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20  2020-09-09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运用知人论世、“景—境—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3、感悟诗人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华。你们说一说:青春是什么?

(学生自由谈)

这个单元,我们要品读一些吟唱青春的诗词和小说。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

1、请自读一遍,注意字音。

2、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用一两个词形容读后感受。

3、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朗诵视频。

(播放唐国强版《沁园春·长沙》朗诵视频)

同学们,听完朗诵,感受跟刚才一样吗?

三、复习旧知识:

(一)词:

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

2、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又叫“曲词”“诗余”“长短句”。词牌决定词的格式,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律,与词的内容无关。根据字数,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3、《沁园春·长沙》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题。

4、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可以叫做“阕”。 

三、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四、读懂字面意思,初步感受全词。

(一)结合注释,读懂词句意思。

向同学和老师提出困惑。

(二)再读全词,思考问题:

1、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怅、问

眼前景

下阕:携、忆、记

忆往事

2、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第二课时

一、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一)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统领到哪?

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2、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选取哪些意象)?

“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作者抓住哪些关键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

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美丽壮观、富有生机

3、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点面结合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

鹰击(飞)升空,鱼翔(游)浅底,万类霜天竞(争)自由。

明确:括号内的词不能替换加点的词。因为“击”显示了鹰展翅的力量和搏击的雄姿;“翔”写出了鱼的活跃和自由自在;“竞”表现了在明净清爽的秋天里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击”“翔”呼应“竞”,而括号内的词可用于任何一个同类事物。

5、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

提示:毛泽东的身份、地位、抱负

比较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的差异。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只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展开全文阅读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鉴赏提示:

陆游词所描写的梅花特点是:寂寞孤独、历经风雨,清高自守,百折不渝,芳香永驻。毛泽东词所描写的特点是:耐寒坚毅,不争名利,适时报春,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

陆游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孤高自傲,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百折不挠,是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抒写的。毛泽东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甘愿牺牲自己为人民迎来光明幸福的春天的精神,是站在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写出了一类人的心声与志向。

(二)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上阙。

第三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背诵)课文。

(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

二、欣赏下阕

(一)“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二)“忆”的内容有哪些?

恰同学少年……浪遏飞舟!

1、“同学少年”是怎样的形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2、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此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提示:“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三)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回答了吗?

用回忆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三、小结: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四、作业:背诵默写课文。

 

小樱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沁园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荷塘夜色》精品教案
下一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