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作文素材
阅读:1995
标签:
作文素材
素质教育应试化让中学教师面临快乐危机
中国青年报
本报北京7月29日电
中学教师为什么快乐不起来
“快乐教师行动能让教师快乐多久?”北京一中学的教师张丽丽向记者坦言自己的迷茫:在培训的过程中,她确实感到了轻松愉快,对将培训中学到的技巧运用到教学中非常
自信。可回到学校的氛围后不久,她感到,自己又陷入了以往的烦恼中,怎么也快乐不起来了。
记者发现,快乐教师行动在小学教师中成效明显,而中学老师培训之后很快恢复了过去的状态。快乐教师行动的组织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田国秀对此也有同感。她介绍,快乐教师行动在北京两个地方进行,一边是密云县小学骨干教师,另一方是北京市区一所完全中学的部分班主任。但,效果完全不同。
密云县的小学老师在叫好———觉得10个周末的培训太值了。而那所中学的老师则常抱怨———别老让我们转变观念,没多大用,有时间多教我们几招实用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源自中学教师们的生存状态。在中考、高考的压迫下,他们不可能真正快乐。只要不改变应试教育的统治地位,素质教育只能是花边,这种局面会一直存在。”田国秀博士说。另一位接受过培训的中学教师也承认,应试让中学老师心力交瘁,而被反复强调的素质教育目前也走上了应试化道路,“我们怎么可能快乐”?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被割裂
为什么小学教师快乐起来了,中学教师的快乐行动却推行不下去?
目前在教育界流传的这样一句话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小学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到了初中再“掐着学生的脖子”搞应试教育。
因此,小学常指责中学:我们培养出的优秀学生被你们摧残了;中学对小学的指责则是:你们培养的学生根本不合格。更有严重的,小学和中学之间发展到了彼此不信任、彼此不认可的地步。一位小学老师介绍,他们区小学六年级最后一次考试竟然有中学老师要求来监考。
实际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成了两张皮,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教育无法良好衔接。
密云县一所小学的郭老师说,我们也很同情那些中学老师,因为有中考、高考这样的“硬”指标,他们不得不在学生考试成绩上较真儿。与他们相比,我们的压力就小多了。“正是因为小学老师的压力相对较小,‘快乐教师行动’在密云县的效果要好得多。”培训的组织者说。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单志艳博士指出,现在有一种趋势,好像一说素质教育就是搞活动,让学生唱歌、跳舞;应试教育就是题海战术,完全变成了两种教育。其实,学生应试能力不是一种素质吗?素质教育学生就不考试了吗?正是有这样的误解才使得老师们非常困惑,不知道该抓什么,“只好盲目地像搞运动一样地搞教育”,这样的老师当然快乐不起来。
素质教育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
与小学老师相比,中学老师要背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重压力。
为了中考、高考,老师和学生已经一起战斗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了。一位老师说,现在都说不考试、不排名,可是期末的那次考试,就是和平时的测评不一样。哪个学校考完了,不在私底下给各班算算平均分,不给学生们排个队。而且不算分、不排队也不行,这还是对老师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
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很多学校开始为学生开设了各种活动小组:学画画的、学唱歌的、学舞蹈的……
最初这些活动很受学生欢迎,但是时间长了老师们不干了。因为这些活动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对自己的工作评价起不到任何作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学校做了些调整:凡是搞了活动的老师,都可以在自己的“综合量化”评分中加上相应的分数,这个分数被老师们称作“小分”。
搞活动、加分;再搞活动、再加分。逐渐地,搞活动成了评价老师的一项指标。于是,每个月又多了主题活动,每学期似乎还要有艺术节,还有歌咏比赛、朗读比赛、运动会……“为了参加活动而活动,学生的兴趣变成了负担”。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很多学生现在只愿意参加那些刚刚兴起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没分”,还带有活动本来的味道,而活动一旦被固定下来也就变味了。
为了挣分而搞活动,老师的热情变成了压力。郭老师说:“我们就怕学校重视某项活动,越重视就越可能变成‘小分’的一项,就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老师们除了为学生分数这样的“大分”奋斗外,还要为“小分”奋斗。
应试教育已经把学生、老师压得喘不过气,而现在,素质教育也已经带上了应试的味道。一位教育界人士感叹:这些奋斗已经让老师们筋疲力尽了,其他与“分”无关的事他们根本无暇顾及。
密云县的郭老师说,“快乐教师行动”的培训是深入心灵的培训,它的培训效果可能无法马上显现出来,但是对我们的影响却是长远的,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一生。但是,这种为“分”奋斗的日子,让这些中学老师没有时间体会这种改变,这种“慢”,可能也是“快乐教师行动”在中学老师中效果不明显的又一个原因。
现在的基础教育可以说走入了一个怪圈,绕来绕去都绕到了应试这条路上。专家说,如果教育体制上的问题不解决,再好的理念也会被拉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毕竟制度是做事的保障。
田国秀博士指出:“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出在我们的教育没有关注‘人’上,没有首先把培养一个健康、全面、正常的‘人’作为教育的目标。只有当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时,教育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记者 樊未晨)
标签:
作文素材
素质教育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让“对话”飞进语文教学的“窗口”(网友来稿)
下一篇:
学子无力“捐款” 西安音乐学院拒绝录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