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现代文阅读
阅读:388 2020-04-10
标签:
现代文阅读
霍去病墓读石 韩若春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告别了空降兵头上那广阔的蓝天,我的着陆点选在了西汉青年将军霍去病的墓前,成了一位半路出家的守陵人。工作和爱好,使我时常徘徊于墓上和墓周的石头之间,端详着形体各异,纵横爬站的岩石,不放过每一凿钎痕,每一处字迹,反复的审读和考问:你从哪里来?来此做什么?尤其是在月上东山,夜深人静之时,这叩问,有时连自己也分不清,是在问石头呢?还是在问自身。
据有关史志记载,霍去病墓上的石头,是隆冬铺冰道从附近的南山中运来的。质地为“麻石”,学名叫火成岩,比较耐风化。当年,霍去病率军平叛匈奴,在祁连山一带屡战屡胜,战果最为辉煌。但霍去病英年早逝,生前汉武帝要为他修造府第,他曾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而拒绝,在他死后,汉武帝满怀痛惜之情,亲示要为他修造一座大墓,送葬时“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仪式非常隆重。堆竖在墓上的岩石, 当是摹仿祁连山形状的。
霍去病墓建成后,剩下的石料,初看无用,其实不然。太史公最先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说它是“旌.功.表.勋.”的。当初,中规中矩的石头,全都派上了用场,被埋入墓坑中;稍有一个平面的,被刻上官署之名如“左司空”或“平原乐陵”之类的题石,成为职官和军吏们到此督工的见证,从而身价不菲; 还有的石头,虽然不能入墓或作为题记石,但有棱有角,于是就堆诸墓上,充当象征祁连山的峰石;最后,
就剩下了既不方正,也无棱角的顽石,派不上用场只好把它们随便扔到墓上了事。可是寒来暑往,不甘寂寞的匠师们,却把像马的石头赋予马的腾跃,如虎的赐给它虎的气势,近鱼似龟的升华成浮游的精灵,形同猪牛的灌注以伏卧反刍的生命。当你接近它们时,似乎就能听到蠢蠢欲动的喘息和扑食嚼草的声音。雕塑风格大气磅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西汉武帝王朝强盛的国力,显示了我们民族当时征服外部世界的坚强信心,“马踏匈奴”石雕,就是其中一件扛鼎之作。
几千年来,它们僻处一隅,被弃置在荒草丛中,任凭风刮霜浸,雨剥雪蚀。到了本世纪 60 年代,才被陈列于墓侧,接受世人的注目和礼赞。历史的光阴与机遇,和这些石头们开了一个偌大的玩笑,把它们原有的价值位次,进行了重新的排列:看似无用的,成了国之瑰宝,供芸芸众生瞻仰膜拜,吸引着学者研究探讨;而重用的,却难见天日,默默无闻于地下,尚不知要沉睡至何年何月。作为一个守陵人,朝夕与石头为伴,今天才算解读了它们曾经有过的酸辛苦辣,因为考古的书页的确太厚重,太深沉,需要借助于有力的杠杆才能翻动,才有机会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探索和艺术的观照,从而撷取前所未有的信息。
与石为伍的工作是平淡的,但这平淡中亦有充实,亦有安详。我不是因为它们拥有今天的辉煌才对它们百般地呵护。它们走过了漫长的、不为人知的岁月。它们不为无用弃置而自卑;也不为现今的风光而忘形。它们始终耸立在霍去病墓旁,那流动变化的线条,和厚重有力的团块间,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风尚,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民族气节,必将传扬万代,永寿无疆。
【注】作者为茂陵博物馆工作人员。
(文章有删改)
10.文章第二段有关史志记载霍去病的内容,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析。(4 分)
11.太史公说墓上的石头是“旌功表勋”的,你怎么理解这四个字?(4 分)
1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6 分)
13.文章标题为“霍去病墓读石”,作者读出了什么?(6 分)
答案:
10.①承接上文,初步回答了霍去病墓上和墓周的石头“从哪里来?来此做什么?”的问题;②为下文进一步解读石头的来源和含义做铺垫。
11.这些石头,有的堆诸墓上,充当象征祁连山的峰石,是为了表彰霍去病在祁连山一带平叛匈奴屡建战功;有的被雕塑成风格大气磅礴的各色动物,赞扬了霍去病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民族气节。
12.①运用排比,写出了匠师们施展自身的雕刻技艺,表达对霍去病的崇敬之心;②运用了比拟,写出了霍去病墓周围各色动物石雕栩栩如生的姿态,展现了西汉武帝王朝强盛的国力;③运用了想象,显示了以霍去病为代表的西汉人民征服外部世界的坚强信心。
13.①霍去病墓的石头,是从附近的南山中运来的;建造形似祁连山的墓是为了表彰霍去病平叛匈奴的功绩。②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看似无用的墓上之石,成了国之瑰宝,供芸芸众生瞻仰膜拜;而重用的墓中之石,却难见天日,默默无闻于地下。③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风尚,和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民族气节。
标签:
现代文阅读
霍去病墓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德政字士贞渤海售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
上欧阳内翰第二书【注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