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912 2020-09-15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兼爱》特级教师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了解墨子的生平和思想。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的说理结构,明确本文的中心观点为“天下兼相爱则治”;学习本文运用类比和举例说理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究本文注重逻辑,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领会墨子语言浅显,论证繁复的写作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明辩儒家“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异同,建立“大爱”的情怀;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墨家的“兼相爱则治”的观点 。
教学难点 探究“兼相爱则治”的涵义。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探究法、主问题引导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1.导入:人生选择题:
1)如果你天生对机械有极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鸢,大到建造机关城,你会选择什么。
2)如果你是从大儒钻研学术,一不耕田二不劳作,年纪轻轻颇有见地,你会选
择什么。
3)如果你一路讲学收徒,盛名在外,越王许诺授官封地,你会选择什么。
4)如果你冒着被囚禁、杀害的危险,以己之力止楚攻宋,却在避雨时被宋国士
兵轰赶,你会选择什么。
2.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1)时代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
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
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2)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
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
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
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
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
(3)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4)《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
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二、诵读文本,走进“兼爱”
1.自由读,初步感知。
2.个人读,纠正语误。
正音:恶(wù)施人 亡 (wú) 有(亡,同“无”,没)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3.接力诵读,理清段意。
起——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
承—— 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转——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
展开全文阅读
合——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三、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1.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解释关键字词,翻译。
(2)问题探究: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2.研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解释关键字词,翻译。
(2)问题探究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明确: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3)问题探究2,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墨子认为,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3.研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解释关键字词,翻译。
(2)问题探究,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本段运用了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作者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4.研读第四段。
探究: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四、深研潜思,探究“兼爱”
探究问题1: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探究问题2: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意质语显,逻辑清晰”,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
1)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
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
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探究问题3: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明确: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钱振鍠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对墨子《兼爱》中的重复絮叨的评价很是准确。
探究问题4: 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
明确:在儒家心中,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对于民众而言,施以仁德便可,亲爱留给自己的血亲。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而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
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
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
种更为崇高的境界。
问题探究5: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自利”,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答案提示: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狭隘,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有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五、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1.今人评墨子: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2.巴黎圣母院之殇,世界为之耸动。这是一场骤至的大火,一场文明的劫难。
展开余文
就在人们一连串“心碎”的表达声中,有些不一样的声音却多了起来。有人说“巴黎圣母院大火是圆明园被烧的‘果报’”,有人说“这样的灾难活该”。 面对这样的言论,你将怎么从兼爱思想的角度来批驳呢?
提示:兼爱思想帮助我们化解冲突,创造和谐;缓和冲击,建立平衡。
3.2020年,人类面临着种种灾难:澳大利亚大火、非洲蝗灾、新冠病毒,暴
雨洪灾等等,这里有天灾,也有人祸。请结合《兼爱》,联系实际,谈谈自己
的感受。
4.总结。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
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
结语:
斯人已逝,思想和精神永存。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的最美和弦。
(撰稿: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杨华当工作室 戴振华)
板书设计
兼 爱 墨 子
天才匠人 孤独侠客
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兼爱》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雪莱《致云雀》逐节赏析
下一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