无形为有形,写出酒的清香无处不在。(写出三处即可)

      2.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化用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增强了本文的文学色彩。(2)与前文“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相照应,形成递进,深化了文章主题。(3)强调除了酒以外,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时,西河的名气,好大好大,大得不要说听,就是现在想一想也是不可想象。

      青弋江以传世的清纯,恰似一匹锦缎,在皖南青葱的大地,漫游成一派卵石铺底、蝶花簇拥、流云翔鱼、蒹葭苍苍的诗经意象。

      西河,正是这匹锦缎被风绾扣的一个标点。

      青弋江流过西河,一位美人已然完成从少女到成熟的蝶变。上游的排筏,推拥着茶叶、石斛、笋衣、皮毛,一声欸乃,从黄山脚下,遥迢而来,汇集西河;下游的火轮,满载着洋布、洋火、洋油、食盐,几声突突,从长江口岸,破浪而上,泊聚西河。西河,以一副经世的俗套、老到与襟怀,上下兼顾,左右逢源。山里江外,易货换物;火轮排筏,各得其所。而最得便宜的,就是这占尽地利的西河。凭借一道渡口以及拾阶而上的码头,聚拢天下商贾,任他们在这里攫名取利,由他们在这里尽享温柔,最后使他们直把西河当故乡……


展开全文阅读
      这就是西河之渡!

      想当年,精明而勤苦的徽州商人,穿峡谷,过险滩,行至西河,初见渡口,是多么的兴奋难抑啊!站在高高的河堤,在初春的煦风中,他们看到了什么呢?江流涌浪,河阔水深,排筏接龙,火轮争先,商贾竞市,游贩穿梭,画舫隐现……他们初见渡口的兴奋,此刻已化作万丈豪情在胸中涌动。他们决定留下来,把根扎下来,而且他们不愿跨过河堤——河堤的那边,看不见舟楫的梦想,赢不了渡口的先机。他们用目光勘测河堤,他们用脚步丈量河堤。他们用包袱里所有的金银,换取了远在河堤那边当地土著的首肯与崇拜。他们用竹竿与卵石标示出土地的界线,他们开始在这渡口之畔的河堤上,开挖出第一道地槽,安稳了第一块石基,他们要在这河堤之上,把敢为天下先的徽商种子再次种下!

      便有了这被六百年日月星光洗濯的西河老街。

      老街的房舍、门槛都在街道之下。有的,大约要跨下三五步;还有好些,雕砖门楣也深深跌入街面以下。这都是六百年来,徽商与大自然对峙共生的杰作啊!从黄山绝壑一路奔泻而下的青弋江,每到五六月的汛期,总是雷雨倾盆,山洪暴发。这是温顺的青弋江内心深处激情的演绎与释放,这是一条发源于高山之河与生俱来的雄伟气质。河床,因之而年复一年地淤升;河堤,因之而年复一年地抬高。河堤上的门槛,也就因之而一年一年一寸一寸地被低下去。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徽商,这个被冠之野骆驼品性的一群,他们的心性,又岂是随便就会屈让的。结果,人与自然的对峙,人与时间的较量,徽商逐梦西河古渡的艰辛与荣耀,跨越六百年漫漫时空,以实景的形式,在这初春脉动的光影里,舒缓节奏,娓娓道来,渐次回放……(选自罗光成《西河之渡》,有删改)

      3.西河的兴盛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铺陈、对偶语句;句式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音韵和谐。②用词上质朴与典雅交融,显得洗练而不落俗套。③精选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突出西河商旅繁盛的情形。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两次描写“青弋江”,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者着眼于青弋江诗性而古老、清纯而灵动的平日风光图,语言优美而富有画面感;后者落笔于青弋江倔强而雄伟、激情而凶险的江河汛期图,语言雄浑而满蕴感慨,使得作品意境优美,摇曳多姿。②前者渲染“秀”,后者突出“雄”,前后形成鲜明的反差,从侧面映衬出生活于这方水土的徽商的执着与坚韧。③前后自然景物的描摹,将景与人有机相连,使作品走向纵深,更好地表达散文的主题。

      诊断内容 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请打“×”,无问题请打“√”)

      技巧知识 是否能辨析“表达特色”“艺术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概念术语? 

       是否构建起表达技巧的知识网络? 

      审题 是否能把握赏析题的审题要点? 

      文本阅读 是否清楚赏析题的带题阅读该如何读? 

      答题 是否了解答赏析题的两个主要要求? 

       是否把握了判断与分析的要点? 

      总体印象

      审、读、答,精准突破

      1.常见提问方式

      (1)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2)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修辞特色)。

      (3)最后一段富有特色,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4)这三段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说△明△其效果。

      (5)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对比)的手法表现×××,试作说△明△。

      (6)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7)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段文字。

      (8)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9)这几段文字是如何塑造××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2.审题要点

      (1)答题要求:凡有“赏析”“分析””“如何写”“说明”等字样的,均要用完整的步骤来回答,即指明手法+具体分析+点明效果。

      (2)赏析角度:凡有“表达特色”“精妙之处”“如何写”等字样的,均要求多向赏析,即可以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多角度切入赏析;题干中如有“修辞特色”“描写”“语言”“表达方式”“人称”“结构”“对比”等字样,均要求定向赏析,即只能从题干规定的角度赏析,不能从其他角度切入。

      (3)赏析范围。明确要求赏析文字的范围,它往往暗示赏析的方向或角度。“画线句子”,一般优先从修辞方法、描写等手法切入;大的段落可以考虑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全文范围,优先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切入。

      (4)赏析提示。如题干中有“请结合上下文”的提示文字,千万不要认为它可有可无,它多半暗示结构方面(如照应等)或较特殊的手法(如反衬、联想等)。

      1.定点精读为主

      赏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局部画线文字。从答题需要出发,我们应该进行定点精读。

      所谓定点精读,就是针对题干给定的文字进行字斟句酌的精细化阅读。定点精读需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一是要确定描写对象和特点,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还是事物描写,不同的描写对象,其特点是有差异的,弄清这一点尤为重要,对象及特点决定着答题的方向;二是要关注句子的表达技巧;三是要体悟句子表达的情感。

      2.适当延展阅读为辅

      所谓适当延展阅读,就是通过阅读给定句子的前后句,甚至前后段,加深对画线句段理解的阅读。因为有些手法不能仅着眼于某一句或者某一段,而是要结合其前后的信息,才可以更准确地判定。比如烘托、对比、侧面描写等手法,仅从所给句子或段落入手很难把握准确,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分析。

      1.判断手法和语言特点要准确、全面

      (1)从技巧知识层面看,要准确掌握四个层面技巧特征

      ①修辞方法,除《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外,还要掌握诸如通感、双关、顶真等特殊的修辞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只要从修辞方法方面作答,都有多种修辞方法的兼用问题,必须一一辨别出来。


展开余文
      ②景物描写方法,包括描写景物的两个角度:一是观察角度,是由远及近还是由高到低等;二是感官角度,是视觉、听觉结合还是有味觉、触觉等。描写景物的方法,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等;运用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如比拟、排比及对比、衬托、想象等。

      ③刻画形象方法,尤其是具有动态感强的表现方法,如肖像描写中的神情描写,语言描写中的习惯性语言,动作描写中的举手投足,心理描写中的内心独白,环境描写中的细节、镜头等。

      ④语言艺术特点,主要包括用词之美(精心使用动词、形容词、叠字及化用古语或成语等)、句式之美(长短句、整散句等)、风格之美(通俗活泼、含蓄典雅等)。

      (2)从答题实践角度看,要坚持多向赏析

      散文艺术赏析题绝大多数为多向(多角度或自由)角度赏析。这里,就有个多向赏析的方向优先问题,这也是多数考生最为困惑的地方。一般而言,要先确定先后,再先熟后生:

      ①确定先后

      a.五种角度的常见排序。艺术技巧的切入角度总共有五个: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它们常见的切入顺序为: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语言→结构。

      b.看题干。有的题干给出了大致的方向,如要求赏析语言或修辞方法,这样,则可以在其内部分出再小的角度。如语言,可从用词、句式、修辞、风格四个小角度,修辞方法则可从手法的综合使用角度考虑具体的修辞方法。题干中如出现“结合上下文”等词语,则暗示要考虑结构问题,或其他特殊的手法。如果题干要求是宽泛的,则要视文字而定。

      c.看文字。一看文字的多寡。如是全文,则切入的顺序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特色→修辞方法。如是局部文字,如是一两句话的,则切入的顺序为: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语言。如果文字再多些,接着考虑“表达方式”。一般而言,文字越多,切入鉴赏的角度越多。二看文字的内容。如是景物描写,则优先从描写技巧切入,如描写角度与技巧,其次是修辞方法,再次是语言;如是人物描写,则优先从写人手法切入,如正面描写(肖神动心语)与侧面描写。如果兼而有之,则可分成两个方面依次考虑。三看表达方式。如果内容全是描写,则按描写的角度切入;如果是叙事,则要另外考虑叙述的人称甚至方式;如果是抒情与议论,则要考虑抒情与议论方式问题。如果文字很长,又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则要考虑谁为主谁为次的综合运用问题。四看文字的位置。如是首或尾,则另外加上“结构技巧”。

      ②先熟后生

      确定了赏析角度,下一步就是准确判断技巧的问题。判断的原则是先熟后生,而得高分的关键在于“陌生”技巧的判断,几乎每道题都有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技巧。所谓“陌生”,也不是多么陌生的技巧,只是彼时想不起来而已。那么,如何判断准这个“陌生”的技巧呢?

      a.对常见技巧进行精准理解、熟练判断。如虚实结合技巧,不能仅理解为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它还有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的意思(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再如场面描写,或者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问题,这些看似“陌生”的技巧,如果平时多训练些,遇到时自然就不会陌生了。

      b.把握需要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的技巧。这些技巧主要有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对比、抑扬、点面结合等。

      c.全面掌握关于描写与语言的所有技巧。对描写技巧及语言的赏析,是最主要的考查目标,必须对描写的所有知识有个全面排查与系统梳理;对语言艺术中的音韵、构图与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的技巧因素,用词中的炼字、语体与辞藻方面都不可忽视。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的青山绿水在哪儿?我想,答案是:在有禁忌的地方。换言之,在信仰之乡。

      西双版纳,乃中国热带雨林最完整、面积最大之地。为什么呢?并非偏僻荒凉,而是因为这儿的居民有个共同的图腾——神林。视树为衣食父母,为感恩示敬,将大片地势好、近水源的森林供为“神林”,在那儿,连花草禽兽也被视为精灵,不得侵扰。那里要求寂静与安详,不允许伐木、狩猎、开垦,不允许喧闹、泄秽、有猥亵之语,甚至不允许捡拾枯枝落果。整个西双版纳,那样的地方有600余处,近_10万公顷,珍稀植物和药用植物_200_余种。中国最大的植物种子和基因库,寂静如初,仓储完好,靠的是“门神”,是“闲人免入”和“肃静”的牌子,是精神防护罩和铁布衫。不仅西双版纳,“神林”在滇桂川黔等其他部族也盛行,彝族、白族、水族、瑶族……皆奉树为神,虔敬有加。

      (节选自王开岭《那些美丽的禁忌》,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森林保存的面积之大、植物之多,说明少数民族对树神的崇拜,保护成果显著。②用比喻的手法,把“闲人免入”和“肃静”的牌子比作精神防护罩和铁布衫,体现出“禁忌”与“美丽”之间的因果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阳光下雕刻着面前的巨石。后来,这块巨石变成了一头威严的石狮子,那个石匠反剪着双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打满水泡的嘴里咳出一团污血,倒在了石狮子的脚下。

      日光也许穿越了千年,保持着同当年一样的温度。我看着石狮子,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石屑在石匠粗糙的手下像岁月一样飞扬、沉落,终化于寂灭。石匠是一个沉默的人,我想,因为凿斧是他唯一的语言。他的眼睛很大,却经常眯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着石头的造型、布局与线条。他双手的虎口由于不间断的摩擦和冲击而迸开了一道道血口,但他感觉不到疼痛。那些血珠和他的汗水一起融入了面前的巨石,而让那块沉默的石头获得了灵性。石匠就这样凿着寂寥而漫长的时光,生命在幽微的刻痕里变得瘦削、单薄而憔悴。他想象着石狮子的样子,而完全忘掉了自己的样子。他要为战死沙场的将军雕刻一头石狮子。

      他要为这头石狮子献出毕生所学,用他的血和生命滋养艺术和精神,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

      一千年后,石狮子高踞于我的面前,佐证着我的猜测。不仅如此,它随时准备冲跃的姿态还告诉我,石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

      我站起来,走到石狮子跟前,抚摩着它滚烫的身躯。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它看着我,穿过千年的风雨说:“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我点点头:“我懂。”

      石狮子微笑了,它微笑的样子竟然如此亲切,就像一个脸膛黝黑的石匠,在阳光中绽开密密麻麻的皱纹。一千年前他忘记了微笑,而在一千年后,他微笑着递给我一只凿斧和一把雕刀。我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在我远离石狮子的时候,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

      (选自胡炎《石狮子》,原载《大观东京文学》,有删改)

      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想象,虚拟了一场富有意味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出石匠为石狮子安放了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借石狮子实现了人生价值。

      ②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我”与石狮子以及“他(石匠)”的心灵沟通和精神交流,表现了“我”的感悟。(或:表现了石狮子与石匠对“我”的精神影响)

      ③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石狮子对石匠价值的肯定;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石狮子的温度与日光的比较,突出表现了石狮子灵魂的热度。

      2.分析表达效果具体、实在

      (1)必须与内容相结合。只用一些“生动形象”一类的套话,分析表达效果定会空泛,所以一定要结合内容分析,坚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要记住一点: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抒的情、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2)必须与语言相结合。作答时,要从画线部分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这样做,可以避免术语堆砌、内容空泛。

      另外,有时与文章结构结合,分析其结构效果。当然,这要根据其位置特点而定。

      这里,重点谈谈如何与内容结合问题。如何结合呢?最主要的一点是从画线部分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语(有时核心信息、关键词语不在画线文字中,而是在它的上文或下文),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这样做,可以使具体材料与观点水乳交融。如下面一题:

      请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展开余文
      对这道题,有考生这样赏析:

      动作、神态描写,说明水牛是泅渡的高手,而“我们”与水牛相处分外愉快。

      这样的答案过于简略,虽然多少体现了赏析的“要素”,但是解读尚未到位,且缺少具体的分析内容和相关佐证。

      下面是来自考生的满分答案:

      “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牛熟识水性,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模样,表达了作者对水牛的怀念;“快捷”“用力划动四肢”“得意”等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一幅水牛游泳图,极富表现力,很能感染读者;“跟着水牛学游泳”,通过“我们”的动作描写,表现水牛与人相处融洽的景象,一幅牛铃叮当的农村田野图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在这个答案中,考生抓住了文中关键性的词句并引述于分析过程中,边引述边分析,具体描述与概括分析自然融合。这样的赏析,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选自莫言《朗读与呐喊》,有删改)

      3.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②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③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④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类题再练,即时巩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后来,经过不断的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②春季,乌桕树并不显眼,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③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④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

      ⑤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节选自乐祥涛《乡愁是棵乌桕树》,有删改)

      1.请赏析文章第④段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写乌桕树孕育了木籽的成熟,表现出乌桕树温情的生命传承。(2)运用比喻手法,将木籽比作繁星,生动地表现了木籽数量多、银光闪闪的特点。(3)引用元代诗人黄镇成的诗句,既表现出此时的乌桕树与早梅相似,又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4)作者展现出收获时节乌桕树繁华落尽后依然美丽的一面,体现了对乌桕树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它并没有什么奇峰或巨瀑,也没有多少古寺与胜迹,可是,它的那一片绿色已足使我感到这是仙人所应住的地方了。到处都是绿,而且都是像嫩柳那么淡,竹叶那么亮,蕉叶那么润,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地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去似的。这个绿色会像音乐似的,涤清心中的万虑,山中有水,有茶,还有酒。早晚,即使在暑天,也须穿起毛衣。我想,在这里住一夏天,必能写出一部十万到二十万的小说。(节选自老舍《住的梦》,有删改)

      2.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指出青城山没有什么奇峰巨瀑,也少有古寺胜迹,接着笔锋一转,写青城山的“绿”带给人的奇妙感觉,表达了作者对青城山的“绿”的喜爱与赞美。②运用排比的手法,连用三个“那么”,描写细腻生动,强调了青城山的“绿”具有“淡”“亮”“润”的特点,带给读者奇妙的视觉感受。③运用通感的手法,由青城山的“绿”联想到音乐,化视觉为听觉,形象地写出了青城山的“绿”对心灵的净化,丰富了文章的审美趣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消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节选自迟子建《野草的呼吸》,有删改)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细若游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柔弱的样子;②“飞”字用鸟虫类的动作比拟草的生长,充满动态感,写出了野草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③表达了作者发现野草时的惊讶和对野草顽强坚韧精神的敬佩与赞扬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塔下人家

      沈 念

      和那个阳光般的男孩相见时,抬头就是被雨淋湿的古塔。那是一片老城区,黑色的、赭色的屋脊,高低交错,如波浪翻滚,把一块块光投射到远处的天幕、山峦、岛屿、湖泊。塔就站在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波浪”之上,瘦削的身体,穿一身褶皱青衣,脸色永远白皙。

      “塔,记录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我和男孩说起25年前的记忆。成长于乡野之地的少年,14岁离家,尚未脱去稚气,求学而来,懵懂无知地“探”进这座城市。那时候,我乘坐的大客车要搭上轮渡才能抵达城市。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我在车上伸长脖子,也看不清城市的面目,只能眺望车窗外一湖阔朗的水波。在我“渡”到这座城市的漫长分秒中,屹立水边的塔,若隐若现。

      那时的老城区是衰颓、晦旧的,房屋、水电路等各类基础设施苟延残喘、灰头土脸,塔下人家的生活也多艰涩愁郁。过去多少年,远近渔民打鱼上岸,就在附近交易,鱼巷子久而久之闻名遐迩,是与塔一步之遥的水上集市。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城市的上空,湖里的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塔整天看着巷子里的“人间烟火”,喜笑怒哀的人们从这里走过,又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轨道上。

      在水的波光浪影中,塔把时间创造的变化藏进了城市的身体里。水在西边老城区划下一道边界,城市不断地往东走,越走越远,日新月异,人们的目光追随着这种“新”,只有老街如故。男孩的家至今都没从老城区搬走,有些老街坊离开后会常回来看看,不知从哪一天起,老街巷也悄然变化。那些曾经一成不变的店面——刻字厂、打鱼佬特色鱼馆、江清侠中西结合门诊、好帮手清洁用品批发、牙科诊所、兴旺布行……屋瓦上叠积的尘灰,茂盛的茅草,走出人们习以为常的“看见”里,替换的是整修之后朴素洁净的新气象。细心的人发现,七拐八弯的老街路面铺了柏油,填平了积水的空洼;路灯擦亮了这里的夜晚,暗夜行走变得暖意丛生;社区服务延伸到街巷每个角落,塔下人家多了欢声。这些变化跟着时间前行,这些变化来自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美好共享。男孩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会穿过挨挤的房屋中的窄路,走到湖边看水,也抬头回望几年前整饬过的塔。那一刻,男孩似乎能猜到这座实心塔里浮动着的欢喜心思。(有删改)

      4.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

      (1)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城市的上空,湖里的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把轮渡现场车辆拥挤的情形写得格外生动传神,用词新奇,令人耳目一新。

      (2)运用叠词“丝丝缕缕”“湿漉漉”,强调了鱼巷子独特的水边集市的气息和景象。

      5.作者因老街巷悄然变化的欣喜之情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将老街巷里的店面一一罗列,不厌其烦,透露出变化是全面又丰富的;②运用拟人手法,将老街巷店面、路灯等人格化,使新变化、新气象显得活泼有趣;③短句为主,间以整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流露出欢快的情绪,富有抒情意味。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赏析艺术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探究主旨意蕴,多角度、深挖掘——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指导
下一篇:分析谋篇布局,紧扣特点作用——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指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