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61  2020-09-21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马说》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构元初级中学   向长玲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导入:学生说出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诗词名句。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带着对祖先的感激,走近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有关的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诗人、 文学家。字退之 。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 。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 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 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有“ 文起八代之衰 ”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解释标题】——马说。

      “马说”即“说马”,说是古代一种文学体裁。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跟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的说,是一个意思。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说马、论马.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爱莲说》,就是——说莲可爱。爱莲,即爱君子之德。又如,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捕蛇者说》,就是——说说捕蛇者的事,柳宗元借说捕蛇者的不幸经历,揭露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老百姓不堪其苦。那么,韩愈借说马的事来说什么呢?

      本节课的学习分四个板块:诵读·积累·领悟·拓展(大屏幕显示)。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个板块——诵读。

      【生读课文】

      诵读的第一要求是:读准。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订正字音。“食马者”的“食”读做sì。“才美不外见”是通假字,通“现”应读成xiàn,除了读准,还要读出感情。《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在作者笔下,马的遭遇是不幸的,要将对千里马的同情读出来。如何读出那种感情呢?抓住两个字“语气”。首先,通过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家听录音,拿起笔把文中停顿稍长的地方做个记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中间要停顿。“呜呼”前停顿较长。

      【学生齐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达不到(都不可能)。特别是第三段,“呜呼”前要停一下,因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停顿分为句中停顿、句与句之间停顿和段与段之间停顿。注意语速,不能快,要缓慢。

      【教师范读】 【学生模仿朗读】

      第二点,是通过句中的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不,学生数11个。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生自由朗读,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生朗读展示,其余评论。注意语调要深沉。

      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要把它读得轻松、欢愉就不合适了。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学生听录音并跟读】

      几个方面综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注意句末叹词的语气。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

      第二个板块——积累。

      第一步:听记积累。几个难懂的地方要记下来:

      【奴隶人】指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

      【其真无马也】其:难道,表示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

      【马之千里者】之: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非常灵活,我们学过“之”的很多种用法,在这里,“之”是定语前置的标志,有强调意味。

      【不以千里称也】以:注释里没讲清楚,在这里作“因为”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

      【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是马也】是:这,这个。“是”在文言文中做代词,翻译成这、这样、这个的时候多。


展开全文阅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相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疑问代词。

      第二步:辨析积累。文言文中有很多词一词多义。以前曾经积累过。大家仔细看课文,找一找。

      【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回报自己找到的词语】

      每人只限说一组。要读出句子,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两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其、之。“其”字我们以前还学过它的什么用法?特别是《狼》那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之”字呢,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用法?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三种词性——助词、代词、动词。做助词的时候,它又有多种用法:结构助词“的”、凑足音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还有一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代词时,可代人、代事、代物。还有就是做动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送孟浩然到广陵。“吾欲之南海”,就是我要去南海。【课件展示】整理在学习笔记上。

      第三步:翻译积累。

      用替换法和添字组词法,把课文的内容变成白话文说出来。自己试着说一遍。

      【学生说,教师观察、巡视,答疑】

      第三板块——领悟

      《马说》表面上是写马,可是读着读着,就感觉作者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弄清楚文中三个形象的比喻义。【课件】

      作者用“千里马”喻人才;用“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用“食马者”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也就是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来做个练习:把下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译读一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然而),(食马者)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屏幕显示文本】教师以前两句做示范: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生接着往下说。

      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

      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托物寓意。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这还得从韩愈的人才观说起。

      【课件】

      ——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可现实又是什么样的?

      他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

      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

      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乱。

      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

      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

      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

      他曾经广收门徒。

      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然而,对于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

      【结合课件说明】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了解了韩愈,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就能明白韩愈在《马说》中所“寓”之“意”了。

      内容领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是哪一句?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揭露“食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

      5、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结合课件说明】

      第一段,作者就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换句话说,“世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预示着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意。“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具体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段, 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段末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

      第三段,第三段先用排比句揭示食马者愚妄无知。又通过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活画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丑态,最后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愤慨和辛辣嘲讽。

      全篇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第四板块——拓展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燕策》) 

      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会儿这匹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展开余文
      注释

      1、比:副词,接连不断,接连,连续。 2、莫:没有谁。

      3、知:了解。   4、见:拜访,谒见。

      5、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6、旦:天。     7、立:站立。    8、于:在,到,向,从

      9、言:交谈。   10、愿:希望。

      11、去:离开。  12、顾:回头看。

      13、一朝之贾:一天的费用;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4、乃:就,于是。

      寓意: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从而达到目的。作为权威人士而言,说话做事都要凭良心,实事求是,要爱惜自己的名誉,不能被贪欲蒙蔽,随便收别人好处而办事。

      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身边寻“马”

      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结束语: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说话就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有了缺点错误,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从现在起,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勤奋学习,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今后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祝同学们个个成为千里马!

      祝暂时落后的同学成为黑马!

      板书设计 

向长玲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马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大学之道》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