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622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沁园春·雪》教案
云南省泸县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 |

       | |

      总————————分 |

      | | |

       | | |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 长城、黄河(静) |

      冰封…雪飘 | (惜)

      望 | 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

       山舞、原驰(动)

       | 成吉思汗…只识

       | | 描写——————————————抒情

      注意:(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学生说出导语中的问题。

       (4)、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 ) 分( )外 妖娆( ) 逊( ) 数( )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 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 》,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 张开芳

      一、导入:

      指名讲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由这个故事引出:这个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保母长妈妈讲给他的,那么,长妈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鲁迅先生为什么在文章里提到他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从中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展开全文阅读
      二、整体感知:

      1、分组查字典,看哪个组查得最快,并把所查到的结果写下来:

      阔( )气 保姆( ) 怨( )恨 憎恶( ) 絮( )说 惶( )急 菩萨( ) 骇( )人听闻 掳( )灸疮疤( )惧惮( )诘责( ) 搁( ) 莫( )名其妙 疏懒( )

      霹雳( )震悚( )粗拙( ) 脐( ) 舫( ) 孤孀( )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2、围绕阿长的一生,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分别用简明的语句概括出来。

      (板书设计如下):

      事件——————————————————线索—————写作方法

       | (思想感情的变化) |

      A、谋害我的隐鼠B、对她的称呼由来 | |

      C、喜欢“切切察察”D、她睡相不好 讨厌、憎恶———抑

      E、懂得许多我不耐烦的规矩F、一肚子繁琐的道理 (不大佩服) |

       | |

      G、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 空前的敬意(敬佩) |

       | ———扬

      J、给我买《山海经》———————————— 新的敬意(怀念)

       | 爱(长妈妈对我和我对长妈妈的爱)

      3、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见下文的提示,此略)

      4、提出疑难问题。(作为教学反馈或课内组织学生讨论的依据。)

      三、局部品味:

      1、讨论回答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并提问:A、(1)至(6)件事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我对阿长的态度?B、第(7)件事和第(8)件事又分别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我对阿长的态度?C、作者通过对这几件事的叙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D、这种从“不大敬佩——敬佩——怀念”的变化过程,是什么的抒情方式?

      提示:见板书设计中。

      2详细的阅读阿长给我买《山海经》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3、重点举例说明阿长对我的爱。

      (注:分析第52页的第一、二段;第53页的二、三段;第54页的第二段以及“阿长给我买山经”部分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在表面的“恨”中却深深地埋藏着“爱”和“敬”的思想感情。)

      4、从以上八个方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热望一生平安,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问题的平凡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5、布置作业:

      以“我的妈妈”、“我的姐姐”、“我的阿姨”、“我的奶奶”、“外婆”等为题模仿本文写一篇文章。要求:

      A、选取典型事例;B、采用扬抑结合的写作方法;C、注意详略的安排。D、所选的事例必须在三件以上。E、注意使用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技巧。

      四、 教学反馈:

      1、(主要回答和讨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此略。)

      2、作文评价。

      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人教版七年级下)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写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小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带着下边的问题认真读书,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

      二、整体感知:

      1、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 “花”:A、指夹竹桃花;B、指儿女们;C、爸爸的爱心。 所以标题的含义:一是指,爸爸所栽种的夹竹桃花谢了;另一方面是指儿女们已经长大了,而爸爸放心了;还有一方面是指,爸爸离开人世间了,那种“爱”儿女的心,将永远消失了。

      2、请按我参加“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复述课文并分层次。

      注:A、复述课文和分层次见文中; B、提问: 这种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的结构方式是属于什么记叙方法?这一过程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一):

      顺序: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我”长大了

      3、提出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部分问题,补充如下)

      (1)、为什么在毕业典礼这件事中勾连了很多回忆?

      (提示:假如两件事都要去做,但又不能同时去做,只能选择其中一件去做时,你回如何想呢?文中写了爸爸住院和开学典礼这两件事;而在爸爸的督促之下我只好去参加毕业典礼了,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勾连起我的回忆吗?)

      (2)、为什么同学们和我一样失去了童年了呢?

      (提示:该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希望自己长大的话题”。可以这样提问:你现在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吗?根据学生所说的结果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我”为什么失去童年的原因。)

      (3)、爸爸叫我照管好妹妹她们,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暗示了爸爸的已经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而在临终前对我嘱托。同时也暗示了“我”在爸爸的心目中已经长大了。当然在这里也饱含着人间的辛酸泪。这一过程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情感体验。)


展开余文
      (4)、爸爸打我、骂我,揭示了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

      (见以下的板书内容。)

      (5)、为什么说爸爸在世时自己没长大,而爸爸去世后才知道自己长大了?

      (举一个关于孤儿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体验。结合课文说明“我”的处境是势在必行——不长大也得长大,因为没有人照顾。)

      三、局部品味:(根据学生的问题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毕业典礼前”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件事?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什么?

      提示:(1)、“我”上学迟到这件事——先打、骂、拖“我”,后送给我“花夹袄”让我穿上并给我两个铜板; (2)、懂得——A、从不迟到;B、“严”在外,“爱”在内(“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道理。)(3)、揭示了人间的真、善、美。

      2、“毕业典礼中”作者又主要回忆了哪一件事?这件事又使我懂得了什么?

      提示:(1)、爸爸叫我到银行汇款的事;(2)、“闯练”之道。(或爸爸爱“花”)

      3、这种在每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又加入另一件事的叙述的方法是什么记叙方法?

      (板书设计二):

      插叙:“我”上学迟到——叫“我”去汇款——爸爸爱花

      4、“毕业典礼后”,哪些语句表明“我”真正感受到自己长大了? 提示:“我”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安静”。

      5、板书综合设计三:

      顺叙: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我”长大了

       | |

      插叙: “我”上学迟到——叫“我”去汇款——爸爸爱“花”

      

      6、讨论学生提出的(1)、(2)、(3)、(5)这四个问题,具体见以上问题后的提示,此略。

      四、总结概括:

      1、根据板书内容说明本文的叙述方式——顺叙和插叙相结合;

      2、说明本文的线索——明线(“我”参加毕业典礼)和暗线(爸爸爱花)

      3、补充注释作者以及《城南记事》;

      4、字词落实:肿胀、叮嘱、懒惰、狼狈、包袱、催促、栅栏、徘徊、鹂歌、抽屉、抡。

      (人教版七年级下)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光未然在《黄河颂》中吟颂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像巨人,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它那“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气势激励着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为保卫祖国母亲河——黄河,而奋勇顽强,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是这些英雄儿女的代表之一。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他写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其英雄气魄的?

      二、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提示: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

      2、本文最主要写作方法是什么?

      (提示:比喻)

      三、 局部品味:

      1、讨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

      (见以上的提示)。

      2、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人类历史道路是怎样的道路?

      <过渡语言:既然第一自然段是写人类历史道路的;那么,人类历史道路又是如何呢?>经过阅读后。答案提示:A、平坦、B、艰难险阻。

      3、齐读第二段回答:“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比喻什么?“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什么?“丛山叠岭,绝壁断崖,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什么?“亦复如是”的“如是”指什么?

      A、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B、比喻民族生命历史的顺利发展。(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如长江大河一样势不可当,一往无前。)

      C、比喻民族历史进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即艰难的国运。

      D、指民族生命进程就像长江大河一样,时而在平原无际中,一泻万里;时而在逼狭中飞过,坎坷不平。

      板书设计(一):

       |————————————像————————————————|

       | 平坦———————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

      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进程) 长江大河 艰难险阻—————绝壁断崖、回环曲折

      4 、读第3、4段讨论回答:“征人”指什么?“旅途中的征人”会遇到什么?当“征人”冲出“崎岖险路”时,给他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A、人类历史生活,或历史道路。

      B、(1)、坦荡平原,即一帆风顺;(2)、崎岖险路、荆棘丛生,即困难重重。

      C、举例说明:例如,爬山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但经过努力后,终于战胜困难的感受——给人以奇趣横生、奇绝壮绝、冒险壮美的趣味。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用书中的话语来说就是“雄健的精神”。

      

      板书设计(二):

      

      |———————————像———————————————|

       | 高兴———————坦荡平原、一帆风顺 |

      历史道路(生活) 旅途中的征人

       壮美———崎岖险阻(困难)———战胜

       (相 | 似) 中华民族的史路

      4、(多少英雄儿女就在这崎岖险路上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这诗篇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怎样的精神呢?)请认真阅读第5段回答:A、括号中的问题;B、杨子江及黄河比喻什么?C、“沙漠、山峡”比喻什么?D、“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的含义?

      (注: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具体内容见以下的板书设计中。)

      (讨论板书设计三):

       中华民族精神———————像——————扬子江、黄河————|

       (冲 | 破) (冲 | 破) |

       部艰难国运————————像———————沙漠、山峡 艰难险阻

       (悲壮| 歌声) (浩浩 | 荡荡) 勇往直前

       建造国家————————像———————流入大江 |

       | | |

       | | |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雄健精神

      四、教学反馈: (主要让学生提问问题并当堂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讨论解决。)

      作者邮箱: zhang1586@chinaren. com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从《黔之驴》看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思维方式的不同?(网友来稿)
下一篇:收放自如 本色自然——观余映潮老师《七颗钻石》有感(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