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561  2020-09-11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审美鉴赏及创造]  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等。后来《乐》亡佚了,便成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而编撰的记言为主的语录体,全书共20篇,492章。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等合称为四书。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一、导入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到底讲了哪些内容,人们为什么会对它有如此高的评价?我们今天学《论语》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咱们走进课文中的《<论语>十二章》,从中窥知一二。

      二、阅读

      自读课文,说说《论语》十二章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习提升;修身立德。

      三、反馈

      四、讨论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内容。

      2.梳理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五、展示

      六、精讲

      1.学生翻译时存在的问题及翻译不准确的地方。

      2.“而”的用法及常见的状语后置的三种情况。

      七、检测

      翻译句子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4.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5.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八、作业

      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


展开全文阅读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二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孔子仁、义、礼等学说的基本内涵。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考十二章《论语》对于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启示意义。

      一、导入

      二、阅读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三、反馈

      四、讨论

      孔子“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

      (1)“克已复礼”是指要约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2)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具体体现;“仁”是目的,“礼”是手段,是为实现“仁”服务的。

      五、展示

      六、精讲

      1.孔子的“文质”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3.《诗经》的功用:“兴”“观”“群”“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七、检测

      1.下列对第十二章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

      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

      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八、作业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苏秦)读书欲睡, 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以忽乎哉?”(《战国策秦策》)

      (1)为什么苏秦认为不能忽视“势位富贵”?

      苏秦认为世态炎凉,一个人贫穷时连父母都会看不起,而富贵时连亲戚都感到畏惧,所以不能忽视“势位富贵”。

      【解析】苏秦说:“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这两句的意思是:贫穷则父母不把你当儿子,富贵则亲戚都畏惧。由此可见,在苏秦看来,趋炎附势的人随处可见,就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排除在外,所以他认为不能忽视“势位富贵”。

      (2)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

      孔子的富贵观:以仁义为重,安贫乐道;追求富贵要合乎道义。

      苏秦的富贵观:以富贵为重,通过个人奋斗以求富贵。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日:“去兵。”

      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單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1)材料一中,“足食”和“去食”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思想?

      “足食”体现了孔子的富民政策,“去食”从侧面体现了:孔子认为得到百姓的信任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孔子和孟子对待战争的异同。

      同:孔子和孟子对战争的取舍都是以“民本”(或“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的。

      异:孔子希望用“仁义”代替战争,“足食”“民信之”远比用兵重要,先“去兵”,表明他对战争的不认同。孟子认为只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使百姓远“避水火”,就可以使用战争的手段。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论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下一篇:《《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