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65  2020-09-05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分析文中三次降旗的不同意义,探讨新闻反映的时代精神。

      3.体会本文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分析本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的特点。

      4、品味富有意味的细节,思考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真实准确地报道了盛大庄严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本文是新闻。

      预习检测,回顾新闻知识。

      1.新闻包括 、、、、五个部分。

      2.新闻六要素: 、、、、、。

      3.简要概括本文的导语、主体和结语的内容。

      导语(第 段), 。

      主体(第 段), 。

      结语(第 段), 。

      4、新闻的特点:         、     、        。

      明确:

      1.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本、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2.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4、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二、文本研习

      思考1:香港问题的由来。

      明确: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思考2:快速阅读课文、提取要素,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地点 事件

      

      

      

      

      

      

      

      明确:

      时间 地点 事件

      30日下午4时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第一次降旗

      4时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离开

      晚6时15分 添马舰东面 告别仪式

      7时45分 亲王军营旁 第二次降旗仪式

      最后一分钟 交接仪式现场 第三次降旗仪式


展开全文阅读
      7月1日第一分钟 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升起

      0时40分 中国南海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

      

      思考2: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8194;8194;8194;8194;8194;

      明确:这样写符合“新闻”的写作要求,8194;①真实8194;②再现实施过程。

      思考3:阅读文中写到的三次降旗仪式,分析三次降旗的意义。

      明确:

      第一次降旗是末代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港督旗帜,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不由港督来管治。

      第二次降旗是当天香港岛的每天一次的降旗。标志着被英国管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标志着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管治,标志着中国从此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思考4:.找出本文融合在现实场景中的背景材料,总结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2)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3)4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4)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好处: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项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作者没有直接说出仪式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三、品味赏析句子

      (1)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2)第三段“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和第五段“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8194;8194;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8194;8194;

      8194;8194;明确:8194;8194;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3)赏析新闻标题的独特之处。

      提示:可将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1)句式特点,(2)修辞手法,(3)词句特点。

      明确:

      (1)标题采用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4)“别了”,委婉的语气中有嘲讽的意味。

      总结: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四、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修上)
下一篇:《峨日朵雪峰之侧》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