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044  2020-07-14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苏东坡突围——《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任务群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明白赋与词的文体特色,并尝试初步扩写和缩写。(重点)

      2.学会鉴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并学以致用。(重点)

      3.理解苏东坡复杂的感情世界,并学会在具体的个人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中评价、学习其乐观的自我调节精神。(难点)

      【学习准备】

      1.师生课前查阅苏东坡的个人生平,在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的基础上,借鉴阅读《苏东坡传》,全文阅读《苏东坡突围》《来生嫁给苏轼》等文章,并积累在笔记本上。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的文言字词,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3.将学生分成小组形式,便于探究、评价、质疑等。

      【学习课时】5课时

      【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示意图】

      【学习活动设计】

      一、了解——文体特点

      1.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三篇文章的文体特点。

      篇目 文体 文体特点 阅读方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 讲究格律,“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前赤壁赋》 赋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后赤壁赋》 赋 同上

      2.比较三种不同的文体特点,并尝试改写,或者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成散文,或者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改写成词,可整篇改写,也可以选取片段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景物描写

      1.勾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景物描写,并思考和探讨景物描写的特点、手法和作用。

      篇目 景物内容 景物特点 景物手法 景物作用

      《前赤壁赋》 清风、水波、月、白露等 朦胧、开阔、渺远 典型景物

      俯仰等 表达景物壮阔美的自然感受;为下文泛游作铺垫

      《后赤壁赋》 霜、木叶、草木、山等 冷清、静谧/肃杀、恐怖 视听等 ①交代季节、环境;引起下文主客对话②烘托人物悲伤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惊涛等 雄浑、悲壮 夸张、比喻、视听等 引起下文怀古思考

      3.利用图形,让景物描写手法图形化、直观化,如下图。

      见导学案131页

      三、把握——情感变化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物——周瑜,《前赤壁赋》中写到了人物——曹操和客,《后赤壁赋》中写到了人物——道士,思考他们各自的不同作用,并请你任意选择一个次要人物,以他的口吻对苏轼说一段30字左右的话。

      人物 作用 说的话

      周瑜 反衬自己功业无成

      曹操 借曹操表达生命短暂、自然永恒

      客 代表作者思想的另一面

      道士 表达作者超脱的精神追求

      2.按照三篇文章的写作时间顺序,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并进行情景化感受,理解苏东坡复杂的感情变化,并画出其感情变化示意图。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1082年7月,本文的情感示意图如下:

      《前赤壁赋》作于1082年秋,本文的情感变化示意图如下:

      《后赤壁赋》作于1082年冬,本文的情感变化示意图如下:

      3.结合《苏东坡传》《苏东坡突围》《来生嫁给苏轼》等文章,分析其情感的矛盾之处和原因。

      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诗案”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道佛的结合中,心态发生了变化,但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进而转化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儒道佛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便成为他的人生真谛。

      四、运用——创作实践

      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杭州西湖三地争相建造苏东坡纪念馆,请作出你的地址选择,并说明理由。要求:语言简洁,理由充分,200字左右。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苏东坡突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乡土中国》读后感成果展示(高中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