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1347  2020-05-22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0年高考作文疫情素材:人与自然(文明、文化反思与语言的温度)
 疫情当前,怎么火了一句唐诗?

      试想一下,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看了多少诸如“今年上门,明年上坟”、“拜年就是害人,聚餐就是找死”、“带病回村,不孝子孙”这类口号标语,出现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如何不让人心旌摇荡,如何能不火?  

      这并不是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一定比“武汉加油”高级,后者的简洁明快、易背好懂,可以在短时间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  

      只是一句唐诗,让不少人在铺天盖地的所谓“硬核”的口号中,看到了一种文明感。这种文明感,在乎语言的体面、情感的深刻、行为的得体;这种文明感,又恰是疫情发展到当下,急需强调之事。诗终究是诗,标语也终究是标语,只是背后的思维模式与文明感,更发人深省。这种文明感,是对法治的信仰,与同胞的共情,对个体权利的尊重。

      文明是精致的,不能在防疫的旗号下,对复杂的社会活动以“一刀切”的办法粗糙应付。文明就有它的体面。就像在刻不容缓的援助中,并不妨碍写上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事态紧急,但善意、体谅、同情也不是就无处安放了。(光明网)

      角度一让文化之树常青,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一湾新月月如钩!朦胧往事现心头!那年武汉码头别,不知伊人在何方?山一程!水一程!此地空余黄鹤楼!今夕武汉显疫情,但愿人长久!千里送祝福!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领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感情和智慧,给与大疫抗争中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无论是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还是那些对传统中华诗文的运用都给我们带来如何传承、发扬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诸多思考。

      角度二文化,幸福生活的精神滋养,不能丢了文化这个“魂”。 我们本民族的语言中蕴含着很多的感情和智慧,语言本身也有很多特点,如“典雅”“轻灵”“通俗”“洒脱”等,既文辞优美,又蕴含哲理,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高中生学习了很多中国古典诗文,应该具备一定的审视和评价。从标语口号等出发思考文化宣传的积极意义,领会现实中的民族语言的活力,从而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力。

      角度三文化是最好的基因,让经典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唯不忘语言之本,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实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文化发展之路。语言瑰宝,你我守之。《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而语言,是中华文化的源。唯有无问西东,坚守语言之根,方可以传承。守护传统语言,就得面要我们都更注重诗词的传承,去穿越唐风宋雨,去与古仁人们把酒赏月。其次,还需将之运用到现实上来,就像我们的绕月卫星“嫦娥”,发射中心“酒泉”,他们的名字中寄托着我们对宇宙的向往,也蕴涵着语言的美。

      角度四传统文化“上新”,才能更“上心”,在触摸传统中延续文脉。其实,中国人一直都在寻找如何在现在这个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去发扬我们民族语言的方法。不仅仅是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古文,同时也制作着诸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充满中华文化气息的节目来让众多平民百姓一览古代中国语言的美妙。在这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我们的国家正在试图塑造一片充满古代传统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取其精华,去之糟粕,我们的企业在不断创新中开始将那些充满中华文化的东西融合进来,如华为注册了整本《山海经》,“鸿蒙”、“朱雀”等充满古文化气息的词表现出华为手机技术的高超和精妙。承先民之言,扬民族之风。让我们传承古人的语言,并将其运用于这个时代,让其焕发新生。

      角度五寻找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是最好的传承。本该半举屠苏,醉写桃符;怎奈病毒桀桀,疫情笼罩。然,正是此次大疫抗争,涌现出了许多蕴含人们感情和智慧的标题与祝福语,在引发关注热议的同时,更引发了我们对传承发扬民族语言的思考。民族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历史沉淀的生命自觉,它是中华民族的传承基因,深陷于华夏灵魂深处,团聚着无数华人的心灵。周有光讲到:“语言使人有别于禽兽”。人们运用语言表达交流、记忆历史、传承文化,唯有语言才能宣告生命曾经存在。因此,我们应善用妙用汉语。酌古御今,人们对语言的敬畏心正在消减,媒体和群众为博眼球不惜滥用汉语,更有甚者篡改成语,令无数前人心血付之东流。因此,对汉语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才能让我们在传承运用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朱光潜先生说:“这世间让人最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莫让最美的汉语遗失,让我们手牵手,传承中国话,大光中文化。

      守正创新,发扬民族语言

      先贤有言:“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翻涌的时代大潮中,民族语言是让中华民族保有自身文化底色之源;在与疫情的鏖战中,民族语言是我们抗疫动力之根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诚然,民族语言是先人遗赠的宝贵财富,吸纳应用之,对现代社会文明的构建与发展大有裨益。然而,正如梁任公之告诫:“变者天下之公理者。”民族语言不可仅囿于传统框架,而应适宜时代发展,发挥当代价值。传承民族语言,应令其贴近生活,切勿束之高阁。让传统文化在与当代人的相融相拥中迸发新的色彩。由此观之,民族语言的传承也应在亲民轨道上运行,以焕发时代生机。发扬民族语言,应在与外界的交流互通中实现。正如歌德所言:“艺术属于全人类,在它面前,民族的障碍消失了”。中华民族语言的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向世界讲好中国民族语言的故事,才能让其更好地聆听中国声音。

      执语言之灯,驱瘟疫之暗


展开全文阅读
      危难当前,这一句句格调高雅,意韵深远的标语,道出了人们心底的美好祝愿。

      挪威作家易卜生曾言:“社会是一艘大船,每个人都是掌舵手”。我想,若是这次疫情的伤痛非得化成一种力量,那么便在腐烂之处生出清润之花,而在黑暗之夜长出洞彻之眼。让我们每位掌舵手都重新审视自己的语言,以让这个社会重新生发出深度,厚度与内省,并给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注入强有力的精神力量。重霾之外,终有阳光灿然。疫情的抵抗不仅仅依靠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奋战,更仰仗于每个人的心灵力量。而通过语言,我们便能将这种力量浸润世间。天之大,愿语言之花能扎根于芸芸众生之心田。赋予每一种平凡以尊严。

      用民族语言,谱中国华章

      运用民族语言,我们应当以展现民族风貌为目的。疫情当前,无论是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还是那些对传统中华诗文的运用,都富含民族特色,展现出中华民族面对疫情的决心和毅力。正是这些小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为世界展现出了中国的民族风貌,描绘出中国自信的面庞。所以,运用民族语言,必须具有民族特色。

      不论是在疫情当前还是疫情之后,只要运用民族语,定要展现民族风貌,让我们一起谱写中国华章。

      语言瑰宝,你我守之

      语言瑰宝,给予民族自信,妙哉我泱泱中华青松巍峨,久哉我泱泱中华源远流长。看我泱泱华夏语言,古老而深沉。她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豪情万里,也有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的万种柔情。那汉字中蕴藏的中华雄风,那诗词中镌刻的缕缕悲欢,都随着时光雪濯冰,却不曾褪色,越深越坚。中华语言就像一朵幽兰,香远益清,给予中国人以清香,以及不可言语的自信。

      然而,近些年,随着网络词语的出现,优美的文字已消失于人们的眼前。当人们看到美景时,想到的不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后天一色”,而是:“啊!真美!”当人们历经挫折,不是用一些恬淡的词语来安慰自己,反而用:“神马都是浮云”来看淡一切。民风民俗在电子屏下消逝,诗词曲赋在手机的冲击下远去,是传统文化的流放还是内涵的不足?我们需要深思,也必须反思。

      诗之传承,有你有我

      诗歌具有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大诗人文豪笔下的熠熠生辉,词宗笔下的儿女情长,更是国人于日常中抒情的不二之选。也许我也会想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的自然融合。“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人生感悟。如若说子如不说能意想诗之情节浓贯历史长河,光阴岁月,朝代更迭,而诗歌却位于洪流,犹豫灯塔,指引人们不懈前行。诗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所形成的独特之举,遥想生活之中各式各样的离愁别绪,赋予诗化有意境的改变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放,或者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洒脱,也可能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种种离情皆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而我们更应发挥诗人的雅兴,用诗的方式释放心中复杂的情绪。以此诗常用生活,传承自然生息。

      与时偕行,其道光明。诗之传承发展是离不开时代的发展,与时同行必不可缺。愿我们虽榻居于屋,仍有诗心诗情,在这浩荡的传承下,你我偕手同行。

      传承与创新并车,助推民族语言

      张载曾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贤学,为万世开太平”。民族语言,贵在传承。从孩堤时期,还尚在呀呀学语的我们就已在父母的陪伴下诵读《唐诗三百道》;而等到我们步入学堂,日渐成长时,便更发觉到诗词背诵量的增大与古文篇幅的增长。这些无一不体现了长辈、老师甚至是国家对传承民族语言的重视。而日本援华物资中“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等中华诗句的标语也说明不仅是中国,世界也同样重视对民族语言的传承。倘若不是一代又一代人将其传承,我们又怎么能有机会在抗疫艰险之时抒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意志,感叹日本友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真挚善意呢?

      然而,倘若只是因循守旧,原封不动地将民族语言照搬过来,那么民族语言最终也会因为晦涩难懂,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而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唯有创新,将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中,才能与时俱进,得以发扬。从《经典咏流传》的歌唱的形式演绎古典诗词,再到抗疫之际网友借用经典诗词传达对武汉的祝愿,都展现了创新运用民族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走近人民群众,传承与创新并车,助推民族语言的发扬,让其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永不暗淡。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

      汉语自古特有兼古并新,兼雅并俗的能力,如数百年前的元曲艺术,吸收唐宋以来士文化——诗词中的格律等“雅元素”进行“俗文化”表达,创造出了如《拜月亭》“这一对绣鞋儿分不得帮和底,稠紧紧软黏黏带着淤泥”,《窦娥冤》“莫不是八字里载了一世愁,谁似我无尽头”此类通俗易懂,却生动形象,情感哲理皆至深的曲句。文化创新源于实践,而人民大众便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质朴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但是文化的教化使命又要求文化应“雅”,于是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语言化便自然而然呈现出了雅俗并举的特征。这是文化创新的自然渠道,也是理应固守的规律,即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正如防疫标语,群众语言的运用以及为人民生命健康着想的目的,有如元曲语言艺术取材于人民生活,服务于人民的娱乐活动。

      但是可能有人会说了,任由人民主导语言文化发展,会不会让语言发展方向失控?毕竟目前网终语言的风靡,外来文化的遍行,已经让我们的民族言大变样。语言有其自有的筛选力与稳定性,网络语言虽来势汹汹,但大多不过县昙花一现。当年火爆的“蓝瘦香菇”现已鲜有人挂在嘴边,那些能长存的词向自然能被民族语变消化,成为民族语言创新的动力。如“菩萨”一词,放在佛教刚传入的汉朝,恐怕也像“空调”“沙发”一样带着洋味儿,与我们的民族语言存在隔阂。但是当佛教文化被中国这化吸收消化千年,“菩萨”一词也拥有了浓厚的中国味,成为了我们民族语言中真正的一分子。也同样对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民族语言的发展与扬弃,也同样是人民的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心不死,语言永传

      这是最黯淡无光的一个春节,冠状病毒恣虐于神州大地,人心惶惶;这是最热血高昂的一个春节,炎黄子孙守望相助,高歌一曲无畏的家园无疆。

      在大疫之时,运用传统中华诗文编写而成的标语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给予了人们无限希望之感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意思是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将中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国人民连接在一起,病毒无国界,这场疫情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灾难,由全世界人民一齐抵抗。

      我战疫标语中传统中华诗运用提醒了我们,中华诗文不是纸上冷冰冰的文字,它可以是远航中的灯塔,在黑暗中带给我们光明与慰藉;也可以是寒冬中的暖炉,带给我们温暖与希望。不仅在如今战疫的环境下可以使用诗文标语,在各种情况下几乎都可以使用,蒙曼老师曾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这次战疫标语的应用就反应了此状况。诗心不死,诗情犹在,只是需要外界力量来激活,就好比种子本来存在,只有一滴水、一缕风,它就能发芽。如何传承、发扬民族语言?我想正如上文所说——在生活中保持一颗诗心,用点滴日常激活它,让民族语言自然而然的融入生活当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传承。


展开余文
      借着此次战疫标语,我们窥见了彼此胸膛蛰伏的诗心,也开辟了唤醒诗心的一种新途径——让经典接地气,民族语言不必蜷缩于古籍之中,长与尘埃作伴,大可以时事为骏马,以时代为原野,纵情驰骋。既不失往昔华彩,又拥抱人间烟火。《死亡诗社》告诉我们,读诗虽不能让我们出口成章,却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另一种人生,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我们平静的力量。

      我们传承、发扬、运用民族语言,是想让“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庸俗贫乏中多一点、,“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诗意审美,是为丰富现代感知世界的生活方式,重拾一颗岁月风尘无法掩盖的诗心。诗心不死,民族语言便会永传。

      “阳春白雪”遇上“下里巴人”

      文化领域往往有着这样一个共识:广大人民是文化的服务对象。这个共识或许浅显,但却能在当下对于民族语言的运用上起参考作用。

      近日,关于日本援华物资标语同国内各街头标证的对比引发了广泛热议。日本人通过引用中国传统诗词句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而中国人民则用通俗明了的标语给予精神的鼓励。两相对比,似乎会让人心生尴尬,更使国人对民族语言的运用有所思考。

      当“阳春白雪”遇上“下里巴人”,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显而易见,传统诗词的运用,简洁而富有意蕴。在烟波浩渺的诗词典籍中,既有“汉家烟尘在西北,汉将辞家破虏贼”的为国舍家,又有“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的唯美情思,更有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无限气概。可以说,古人用自己细腻的情感,为我们留下一座民族语言的宝库。

      但是,仅有这些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战国时期楚国的郢都,一歌者歌“下里巴人”,和者绵延百里,其后歌“阳春白雪”,和者十余人而已。可见,仅有典雅,难通行于世。

      从古至今,广大劳动人民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语言,既有原古时代遗留的劳动号子,也有“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口号,它们虽然不假文采,无所拘束,但却是广大人民的内心以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形式表露出来。这次大疫中的标语,不就是用“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八字为广大人民注入无穷的精神力量吗?

      于是,便会有人道:反正“阳春白雪”般的东西“曲调和寡”,既然文化为我们广大人民服务,那为什么还要前者呢?

      事实上,作为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组分,传统诗词与乡间标语一样有意义,如果因为“曲调和寡”便全然弃之,何异于掘断中国文脉?在一个充满平凡俗气的世界,又如何有崇高的灵魂。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广大人民是文化服务的对象,那么作为优秀的文化,我们不应该是让他深植于民众之心吗?

      君可见《中国诗词大会》火爆中国,引起全民读诗潮,君可见《中国成语大会》让我们拾起古老的四字精华,他们不都是我们在运用民族语言时的努力吗?或许应摒弃的,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语言文化区别论,让他们一同服务于广大人民。

      或许当“阳春白雪”再次遇上“下里巴人”时,希望他们说:你好,另一个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2  多地慈善机构婉拒老人捐出养老钱

      素材标签  态度 人性化保护 社会进步  奉献与实际

      2月12日,黑龙江双鸭山市一位80岁的老人找到当地公安部门,拿出自己的存折,想为防控做点贡献。考虑到她的年龄和生活实际,工作人员感谢了她,并且婉拒了捐款。山东省桓台县一名87岁的孤寡老人到村委会捐款,被工作人员劝回。对于老人捐款,一些地方已经明确给出了态度,比如,对老人捐款尽可能劝拦,将已经收到的款项退还给老人及其家属等。

      角度一婉拒是人性化保护。

      捐款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群众积极捐款是好事,作为接受公众捐款的慈善机构,不但不应拒绝公民的捐款,去劝剥夺公民的参与慈善事业的权利,相反应当高兴积极接纳捐款。不过,慈善机构根据老人实际情况,婉拒老人裸捐,这种“剥夺”老人捐款权利的行为,不但不是乱作为,相反是一种人性化的保护,比起只要是捐款就接纳的行为来说更值得可贵。

      角度二顾及自身实际,拒绝盲目捐款

      公众参与慈善的精神显然是好的,捐献的目的也是好的,但是应当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现状适度捐献,绝对不能以牺牲和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为代价,更不能因为帮助了他人而让自己沦为需要被帮助的人,如此实际上是给社会帮倒忙,得不偿失。

      角度三婉拒彰显社会进步

      新闻也提醒我们,今后的舆论需要避免树立“80岁老人捐出自己养老钱”这样的典型。破除“高大全”和极端化,让人情味和人性化都更充沛,才是真正的“好故事”。抗击疫情重要,一个80岁老人的幸福同样重要。中国人习惯牺牲小我,这是难得的品质,但是在21世纪20年代,我们也已经有条件、有能力申明,每一个个体的幸福都是珍贵的,是需要守护的,这是一种进步。

      “婉拒”是人性充沛的好故事

      在过去,我们在宣传中特别注意一些特殊人群的“表现”。老人和儿童捐款,甚至残疾人捐款,越是困难的人伸出援手,越能体现参与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媒体对这种新闻有了偏好,但问题在于,这种宣传的根本问题在于忽视了真实的人性。人们的感动,应该建立在一种“共情”的基础上。从常识和日常生活中催生出来的“好人好事”总是更让人感动。过于拔高、过于极端化的宣传,会让人反感,有时候“人设崩塌”,成为笑料。

      拒绝老人捐款的价值还在于,我们开始学会尊重个人权利和个人幸福。抗击疫情需要“众志成城”,需要每一个人参与,但是这种集体奉献不应该和个人生活产生太大冲突。年轻人的捐献和80岁老人的捐助,虽然都是自愿的,但认真体察,仍能看出其中的不同。显而易见,和年轻人相比,老人不具备抵御未来生活风险的能力,他们是需要关怀和保护的人。

      逼捐,逼不出慈善的未来

      其实,对于企业家来说,履行社会责任不止慈善一个途径。慈善固然很重要,却不是全部。企业家更基本的责任,是把企业经营好,让员工活得更好,对产业上下游负责,在此基础上才能让更广大的社会获得回馈。即便是企业家个人的财富,首先也应尊重其处置权。一方面企业家需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懂得如何让自己的财富更好地造福社会、回馈社会;另一方面企业家在慈善的方式、途径、时间上,都有个人的旨趣与考量,比如有的企业家关注特殊人群的病痛,有的关注教育、环境等等,不能要求企业家必须捐款或每次必捐。

      “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有慈善抱负的富人,不要因机制不顺而善行止步,用自己的努力去破局就好;更不要埋怨公众的挑刺,用行动与沟通去消除误解、赢得支持就好。真正富豪慈善的境界,会将自己的财富视为社会财富“神圣的信托”,把自己当成社会的经纪人,用自己卓越的头脑、精明的管理让每一笔钱都能最大限度、最持久地服务社会。

      道德源自一种自我约束

      道德,源自一种自我约束,更多时候它是“对内”控制而非向外扩张的,这是基本常识。真正体现行为者之利他善意、德性品行的行为,只能是出自行为者自由意志的行为,强迫不可能产生这种意义上的道德行为。自己出于善意为他人让了座位,这是值得褒扬的道德,可是,一旦要求甚至强迫他人也必须做出和自己一样的举止时,这就是“非道德”了。

      道德绑架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以“弱”的姿态、“善”的名义去干扰人们的行为选择自由,相比于法律层面的绑架,这只是一种“弱绑架”。一个“道德绑架”太多的社会,其道德水准未必理想。要知道,没有谁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要求他人践行某种行为,一旦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挥他人乃至强迫他人实践某种行为时,这一定是不道德的。从没有一种善行,可以用来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

      不要剥夺他人摸黑生存的权力

      曼德拉说过:“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可以摸黑生存,可以沉,可以蜷伏墙角,这是个人的权力,请不要用“崇高”剥夺他人摸黑生存的权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3  大爱诚可贵,小爱价亦高

      素材标签     媒体操守    大爱与小爱  英雄也柔情

      近日,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肖贤友在病危时拒绝使用丙球蛋白,想留给更需要的人使用,同时写下一份遗书:“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患者去世后,《长江日报》截取“我的遗体捐国家”一句,以“歪歪扭扭7字遗书让人泪奔”为题加以报道了肖贤友的事迹。报道见报和上网后,引起轩然大波,其焦点几乎一边倒,共同声讨长江日报不该将“11字遗书”掐成“7字遗书”,不该为了宣传大公无私,不顾亲情走极端,不该掩藏完整的遗言内容,藐视死者。有的干脆开骂:“死者遗言都能修改,他们可是真够缺德的!”


展开余文
      角度1.小爱未必小。

      十一字遗书与七字遗书相比,也未必相形见绌。 当媒体将价值聚焦集中在注重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上时,同时被忽略、被牺牲的是一个普通人弥留之际的简单愿望;当媒体被作为革命史观下的一种宣传工具时,那些真实的细节和细腻的情感就变成了他们不屑一顾的“小爱”,轻易抹去,不留痕迹。   

      角度2.英雄并不拒绝儿女情长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大爱固然伟大,但应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引人动容,英雄的史诗也包含儿女情长的真挚,那些正能量的心之所向也是建立在更宽广的人文情怀之上的,如果摒弃这些小爱的存在,正能量也会变成一纸虚言的假大空。  

      角度3.家庭是最美的玫瑰

      家庭对于一个人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也许相较于人民,它是一个小概念,但它却是一个平凡人生活的大部分。它也许就是啰嗦平庸的家长里短,也许就是等你回家的老婆孩子,它不高尚也不伟大,但它就像是小王子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玫瑰,纵使地球上的花园里有三千朵相同的玫瑰,也比不上那朵。

      角度4.拒绝二选一的选择题

      为什么11字变成7字,归根到底还是极端思维方法作怪。宣传大爱还是宣传小爱,正如21世纪鲁迅和沈从文谁是我们的同时代人,总是非此即彼,逼着人非选边沾不可。其实,许多问题,必须历史地看,辩证地看,不能搞简单的选边站。

      大爱诚可贵,小爱价亦高

      如果说大爱象征着个人单方向无私的奉献,那么我想小爱是要求人人参与,把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是人真性情的积极的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因大爱的束缚而逃离小爱的人,才实在是荒谬。歌德曾说过:“浪迹天涯的游子,最终又会思念故土,并在自己的茅屋内,在妻子的怀抱里,在儿女们的簇拥下,在为维持生计的忙碌操劳中,找到他广大世界上不曾寻得的快乐”。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瑕疵。可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所以不必再将大爱与小爱碰撞比较,他们本身就不相冲突,也不必再片面地将小爱的平凡之美矮化为平庸之恶,真正的智者都会把小爱当成积极改变的起点,而不是向生活低头的终点。

      十一大于七

      加缪在《鼠疫》里写道:“公共利益是由个人幸福构成的。”我想,这些个人幸福,即是“小爱”。  小爱未必小,十一字遗书与七字遗书相比,也未必相形见绌。  

      当媒体将价值聚焦集中在注重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上时,同时被忽略、被牺牲的是一个普通人弥留之际的简单愿望;当媒体被作为革命史观下的一种宣传工具时,那些真实的细节和细腻的情感就变成了他们不屑一顾的“小爱”,轻易抹去,不留痕迹。  

      我想我们应该关注这些细节,关注那些明明距离我们心脏最近的情感与波动。加缪借塔鲁和里厄的口说:“同鼠疫和生活博弈中,人所能赢的,无非是见识和记忆。”    

      我相信这场灾难终会迎来光明,但黑暗的拨云见日并不全都应该由“大爱”来承担责任,而更应该由千千万万个“小爱”汇聚而成的刻骨铭心来使人警醒,使人充满信心和希望,使身处暴风圈中的我们切实地体会有血有肉的生命情感。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了解那些没有墓碑的生命和细节,因为生命和生命才真正平等,互通,息息相关。  

      “小爱”使我们产生更为真切的共鸣,能让我们在微小平凡之间觅得温暖,也让我们体会到真实的痛,而这些独特的感受能够帮助我们抵抗遗忘,在未来的岁月里成为一段不断被唤醒的历史。  

      大爱固然伟大,但应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引人动容,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英雄的史诗也包含儿女情长的真挚,那些正能量的心之所向也是建立在更宽广的人文情怀之上的,如果摒弃这些小爱的存在,正能量也会变成一纸虚言的假大空。    

      既应关注事,也应关注人。弱化小爱在大爱面前的重量,切割二者而突出大爱的独断实际上是在掏空真实。 

      这个国家有吵闹的繁荣,也有沉默的苦痛。在“拟挽歌辞”中,陶渊明写:“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在当今时代下,我们悲歌互切的速度过快,而对于个人而言——如肖贤友的妻子,或许会永远记得遗书的后四个字。对于其他人来说,着四个字和前七个字的侧重是有争议的,但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忽略“小爱”的价值和意义。它是我们情感本能的源泉,是我们生命认知的起点,是架高大爱的根基,也是家国情怀中最原始的“家”之所在。  

      愿你我对小爱多些体恤和敬畏,它虽然很小,但同样伟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与自然

      No.1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素材标签 人类的宿命  生命通道 保护与发胀  自然之美

      素材一

      春天来了,南下过冬的大雁开始北归了。近日,网络上热传一段大雁齐飞的视频,视频中数百只大雁一波波地在空中飞过,一会“人”字形,一会“一”字形,景象颇为壮观。视频的说明文字是:“这段视频拍摄于前几天,广州新白云机场的上空出现了大雁北归的场面,因此,机场决定临时暂停飞机起飞降落,让雁群从机场上空飞过,为大雁北飞让出生命通道!”

      素材二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处世界遗产项目。至此,中国世界遗产项目总数达到52处,仅次于拥有53处的意大利。至少包括秦蜀古道、良渚古城、明清城墙、古泉州史迹、济南泉城等在内的多处申遗热点正在积极申报。有人说数量庞大的世界遗产表明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可以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有人说扎堆申遗表明国人看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有人认为申遗不过是领导的政绩工程,申遗需要花费巨额资金,申遗后门票涨价更让人担忧。

      素材三

      每到秋冬季节,都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甚至是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出了口号“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但《北京青年报》记者11月16日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20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素材四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旋律?或者是……

      角度一:生命无分贵贱,每一种生命都值得热爱和尊重。陈子昂之所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非是因为人于广袤天地间对自然万物油然而生敬畏之心。天地自然,不是简单的蓝天白云,花虫鸟兽,一草一木,而是人类情感的载体、精神的外化。《诗经》里记载了上千种植物,倾注了远古上民们最纯真朴实的情感,草木的芬芳、自然的枯荣,无不与人内在的生命息息相关,诗意往往诞生在人对自然的生命观照之中。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诗经》“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诚然,原始的生命质朴而芳香,清新而自然,一如草木。

      世间的生命是多么的神奇!当我们抬起头,仰望星空银河,看到的不只是一颗颗星星,那是整个宇宙文明里未知的生命在向你招手;当我们低头细看,看到的不再是忙碌的脆弱的小昆虫苟且生存,而是它们蓄积着或许足以撼动人类的生命力量。所以,不难理解西方哲学家喜欢仰望星空,借此来审视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

      角度二:一个人怎样立世处世,取决于他的人生格局和生命觉解。弘一大师每次坐椅子的时候,都要摇一摇,免得误伤小生灵,临终前再三嘱咐: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角,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免得焚化时损伤蚂蚁。这是怎样的一种大慈悲心!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真正对生命的热爱来自对世间一切生命的深刻体察以及对一切生命的敬畏和怜悯。

      正如“渡人易,渡己难”,识人易,识己难。人往往对自己无明。能挣脱无明、顿悟生命真谛的人何其自在、幸福!最近读到一则报道说,一对中年夫妻遭遇车祸,两人虽头破血流却发现无性命之虞,于是乐呵呵地在车祸现场拍照留念。夫妻俩脸上没有一丝劫后余生的惊恐不安和怨天尤人,反之是淡淡的安然知足,淡淡的喜悦和安然,想必他们明悟到:还有什么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苦难和打击是上天给你的善意提醒和温馨提示。是的,世间除了生死,神马都是浮云!步履匆匆、低头赶路的现代人呀,不妨让你的步子慢下来,让你的世界静下来,适时地清一清心房,扫一扫灵台,回归到生命本身的欢愉和静穆中去吧,你会发现,那是一种花绽放、叶舒展、鸟空鸣的静美和庄严。

      一方明月青天,谁其守之?吾共守之!谁其护之?吾共护之!

      1. 不知会不会像刘慈欣在《三体》中描写的那样,人类已经住在树上,但一定不是我小时候的模样,我小的时候,天是蓝的,一眼便可看到白悠悠云,夜晚抬头,便可欣赏星辰灿烂,小河在村中流淌,人们还没有集中住进城里,树是绿的,山是青的,空气是新鲜的,夏天也没有太热,如今想来,我小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住在童话里。而现在,我们呼吸着PM2.5,喝着超标的饮用水……这些都是天地对我们的惩罚!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良性生态循环的画面。这在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人文情怀反省我们自身的一切生产活动。当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时候,当不计后果的开发张狂嚣张的时候,当难以遏制的消费日益扩张的时候,人类也只会收获倒行逆施的恶果,自身毁灭的进程将被日益膨胀的私欲加速。

      人欲死天下难救,人求福惟有自己。连绵起伏的群山,汪洋浩瀚的水波泽国会卷走我们在尘世的一切哓哓与嚣嚣,家园的感觉会让我们的灵魂获得一种前所未有通脱与澄明。山水养育了人类,自然收容了人类。我们的肉体凡胎乃至灵魂最终将与山水相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万物皆有尊严,万物皆是神圣。不要再制造鲸心动魄的惨剧,如果赶走了其他客人,人类也将从大自然中消失。拯救地球,刻不容缓。从意识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你看,我们的身边已经有很多人在行动了:3小孩背着用绳子串起来的塑料瓶照出了“最美生态链”的照片;那个叫“坚果兄弟”的小伙子带着他的电瓶吸尘器游走在北京的街道上;还有那些为“三北防护林”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还有……当然了,保护环境,还要从自身做起,骑自行车代替汽车,绿色出行你最美;远离路边烧烤,文明健康你最棒……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定会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 老子《道德经》有云:“大衍之数五十,而大道独取其四十九”。天地之间,地球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人类唯有心中怀有对天地的慈悲敬畏,方能在这大千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立身于天地间!千万年来,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繁衍发展到了食物链的顶端,然而,人类似乎并不知足,竟妄图征服天地,唯我独尊!人类常常以万物之灵而自居,以为人定胜天,总想着去改造自然,打破定律!掌握着高科技的人们,上天,入地,被贪婪的欲望裹挟着,乱砍滥伐,私挖乱建,为追求GDP而大量生产,罔顾对环境的危害,对生灵的涂炭,对天地的损伤!这些年,地球也不是很久以前的地球,人类对地球的改造没有一刻停止过,地下资源被挖尽,有的地方早已是空中楼阁,地下水不见踪影,各种污秽浸染着大江大河,汽车在街上爬行,尾气如今温暖了整个天空,但谁也不肯舍下这个代步工具,雾霾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占据了中国的大片天空,他胜利,他骄傲,北极体验到大千宇宙的温暖,悄悄的融化,人类以科技或者生活的名义制造了种种垃圾,这使地球不堪重负,这林林总总会引发怎样的灾难?

      3.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曾是繁育阿拉伯羚羊、保护沙漠生物多样性的成功典型。但是在成功申遗后,阿曼没有继续下大力气保护这一世界遗产,反而大量缩减保护区面积,放任偷猎行为,使“阿拉伯羚羊保护区”的价值和完整性受到了巨大破坏,最终尝到了被世界遗产委员会除名的苦果。可见申遗成功并非使命终结,之后的保护、传承工作还将任重而道远。申遗是一件费钱费力的事。比如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从地方到国家,至少投入了100亿元的资金,光运河牵头城市扬州的历年的财政投入就超过22亿元。然而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快速平稳的高铁替代了大运河的作用,它早已不再是历史上承载着南北运输的黄金河道。假如把这些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那么百姓的幸福感就会增加不少。 可以说申遗成功确实会极大地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世界遗产,我们更需要保护传承,而不是过度开发。鼓浪屿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后,面对旅游大热,当地政府并没有冲昏头脑,而是坚定地采取了限制人流的措施。这不仅尽可能地降低过多的人流对遗产地的破坏,也提升了游客的游玩的舒适度,可谓一举两得。

      4.踏着混有泥土气息的青石板,拨开那繁密的枝叶,刹时间闯入那片宁静的土地-----爷爷安眠的地方。每当季节交替之际,奶奶便会带着我来看看爷爷,跟他叨叨家常,减少老头子的寂寞,静默地站在爷爷的坟前,轻轻地抚摸着那冰冷的墓碑,用心去感受老夫老妻之间的对话,回忆他们那温馨快乐的过去。远去的飞鸟永远牵挂的是故林,漂泊的船儿始终惦记的是港湾,奔波的旅人时时思念的还是家,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真情。但是爷爷奶奶之间那点点滴滴幸福的对话才是最牵动我内心深处的声音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遗成功,仍不可稍有懈怠

      “可可西里,可爱的藏羚羊生活在这里,这里的童话多么美丽”“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一个被誉为西北“净土”,一个获赞为东南“明珠”,两地申遗成功,可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成为地方的文化名片。可喜可贺,每个中国人都与有荣焉。

      在欢欣鼓舞之余,更应该清醒看到,申遗成功并不等于万事大吉,相反,迈出的这成功一步,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世界遗产强国相比,我们仍有不小差距。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现象,“申遗热”存在急功近利隐患,申遗时高度集中社会资源投入保护展示,成功后重心转向商业开发忽视后续保护,对世界遗产造成安全威胁甚至破坏。

      此非虚言,有中外案例可佐证。武陵源自然风景区申遗成功后,因旅游设施泛滥和城市化倾向而遭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评。当时,此事惊动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朱镕基在相关指示中明确要求:“要下决心加紧拆迁景区内违章建筑,还武陵源景区本来面貌。”德国著名旅游城市德累斯顿,因其存有大量巴洛克式古建筑,2004年被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疏于保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后仍然置若罔闻,最终被除名。

      纵观以往教训,成功申遗后一般陷入两种误区。一种是疏于管理,“刀枪”入库,甚至任其自生自灭。另一种是过度开发,把世界遗产当成摇钱树,无节制地利用,似乎非要榨干其营养。

      无论疏于管理还是过度开发,都背弃了申遗初衷,都会对世界遗产造成安全威胁甚至破坏。此现象不除,受损的恐怕不只是某一处世界遗产,还有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不保护好世界遗产,不仅愧对祖先,也有伤国家形象。我们应该确立更为开阔的保护思维,即不能仅仅把保护世界遗产当成自家的事,而应该上升到赓续文明传统、勇担文化使命的高度。正如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所称,“世界遗产在地域上是我们的,但绝不仅仅是我们的,而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共享的。保护是我们的义务,传承是我们的责任。这才是‘申遗’最根本的目的。”

      谁说落叶非胜景

      江山之美,妙在多维。近日,某市在特定路段于特定时间段、适合的天气情况下保留路面落叶,营造落叶景观,引发热议。对此,我的看法是,适当地保留落叶景观有助于城市名片的建立,落叶应当保留。

      对于传统观念持有者来说,落叶是一定要扫去的。落叶堆积在路面上易使汽车打滑,造成安全隐患。半腐殖质堵塞城市下水道系统,清理起来麻烦费力。若是遇上下雨天,落叶对还成了窝藏细菌、病毒和四害的天堂。可见,即使如此,该市也没有放弃保留落叶。

      落叶应当被保留下,恐怕不是因为客观和理性。周国平说,城市的颜色隐藏得很深,因为那根源是千年来无人有资历评说的历史;又隐藏得很浅,浅到一枝早春的嫩叶,一声巷弄里的吆喝就足以窥见一二。是啊,雪儿一落下来,北京就成了北平。他在《城市颜色》中写道:“北京的颜色大概是一片风霜下的,肃穆的青灰色”,我想,那大概是大雾迷蒙后迟睡的美人眼垂下的阴影,是她背后雪中屹立不折的梧桐。北京的颜色就从那梧桐叶里流淌出来,从那大雾大雪中弥漫出来。保留落叶,旨在守护这座城市的颜色,保留几处胜景。

      一念废物,一念胜景。一位老作家在上世纪90年代去伦敦游赏,回来后却公开写文章批评伦敦的下水道系统。要知道,伦敦常年阴雨连绵,促使政府修建了世界上最先进、最精巧的下水管道系统。原来,下水道分布密集,雨水难以在地上集聚。“伦敦的雨天总少一点触感”,虽然免去湿鞋之苦,却也少了许多乐趣和独特的美。谁说落叶不是胜景呢?都是千篇一律的整齐干净,就真的美丽吗?换一个角度思考,事情会更明晰全面。

      落叶的隐患仍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做出改进措施:加装落叶过滤网,在特定路段放指路牌提醒司机小心打滑等。只要用心相待,它也会报之以温情。

      落叶是城市的废渣,也是城市的宝物。落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树立城市良好形象,把难题变成美景。更重要的是安放那些不知该看向何处的目光,那些有些疲累的心灵,那些漂泊者难以归根的相思。

      看窗外风拂过落叶潇潇洒洒,但留得秋味缕缕丝丝。

      故乡的唤鸭声

      或许你陶醉于细雨落泥板那份声音的婉转与惆怅;或许你迷恋于秋风扫落叶那份声音的霸气与彻底;或许你赏心于微浪拍古船那份声音的厚重与底蕴;但是,我却最爱故乡的唤鸭声,最爱那份淳朴的旋律与回忆……

      我是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长大的,门前门后都是碧波荡漾的荷花塘。家家户户都响起了唤鸭声,唤鸭进笼。每在晚饭之前,奶奶往门口一站,对着鸭儿的天堂“咯咯,咯咯……”地唤起鸭子。这呼唤声,高低起伏,没有文字的修饰,舌头不停地在口腔翻动,幻化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那声音不似秦腔粗犷豪放,而似黄梅调婉转悠扬。而此时鸭儿却如同听了魔咒一般,再清澈的水,再肥嫩的鱼虾,也阻挡不了它们“回家”的脚步。有时,我会调皮地过去拽它们的毛,想逮住它们,但它们机灵地四处逃散。此时,奶奶便要我进屋,然后“咯咯,咯咯”地唤起鸭子,鸭儿们就又乖乖地回来了。我再出去时,奶奶已经逮住一只雪白的鸭,我抚摸着它那细软的额头,柔顺的绒毛。依稀记得袅袅炊烟下奶奶如银丝的鬓发。

      然而家家户户一同唤鸭就不一样了。吃罢晚饭,平日寂静秀美的村庄一下响起了各家的唤鸭声,音调高低不同,此起彼伏。有尖细刺耳的嗓门,也有不紧不慢、舒缓的音色。东边的刚落,西边却又响起。有的拖着长音,余音袅袅,似与另一头的人打招呼。各种各样的唤鸭声在河畔、苇叶、家家户户传来传去。回音夹杂在一起,你却感受不到繁冗与喧闹。搬一把摇椅,靠在门口。晚风吹拂苇叶,波浪轻拍古船。闭上眼睛,聆听世界,我只想把时间和空间定格在那里,定格在这生我养我的美丽故乡。

      漫长的学业让我离故乡越来越远。外面响起了知鸟的鸣叫,又是一年暑假来临。爷爷打来电话,问我回不回来,我分明听到爷爷渴盼的语气,但爸爸妈妈却让我留下来学习。突然,电话那头传来那无比熟悉的音律,勾起了我那童年最纯真的记忆:荷花塘、古船、鸭儿们,还有那垂老的奶奶。电话那头奶奶的呼唤,令我幡然醒悟。我就像一只在水塘里嬉戏而忘记回家的鸭儿——不要再迷恋清澈的水和肥嫩的鱼虾,不要让唤鸭人为你而着急。我应该回家了。

      于是,我踏上了归乡的列车。傍晚,点点斜阳,洒下余晖,将寂静的山村映照得温暖而又敞亮。荷塘旁,一老一少,一高一矮,和着一阵阵唤鸭声,绘成一幅最牵动人心的画面。 

侯晓旭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0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0年高考作文疫情素材:给英雄的颁奖词(最美“逆行者钟南山、吹哨者李文亮)
下一篇:2020年高考作文名言素材之“敬畏规则”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